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西去世已12年,三毛为何还自杀?17年后遗书公布才明白她的绝望

史官观 2023-12-19 19:24:34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的《橄榄树》,而为这首家喻户晓的名歌填词的,正是作家三毛。

三毛曾经讲过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接地气”的笔名,就是因为很喜欢《三毛流浪记》里的这个主角。

也许她从这个流浪的小男孩身上看出了自己那种散漫又不安于原地的影子,果不其然,成年后的三毛凭借《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等一系列书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受年轻人追捧欢迎的作家。

无一例外,这些书都是在写自己“流浪”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而这些书中,也都用温柔的笔触提到了那个在她人生中留下重要痕迹的人——荷西。

1974年,三毛在非洲一座沙漠小镇跟荷西结婚。1979年,荷西因潜水事故丧生。

1991年初,三毛被发现在台北医院的卫生间内用丝袜自缢而亡。

此时距离荷西逝世已有十二年,逝者早已安息,三毛究竟是为了追随他的脚步才选择了断还是另有苦衷,我们不得而知,唯有怀念。

直到十七年后,三毛的友人公布了她的遗书后我们才终于知道她那时的绝望……

从相遇到重逢:横跨六年的约定

荷西的西班牙名字叫做Jose,而“荷西”这个中文名字就是三毛给他取的,原本是“和曦”两个字。

因为在三毛的印象中,这个男孩子就是温和又像晨曦一样眼睛里带着光的。只不过Jose觉得“和曦”的笔画实在太多了,于是便改成了“荷西”。

三毛认识荷西的时候正在西班牙读大学三年级,而此时荷西只有高三,还是一个十分青涩的男孩。

过圣诞节的时候,三毛在西班牙朋友家做客,而荷西刚好也是这位朋友的客人,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他们常一起约在这个共同朋友家的后院打棒球,甚至打雪仗。

忽然有一天,荷西跑来三毛读书的地方,站在楼下的大树下等她,说要约她去看电影,而后一连几天,他们都约着去同一间电影院,离学校很近,可以肩并肩慢慢走着去。

此时,心思细腻的三毛意识到这个男孩子似乎是要认真对待这份感情,可是他连大学都还没有读。

两个人的年龄和生活经历都有很大的差距,而她也深知自己的性格不会甘于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因此三毛不忍去伤害年纪轻轻的荷西,于是她告诉他:“你从今天起不要来找我了。”

这个天真的男孩想了想,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完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

可三毛还是摇摇头:“六年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我不知道我会去哪里,我也不会等你六年。”

就这样,他们在马德里的这个冬天告别,三毛看着他冲她挥手说再见,身影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与雪花里。荷西遵守约定,告别之后没有再来纠缠不休。

三毛在西班牙毕业后又去了德国读书,拿到了德文教师资格,后又去了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她的生活匆忙却丰富,总是随心而行,步履不停地奔向下一个新的节点。

在此期间,她的感情生活也并非是一片空白,她跟德国同学恋爱,也跟留美博士拍拖,还在穿过柏林墙时邂逅了一位年轻的军官。

甚至在1972年,三毛答应了一位德国外教的求婚,只是天不遂人意,在筹备婚礼的时候,这位外教竟然突发心脏病逝世了。

六年的时间过得很快,人事变迁,三毛在人生的兜兜转转里已品尝过爱情的种种滋味。

此时的她并没有把西班牙少年那个信誓旦旦的梦想放在心上,只当作是年轻时遇到的一个不成熟的誓言,可是命运却早已将他们两人紧紧系在了一起。

此时三毛已准备定居在台湾生活,某天忽然有位西班牙朋友来看望她,并带来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你还记得Jose吗?他说如果你已经把他给忘了,就不用看这封信了。”

那一刻,三毛回想起六年前发生在马德里的一切,包括那双亮晶晶又充满热情地眼睛,她坦诚没有忘记过这个人,因为当初他太年轻又太认真,所以不想伤害他。

最终,三毛选择再次回到西班牙,重逢的那一刻,荷西紧紧地从背后拥抱着她,揽住她转了起来,两人一边笑又一边叫,似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分别的事,一见如故,并未因时间久远而变得生疏。

此去经年,曾经青涩的男孩已经蓄起胡子,长成了大人的模样。

也许冥冥之中都有安排,这次的爱情好运降临在了他们身上,七个月之后他们便结婚了。

三毛和荷西的结婚安排非常简单,没有繁琐的仪式,也没有锣鼓喧天的庆贺。三毛却对此十分坦然,并没有觉得缺乏仪式感或者敷衍了事,相反,在她心中,这就是理想中的结婚方式。

什么是门当户对呢,古往今来的婚姻总要讲求一个门当户对,但在三毛眼中,那些常人觉得重要的条件并不是她最在乎的,她最为看重的还是人的品格与心灵。

也许荷西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与卓越的才华,可他的赤诚,他那份陪她走过万水千山的陪伴却都是对三毛而言最为珍重的品格。

当爱情碰上无法违背的命运

两人在撒哈拉和加纳利群岛“流浪”式的生活虽然也有艰辛,但更多的还是散落在身边细碎却微小的幸福。

刚来到沙漠时,两人千辛万苦带着行李走在荒僻贫苦的镇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他们简陋的房子,除却土著邻居,后边就是荒凉的高坡,条件并不理想。

开门后,荷西却将三毛抱了起来,说:“我们的第一个家,我抱你进去,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太太了。”

三毛说这就是他们之间平淡却又深远的结合,尽管她不能够肯定自己的爱是最热烈的,可是这样的感情仍旧让她觉得值得又舒适。

日子一寸一寸地过着,像死亡这样的话题,他们并非未曾谈及过,也许只是不曾料到它会降临得如此快。

曾经有一家杂志跟三毛约稿,给出的话题是“如果你只能活三个月,你要怎么办?”

荷西看到这个话题后便问她要怎样写,临死前三个月会做什么。三毛正在忙着包饺子,只是敷衍地说她不写,还要继续包饺子。可荷西却紧紧地抱着她,就是不松手。

三毛被缠得没办法,转头要教训他时却发现他的眼睛里全是泪水,说:“你不死,你不会死……”

三毛并没有想到一个约稿话题居然会让荷西同她较真起来,也许正是因为珍惜眼下的生活,才会让荷西对这样的话题如此敏感,在觉得意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感受到了荷西爱意的赤诚。

于是为了荷西,最终三毛婉拒了那份杂志的约稿。

如果可以,谁不愿意同命定的爱人相伴走过更漫长的时间呢?

终于,时间走到了他们结婚的第六年。荷西送给三毛一只手表,就在三毛感叹婚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手表时,荷西对她说:“以后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让它来替你数。”

冥冥之中,这样的话语似乎在昭示着什么,尽管这种预感转瞬即逝,可那天夜里她还是久久难以平静。

“那一个晚上,荷西睡去了,海潮声里,我一直在回想少年时的他,十七岁时那个大树下痴情的孩子,……我一时里发了疯,推醒了他,轻轻地喊名字,他醒不全,我跟他说:‘荷西,我爱你!’”

荷西从梦中骇然醒过来,三毛只是哽咽地对他说着我爱你。

两人的相处更多时候是相濡以沫的相守,很少会说些惊天动地、痴心缠绵的话语,可“这样的夜半私语,海枯石烂,为什么一日泛滥一日”。尽管心中不安,三毛却安慰自己说这是太幸福所以生出的惧怕而已。

只是他们没能一起度过这一年的秋天。

空气中没有花的香气,只有沉默的风声。墓碑上留下了签字笔的字迹,每一个字的笔画都如同刀割:“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你的妻子纪念你。”

荷西离开后的岁月

荷西逝世后,在双亲的扶持劝慰下,三毛回到台湾。

有报社资助她出国旅行撰稿,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邀请她担任副教授教习写作课,甚至她还为电影《滚滚红尘》进行了剧本的撰写,她的生活看起来仍旧像从前那样充满着随性恣意的浪漫。

可是她真的已经放下过去的事情了吗?

三毛曾离开台湾,再次回到第二故乡西班牙,来到马德里看望荷西的家人。望着荷西年仅二十二岁的妹妹,三毛怔怔地发觉她的笑容跟荷西是那样相似。

三毛的姐姐回忆道,三毛曾经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崩溃,失控时真的用双手去挖荷西的坟,倘若不是父母拦着,可能她就真的随他去了,她怎么可能会真的忘记他。

平凡人的生活左不过是柴米油盐和日复一日的周转,如果遇见合适的爱情,便结婚、生子,过完这一生。

三毛总说自己的爱情不热烈,习惯跟荷西过淡淡的生活,可能够跨越六年还能够走在一起的爱情本就不常见。

他们携手走过太多地方,从贫瘠的沙漠到小镇的海边,也许三毛口中的平淡是加纳利群岛落日下细碎的粼粼波光,可在世人眼中,她笔下的一切已然是浪漫又粗粝的传奇。

死亡打破了本该继续延续下去的诗一样的幸福,灵魂伴侣已不在身畔,想见他,唯有去午夜梦回处寻找,换作是谁,能够忘记这样一份刻骨的感情,能够做到彻底忘记呢?

三毛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在想些什么,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中年后的三毛表示要慢慢把生活的重心放到自己的生活上而不是作品上,面对采访时她仍旧露出温柔的笑容,感谢广大同胞们对她的喜欢与支持。

可最终她却还是选择让生命悄无声息地结束,关于死因的猜测,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

直到她离世十七年后,她的朋友才将遗书公布于世:

“……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好,同志,我要走。落款,爱人三毛。”

也许她的离开是众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有爱情的遗憾,名利的虚无,甚至是对生活本身不再抱有愿望与畅想了,但如今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斯人已逝,想必她已获得想要的安宁。

而她的作品、她与荷西的爱情却还是那样浪漫又传奇,成为她在这世间留下的最好的纪念。

0 阅读:253

史官观

简介: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