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做菜未必更好,但却可以将家常菜写得令人垂涎三尺

史海撷英 2024-05-16 14:30:43

说实话,在民国饕餮中,论厨艺,汪曾祺比不过一支画笔走天下的张大千,论吃,汪曾祺也比不过民国第一吃家谭延闿,但论写美食,民国一帮文人没人比得过他。

汪曾祺靠着一支神笔写尽了各地美食,寥寥数语就写出了美食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一个个朴实的文字将一道道美食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垂涎三尺,可以这么说,汪曾祺是继袁枚之后,中国最会写美食的人。

高邮:念念不忘的家乡美食

汪曾祺是高邮人,高邮位于扬州和淮安之间,属于淮扬菜的核心之地,在这里,汪曾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因此,汪曾祺特别回味童年在高邮的生活,当然还有高邮的美食。

早茶

首先就是早茶,扬州人的早茶并不是真的喝茶,而是去茶馆吃点心,在茶馆里,大家可以吃包子、蒸饺、烧麦等等一系列点心,当然茶也是要喝的。

汪曾祺如何描绘自己吃早茶的呢:“在点心未端来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佐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不到百字,就让读者感觉面前摆了一碗汪曾祺笔下的烫干丝,活灵活现,令人垂涎欲滴。

蒲包肉

蒲包肉

除了干丝,汪曾祺还喜欢吃蒲包肉,这蒲包肉其实就是加了粉子的碎肉加上豆腐皮,然后包裹在寸半的蒲包里,拦腰系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之后切片吃,一般都是当作凉菜吃。

汪豆腐

汪豆腐,乍一看还以为和汪曾祺有关,其实早在汪曾祺之前就有了,也是高邮的家常菜,因为勾芡,如同水汪汪一样,因而有了汪豆腐之称,做法也是一绝:“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这道菜是高邮家常菜,出了高邮,在扬州都是很少见的。”

这么一看,汪豆腐还真是馋人呢!汪豆腐是高邮吃席必有的菜,如果没有的话,是不能认同的,而且似乎只有高邮有,其他地方很少见。

除此之外,汪曾祺还在散文中写了不少家乡的美食,比如阳春面、鳝鱼面、炒米、醉虾,当然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邮咸鸭蛋以及咸菜茨菇汤。

江阴:水果和吃粉盐豆的记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5岁的汪曾祺来到江阴的南菁中学读书,这是汪曾祺第一次长时间离家,虽然和高邮一江之隔,但饮食完全不一样,而在这里,汪曾祺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夏素芬。

粉盐豆

或许因为初恋的苦涩,汪老爷子并没有太多描绘自己在江阴的生活,至于美食也不是很多,留有印象的大概就是到处的水果店和一种叫粉盐豆的小吃:“江阴出粉盐豆。不知怎么能把黄豆发得那样大,长可半寸,盐炒,豆不收缩,皮色发白,极酥松,一嚼即成细粉,故名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吃粉盐豆,喝百花酒,很相配。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

粉盐豆,大体上就是炒黄豆一样的感觉,里面放了一点盐,酥脆酥脆的,大体上相当于零嘴,而汪曾祺当时还很喜欢吃的,没事就吃着粉盐豆,然后在教室里看书,据汪曾祺后来回忆,记忆中的粉盐豆似乎已经没有了,颇有一些遗憾。

昆明:第一次领略西南美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日寇入侵,汪曾祺被迫中断学业,几经辗转,考进了西南联大学习,而在这里,他第一次领略了西南的美食。

在西南,汪曾祺经常去的一个饭店是东月楼,另一个则是映时春,其中冬月楼里,汪曾祺认为锅贴乌鱼是人间的至味:“乌鱼两片,去其边皮,大小如云片糕,中夹宣威火腿一片,于平铛上文火烙熟,极香美。宜酒宜饭,也可作点心。我在别处未吃过,在昆明别家饭馆也未吃过,信是人间至味。”还有不柴的酱鸡腿,而映时春里,则最爱油淋鸡、雪花蛋和桂花蛋:“生鸡剁为大块,以热油反复浇灼,至熟,盛以一尺二寸的大盘,蘸花椒盐吃,皮酥肉嫩。一盘上桌,顷刻无余。”

当然,来到昆明,怎么能不吃特色的过桥米线呢?汪曾祺认为一碗上好的过桥米线,一要汤好,汤面一层鸡油,二要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整无残缺,推入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汽锅鸡‍

除此之外,还有汪曾祺认为鸡肉做的最好吃的汽锅鸡,尤其喜欢正义路近金碧路处有一家专营汽锅鸡的店铺,这家店,汪曾祺认为做的汽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香味扑鼻,而且屡试不爽。

当然,云南的各种小吃,汪曾祺也非常喜欢,比如糖炒栗子、玉麦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火腿月饼、饵块、茄子酢、破酥包子、奶豆腐等等,可以说在昆明的这几年,让汪曾祺品尝到了不一样的美食。

晚年的汪曾祺写过不少回忆昆明老味道的散文,甚至旧地重游,只是随着时间的变法,当年爱吃的美食和饭馆早已不复存在,就连曾经最爱吃的汽锅鸡也今不如昔了,不免让汪曾祺有些惋惜和无奈。

上海:品味江南美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汪曾祺来到上海,在民办的致远中学教国文,在上海不过两年,但当时上海汇集江、浙、沪各地的美食让他念念不忘,比如白糖莲心粥、鱼糕米粉、鸡鸭血汤、油氽鱿鱼、腐乳肉、腌笃鲜、东坡肉等等。

春不老

所谓春不老,其实就是咸菜,汪曾祺曾经在《咸菜和文化》中描绘了各地的咸菜,包括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苏州的春不老:“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

香椿拌豆腐

香椿拌豆腐

其次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拌豆腐是江浙一带的家常美食,说实话,汪曾祺特别喜欢豆腐,一度在文章里写了十余种做法,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微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做法简单,但味道不一般,汪曾祺曾经评价过:“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肘子

肘子各地做法都差不多,无非是红烧或者焖,看得出来,汪曾祺行走各地,也吃过不少:“吃肉,尤其是肘子,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至不济,上海菜的小白蹄也凑合了。年轻的时候,晋阳饭庄的扒肘子个有小二斤,九寸盘,他用一只筷子由当中一豁,分成两半,端起盘子来,呼噜呼噜,几口就‘喝’了一半;把盘子掉个边,呼噜呼噜,那一半也下去了。”

当然,在上海,汪曾祺也不是一个人品尝美食,他还有两位好友,黄永玉和黄裳,当时黄永玉的画还没有市场,一幅木刻画才二到五元稿费,但每个月房租就得五十块,因而经常和他们二人聚餐,至于买单,当然是最有钱的那位——黄裳。三个爱玩、爱热闹的年轻人经常在整个周末一起玩,要么吃饭喝咖啡,要么看电影或者逛公园,每次都是黄裳付钱。几十年后,几个人回忆起来还念念不忘,这些回忆如同老酒一般,越陈越香。

北京: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汪曾祺前往北平,而这里也成为他后半生的定居之地,一开始,汪曾祺对这里多少有些不适应的,长期在南方生活,导致他在北方寻不到常见的菜,比如葵菜、藠头、薤等等。

他笔下的北京菜,比如小菠菜、五香烂蚕豆、扁豆、炒疙瘩、羊蹄、麻豆腐、北豆腐、臭豆腐、鲤鱼等等,总能挑出一点刺来,除了豌豆。

油炸豌豆

豌豆的做法,他特别喜欢炒豌豆和油炸豌豆,经常买上一小包,边走边嚼,还没到家,就吃干净了。

但随着生活习惯,汪曾祺也慢慢适应了,甚至喜欢上了韭菜花,认为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调料。

除此之外,汪曾祺特别喜欢烤肉,将烤肉、烤鸭、烤白薯,聚称为“三烤”,尤其喜欢松木或果木的香气:“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炙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除此之外,还有外地人吃不惯的豆汁儿。汪曾祺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说实话,豆汁并不是豆腐浆,其实就是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当时没有冷藏设备,这种下脚料很快就发酵有味道了,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品尝的,居然发现味道相当独特,于是这种怪怪的食物就传遍了北京城。许多人第一口喝不惯,但随着慢慢熟悉,有人就会爱上这一口,估计汪曾祺也是如此。

1958年,汪曾祺下放到张家口,由于条件艰苦,在张家口,汪曾祺估计吃了一辈子最多的食物——马铃薯。也因此描写了很多关于马铃薯的文章,要么烤马铃薯,要么蒸马铃薯,要么生吃,各种花样,总能苦中作乐。

晚年:美食不止一处

作为一个喜欢美食的人,汪曾祺的美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国外也有涉及,当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7年,汪曾祺前往美国参加活动,这是他这么多年第一次出国,自然品尝到了和国内不一样的美食。

汪曾祺

初来乍到,汪曾祺就开始评价美国的食物,比如猪肉、鸡肉一点都没有应有的香味,比如蔬菜味道寡淡甚至还煮不烂等等,尤其是所谓的中餐馆,一点不合胃口,至于西餐,只有芬兰人做的好吃等等:“美国的猪肉鸡肉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特别是大白菜煮不烂;中餐馆难吃到不可想象的程度,烤鸭不香,葱老无味,甜面酱像果酱;好吃的西餐馆是南斯拉夫和芬兰人开的;黑人区的肯德基炸鸡好吃,比国内还便宜。”

很显然,汪曾祺虽然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对美食还是比较挑剔的,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也可以看出,美国的饮食对于吃惯国内美食的汪曾祺来说,多少有些不合口的。

当然汪曾祺来美国兴致也颇高,甚至和当地留学生打成一片,亲自给他们包饺子做菜等等,这就引出了汪曾祺的厨艺。汪曾祺厨艺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乐于搞新菜肴,比如在油条里塞肉: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川东菜末,亦可;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通,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他形容这菜“嚼之酥脆,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一看就是会吃的人才能搞出的新菜肴,而且看汪曾祺的描绘,油条塞肉是如此的美味好吃,甚至有让人尝试的想法。

1989年,汪曾祺来到了福建,作为福建女婿,汪曾祺这是第一次来到八闽之地,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对于福建这片陌生的土地,汪曾祺却兴致勃勃,不断探寻福建的美食,甚至对福建美食赞叹不已。比如鱼丸、肉丸、燕皮、永春芦柑、云霄蜜柚、蚝煎、西施舌、泥蚶等等,甚至石鸡、狗肉、蛇汤这些食物,他也乐于尝试。

对于汪曾祺来说,福建的美食之旅让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海味。

从南到北,汪曾祺吃了北方美食、淮扬美食、云南美食以及福建的闽菜,唯独没有品尝过真正的川菜,对于一个饕餮来说,如果没有品尝过麻辣的川菜是不完整的。汪曾祺也说过:“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他认为现在缺的可能就是麻辣的川菜,当然汪曾祺不是没吃过川菜,但外地的川菜终究不如本地的正宗,于是在1992年,汪曾祺前往四川,品尝了一回正宗的川菜。

汪曾祺

一到四川,麻辣的四川风味就给汪曾祺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红油辣椒的汤圆,作为江浙人,汪曾祺品尝过的汤圆必然是甜口的,但四川却放红油辣椒,让汪曾祺异常的稀奇:“精瘦肉剁茸,佐以盐、生姜、青葱等为馅。一层红红的辣椒油飘浮在碗里,汤圆吃进嘴,糯、香弥漫,辣、麻交错,特别有味道。”

除此之外,川菜的代表麻婆豆腐、豆花、泡菜、灯影牛肉都让他非常喜欢,尤其是麻婆豆腐,汪曾祺心中麻婆豆腐味道,必须是:麻、辣、烫。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北京去世,终年77岁。

汪曾祺真的很会写吃,和喜欢追求山珍海味的美食饕餮来说,汪曾祺笔下的美食都是大家平常吃的家常菜,并不什么高昂的名贵食材,但为何写得如此诱人呢?大概源于他爱吃且懂吃,加上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字表现力,哪怕最简单的咸鸭蛋都写的让人垂涎欲滴。

汪曾祺可能不是最会做菜的作家,但却是最会写菜的作家,去世前,留下来150万字关于美食的文学作品。

0 阅读:2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