进击的司马懿: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天选政变人”

文叔逗号 2024-04-24 10:21:06

基建狂魔曹睿 司马懿狂飙的开始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此时司马懿已经70了,而就在10年前,60岁的司马懿虽然已经是曹丕的托孤大臣,但完全没有认何能够政变成功的样子,就是这短短10年间,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司马懿的狂飙10年。

曹魏的第三代曹睿,这个皇帝非常特别,这时可以说是魏国的全盛期,也是曹魏最后一个掌有真正实权的皇帝,但是他的性格很特殊,曹睿非常的果断,也有政治手段,但是他又是个纨绔子弟。

历史上的记载,曹睿有一个癖好,他有兴建宫殿的狂热。根据记载,他在位的十几年的时间,没有一天消停过,一直在建建建。

似乎他特别喜欢盖房子,简单说,在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准备率军远征辽东,在远征辽东之前,他当时就劝谏魏明帝曹睿,他说:

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

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意思是,如果像当年周公建洛阳,萧何造未央宫,是因为当时的宫殿不够用,那现在来讲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国家还有更多的急用,他说河以北,就黄河以北,百姓困穷,老百姓生活并不好,要不要把这些不必要的内务,就是指盖宫殿,暂停一下,把钱省下来,我们打仗用比较好。

虽然他是曹丕的托孤大臣,是有资格这样去劝谏皇帝的,但是历朝历代对皇帝讲这样的话都是很危险的。司马懿也不例外,曹睿依然大兴土木,客观地说曹睿压制司马懿是成功的,他让司马懿为他所用,可是又不会威胁到他的政权。

所以曹睿其实是颇有政治手腕的一个人,不过他跟他爸一样短命,他爸曹丕40岁挂掉,他33岁,更短命。

虽然司马懿的劝谏并没有成功,反而让曹睿心生嫌隙,但这件事情让当时的朝野归心,所以当时朝野上下都在称赞司马懿,说天下还没平定,国家确实应该省一点钱,这件事情让司马懿博得了很好的名声。

后来没有多久,曹睿就死掉了,曹睿死掉之后,据说曹芳一即位,司马懿再次建议当时的中央政府,停止兴建宫殿,这一次曹魏政府倒是接受,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又当了第二次托孤大臣,这个在历史上很少见,连续两代托孤大臣都是他。

曹芳就下令把所有还未完成的宫殿全部停工,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司马懿在整个曹魏朝廷中的地位不断在上升,而且最重要一点是,他讲话以及他的政策都能够切中时弊,都能够赢得朝野的支持。

所以史称叫天下欣赖,司马懿的威望再次上升的一阶。

司马懿天下欣赖 曹氏宗室凋零

但曹睿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人物,他托给司马懿,但是他也提拔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将军曹爽,曹爽就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侄子。

是非常接近的曹氏宗亲,那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就是曹氏宗亲在第一代渐渐凋零之后,他们的整个族内的能人渐渐在减少,曹真算是曹操后期,相对干练的宗亲。

那也就是凭借着他爸爸的威望,曹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重用,而且还有一个点,曹睿跟曹爽从小是玩伴,跟亲兄弟一样,其实就辈分来说他们是同辈。

曹睿当然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狼顾之相,爷爷说过的话,曹睿怎会不知道呢,但是曹睿要用他,因为这个时候曹魏的顶梁柱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官阶已经做到了太尉,那一个大将军曹爽怎么来压制司马懿的权力呢?

这里要来说说曹魏政权中后期,最大的一个危机就是宗族凋零,北方世家崛起。

因为从曹丕开始重用北方的世族,司马家其实就是当时,北方世族的代表性的家族之一,另外像什么陈群,王凌这些人,都是来自北方的世族。

也就是说曹丕为了让曹魏政权,能够在北方能够巩固,因为他篡夺了汉朝的江山,所以他必须要跟曾经被曹操打压过的世族群体,取得一定程度的妥协,可是问题是世族他拥有非常大的一个社会基础,掌握了土地跟人口,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朝廷,在中央跟地方都有声望,所以久而久之就世族群体强大,反而让曹氏宗亲逐渐的削弱下来。

我们知道曹丕不喜欢他的兄弟,最有名的他整了曹植,七步成诗,这件事情就反映了当时曹丕的心态,他重用的世族反而刻薄对待了曹氏宗亲。

这个事情到了曹睿,他很快就发现他父亲这一代的问题,所以曹睿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就刻意的再把曹氏宗亲的力量再把它拉起来,他希望曹氏宗亲也能够掌握军政大权,不要完全把权力都交给北方这些世族。

最重要的就是曹爽,据说曹爽年轻的时候也跟司马懿非常的要好,甚至还很崇拜司马懿,但是因为他的身份的关系,所以这时候他也成为托孤大臣,再加上他又是曹氏宗亲,所以这件事情就让他在朝廷里面的地位,一下子就汹涌膨胀了起来,可是曹爽却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立下什么样的一个大功。

所以他就很想要有所表现,他担任托孤大臣没有多久,就在他的一个部下叫作邓扬的建议之下,在正始五年,244年,进行伐蜀。

而就在前一年,241年到243年,司马懿在淮河南北这边取得胜利,所以司马懿的声望又上来了。

曹爽就很想要在西线这边取得一次胜利,这样他才能够跟司马懿对抗,在244年的时候曹爽亲自率领七万部队,进入到关中这一带,想要从这边直接一路攻到蜀汉,进行一场灭国性的战争。

当年司马懿在蜀汉这边,是采取一个保守的战略,就是知道要攻入蜀汉没有那么容易,再加上蜀汉这个时候掌握军政大权,是大将军费祎,费祎也不是无能之辈,而且当时诸葛亮时代的一些老将,像王平,廖化这些人都还在。

也就是说蜀军的主体老将都还在,那你曹爽根本没有打过仗,他并没有一个担任统帅的经验。

所以这一仗据说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出发,蜀汉这边很快就知道魏军来犯,费祎从容布置,把所有重要的山口全都布置重兵。

曹爽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办法越过这些重要的山口,连秦岭都翻不过去,就在这边打了几个月,部队也有一些损失,一时间曹爽也是进退两难,当时他的部下夏侯玄就劝他。

夏侯家当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家族,他也是属于类宗亲家族,因为他们世代跟曹家通婚。他们在整个曹魏的朝中具有特殊角色,一般会把它视为宗亲的一个范围。夏侯玄当时就力劝曹爽:撤军吧,不要打了,再这样打下去没有什么好处,于是曹爽的部队就开始撤军。

这一撤不要紧,曹爽竟然没有安排有力的后卫垫后,费祎抓住了这个机会,命令王平等人从背后发动猛烈的攻击,这一仗,魏军大败。

诸葛亮为什么打这么多仗从来没有在撤退吃过亏,诸葛亮永远都是派重将垫后,譬如说五丈原之战最后留谁垫后,魏延。

这里也看得出,诸葛亮的一个智谋跟曹爽智谋就落差很大,曹爽比起他爸爸曹真确实是无能之辈,不过在军事上的失利,反而让曹爽更加专权。

政争白热化:曹爽「明升暗降」削权司马懿!

当曹爽南征蜀汉大败回来之后,他反而就开始非常的不安,为什么不安呢,因为他明显被司马懿给比了下去了,所以他当时用的方法就是;

逐步的拔掉司马懿的权力,当时司马懿的位置是太尉,一开始太尉理论上是全国武装部队的司令,但是实际上是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演变。

太尉这时候等于是一个荣誉贤,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大将军,曹爽当时就担任大将军,可是他还是认为要让司马懿从此之后,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办法再掌握部队,所以他就把司马懿明升暗降。

把司马懿从太尉升为太傅,太傅就是文官啊,他就没有资格再掌握军权,司马懿马上就接受,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这一点,他不跟你硬来。

第二件事曹爽把他的两个弟弟,曹羲曹训这两个人,提拔为当时中央禁军的将领,

把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禁军中的位置把他拔除掉。

就是把司马家掌握军权这件事情,把他降低甚至于根本把他拔除掉,这件事情其实对司马懿来讲是非常危险,因为等于是禁军的指挥权完全不在他手上。

如果这个时候曹爽要是心狠手辣,发动一次武装整肃的话,恐怕司马家父子就不妙,不过司马懿非常厉害,他不但接受,而且还告诉他们儿子们,我们也必须要接受这个安排,不久之后司马懿称病不上朝,而且还表示自己病得非常的重。

曹爽好几次派了眼线,到司马懿家去看望司马懿,不过司马懿这时候年纪也不小了,他这时候也快70岁了,在古代来讲也是算是风烛残年了。

据说司马懿有好几次,就在曹爽的眼线面前表演,他的仆人喂他吃粥,他的稀饭都从嘴角里面流下来,以症状来讲有点像我们今天讲的中风,他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晋书写得非常的传神。

结果曹爽就开始放心了,觉得司马懿已经老了,已经不复当年了,而他两个儿子其实是靠着他的父亲才有今天的地位,所以他认为说只要司马懿老了,司马师,司马昭也就没有多大的作为。

但其实司马懿是故作姿态,他在找机会发动反击,我们要知道,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是什么,就是曹爽固然能拔了司马父子的位置。

但是不要忘记司马父子,已经掌握军权几十年了,军中所有的将领故旧,大小的军官,官兵们心中,那个声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动摇的。

曹爽带兵打仗,吃了那么大的败仗,在军中不但没有地位,官兵可能对他都有所怨恨,曹爽根本不会打仗,所以实际上当时整个曹魏的部队里面,绝大部份还是愿意接受司马懿的指挥,司马懿要等的只是一个机会。

司马懿父子表面上被压制,但实际上是史书称,他们趁这段时间的时候养了三千死士,就养了私人部队,而且这私人部队突然间冒出来,但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文叔认为这三千私人部队,就是他原先禁军中的老班底,而且本身就是训练有素,跟随着司马家父子南征北讨,有作战经验的部队。

因为司马懿当时他负责装病,但是他的两个儿子赋闲在家,没事在干嘛,假装读书,实际上都在练兵,他们这父子都是非常有才能的。

所以看上去曹氏宗亲的家族训练,跟司马家的家族训练有很大的落差

司马懿在争战淮南战役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就跟着司马懿作战,也就是说他父亲多年以来,是在刻意培养这两个孩子,再加上他们本来就是世族,世族本来就是受文武合一的教育。

所以他两个小孩,在政治才能跟军事才能上,到这个时候都已经培养到相当程度。而且司马昭、司马师这时候也已经四十几岁了,历练多年,无论政治军事,都已经非常成熟,成竹在胸,从头到尾司马家父子就是不疾不徐。

对比像曹爽一家,其实他几个弟弟说实在,虽然史书已经没多少记载,但我认为能力是不怎么样的。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的夺权列车正式开动!

在正始十年249年的时候,司马懿的机会就来了,历史上叫高平陵之变。

皇帝曹芳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初六准备要去祭拜曹睿,当时曹睿的陵墓就是高平陵,

结果这一群姓曹的,曹芳,曹睿,曹羲,曹训这些人竟然倾巢而出,没有安排一个人坐镇京师。

当时有人就劝戒着曹爽说,是不是应该要留一些人在洛阳。但曹爽完全没有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曹家人倾巢而出的结果就给了司马家机会,司马家迅雷不及掩耳,当时的司马懿跟还挂着中护军头衔的司马师,立刻就发动三千死士,直接进入到皇城之内,控制各城门,而且立刻进入武器库里,打开武器库,开始分发武器装备,史书是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这时候禁军已经完全变了。

当时有一个校尉叫严世,严世本来在楼上已经拿着弩,瞄准着大摇大摆进来的司马懿,准备要开弓射杀他的时候,这时候旁边竟然有另外一个也是曹爽的部下

叫作孙谦,这个人也是个禁军的军官,一把就拉住严世,跟严世讲了一句很重要

叫:“天下事,未可知。”

就告诉严世说,未来的变化很难讲,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压错边,司马家可能会获得胜利,所以严世就没有动手。

司马氏很轻松就控制了武器库,立刻就进入到宫城之内,请当时的皇太后郭氏,郭氏就是曹睿的皇后。

他以皇太后的命令,立刻封闭洛阳所有的城门。而且禁军马上就接受他的指挥,从头到尾禁军没有抵抗,到这时候为止,还是不流血政变,禁军立刻控制洛水上面所有的桥梁,对首都进行了交通管制。

到此为止,首都革命已经完成了,接着他就命令司徒高柔代理假节行大将军事,

高柔当时年纪已经非常大了,就是找了一个没有什么力量的一个老臣出来,号称是奉了郭太后的命令,取代了曹爽,接管了曹爽所有的军权。

而且司马懿还立刻就任命王观,担任中领军,就接替了曹羲跟曹训的位置,就把曹羲跟曹训的头衔也给拔掉了,完全控制了之后,司马懿开始派人去告诉曹爽,司马懿当时用的理由,其实就是中国历代所有政变用的理由,说曹爽心怀不轨,阴谋造反。

当时曹爽兄弟历史上称他们惊慌失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非常的震惊,可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本来他们想立刻赶回洛阳,结果到了洛水的北岸就下不去了,所以当时曹爽也派了人去跟司马懿谈判,但是谈判的结果司马懿当时是告诉曹家兄弟。

他说罢兵息马,交出兵权,什么意思,就是你就完全放弃权力,罢兵息马,交出兵权,或可保留爵位。

司马家父子已经做到这个份上,怎么可能还保留曹爽几个兄弟的性命,但曹爽等人惊慌失措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决定向司马家投降,失去了政治权利,而且向皇帝请罪。

司马家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后来曹爽兄弟随即就回到了洛阳,立刻就被司马懿派重兵把守,软禁在他们自己家里面,后来没有多久经过一连串的审讯,当时司马家父子也把曹爽所有重要的党羽,全部加以逮捕,最后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

另外还有一个皇室宗亲,就是夏侯家,夏侯家当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夏侯霸,一个是夏侯玄。

夏侯霸就是鼎鼎大名的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本身也是相当有武功才能,他的一个族侄就是夏侯玄,京城政变发生后,他们两个讨论到底要怎么办。

夏侯霸是觉得完蛋,不逃不行,不逃要被灭族了,所以夏侯霸就出逃蜀汉,但夏侯玄不想要跑。

他觉得我跟曹爽是表兄弟没有错,但是夏侯玄当时名满天下,他是文人,所以他没走,但是一样照样逮捕处决。夏侯家也被团灭。

至此,曹氏宗亲,在朝中的所有重要的力量,完全被一举瓦解了,从此之后司马家控制中央政府的时代,就可以说是正式来临。高平陵之变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就代表司马家的夺权列车,到此可以算是正式开动,等待曹魏的就是倒数计时。

曹魏的宗亲势力为什么瓦解的这么轻而易举?

最后我来讨论一个问题,司马懿的政变似乎没遭遇太大阻力,那曹魏的宗亲势力为什么瓦解的这么轻而易举呢。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主要的社会原因就是:皇权正在下降,而世族的力量正在上升。

曹魏当时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官法令,九品中正制。

这是曹丕当时接受陈群的提案来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带来的一个很大的质变,也扩充了司马家的社会基础。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简单说就是由中央政府重要的官员,由他们的籍贯之所在,譬如说像陈群他是颍川人,那颍川地区的人才就由陈群负责举荐,这里面所象征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说,因为世族掌握了土地跟人口,掌握了社会基础,那曹魏这个政权,他为了要强化他的统治,就跟这些掌握土地跟人口的世族妥协,那交换是什么呢,交换就是我把一部份的仕宦权力,交给了你们这些世族来进行掌握。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以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面,还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赞成,他说:因为这个时候的户口散乱,没有一个清楚的户口,因为天下已经乱了相当久了,所以朝廷就算想用人也不知道从何用起,因为到底有多少人,人住在哪里,朝廷也不知道,那谁比较清楚,世族比较清楚,等于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这我非常赞成钱穆先生的说法。

因为把这些推荐的人才造册,再根据他们的才能定为所谓的上,中,下,总共九品,所以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那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从此之后基本上整个社会阶级趋向于固化,这一点就非常重要。

那曹魏开始,世族就成为往后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

一直要到什么时候,要到隋朝之后,隋文帝开始重新统计天下的户口人口,开始推动所谓的均田制,重新开始推动科举考试,这个时间还相当的漫长。

起码在曹魏这个时候,世族基本上就成为整个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司马家就掌握了这个历史趋势,他就成为了世族的一个领袖,而拥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

世族之间彼此的通婚,彼此的提携,提拔是渐渐的越来越紧密,所以皇帝对他们来讲,反而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了,逐渐的在弱化这个皇权,也就是这个皇权的弱化,来让司马家有一个更广泛的掌权的基础。

另外其实南方更严重,譬如说东吴的将领基本上都靠个将领的私兵在打仗,反而是诸葛亮治下的蜀汉,他对整个州郡县的掌管的程度,反而治理的更像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蜀汉的部队是国家化的。

在这样的基础之下,司马懿当然可以更进一步,铲除了朝中的最大政敌,把曹家给做掉了。

0 阅读:81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