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秘史: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背锅侠?还信教科书?

台台君说史 2024-03-16 19:58:25

插科打诨说历史,有趣有料有态度。欢迎来到台台君说史。

小编本期给大家讲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那就是白起和他一战成名的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白起的赫赫威名,另一个就是赵括,他成了败军之将,后来“纸上谈兵”的典故就是出自他。

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里对长平之战的描述不多,但对赵括的描写比较多,比如他从小就很聪明,和某位将军演练战争时胜多败少等等(出自纸上谈兵)。

后来到了长平之战,他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导致赵国国力大减,为秦国后来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事情往往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或许并不是决定性的错误者。小编先带大家回忆一下这场战役,长平之战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秦国的主帅王龁,赵国的主帅则是廉颇。

一开始秦国大军压境,廉颇就选择了坚守,打持久战,想把秦国拖垮,毕竟秦国是远征,粮草运输和后勤肯定比赵国困难。但秦国似乎打不了持久战,就用了反间计,让赵王把廉颇换了下去,这才有了赵括当主帅。

结果就和教科书上说的一样,赵括没有战争经验,主动出击后被秦国秘密换将的白起包围,最后全军覆没。

这就是整个战争的过程,看起来赵王临阵换将有责任,赵括轻敌冒进也有责任。

但我们从秦、赵两国的国家层面来看,这场战役就有点意思了。

一开始,秦国并没有要和赵国打仗的意思,秦国主要的目标是韩国。到了战国晚期,韩国已经不行了,被秦国打得很惨。后来秦国打到了一个叫上党的地方,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韩王本来想投降秦国,但韩国的军民不干,于是韩王心一横,就投降了旁边的赵国。赵国内部一开始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不接受韩国的投降,免得秦国来打。另一种是接受投降,可以白占上党等地方。从结果来看,赵王最终还是接受了韩国的投降。

到了这种情况,秦国当然不干了,于是秦国大将王龁又调转枪头和赵国打起来了,就在长平与廉颇对峙。

其实廉颇一开始也主动出击过,还打了三场败仗。廉颇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长期防守策略的,应该是被打怕了才选择防守。

到这里就有意思了,秦国和赵国对峙后,很多人都以为秦国拖不起,但事实并非如此。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国内拓宽道路、兴修水利,后勤没有问题。反而赵国因为内部矛盾和国力损耗等原因,拖不下去了,赵国先派使者去秦国议和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秦国看到赵国拖不下去了,就散布谣言,让赵王注意到了赵括。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赵国换上赵括并没有保密,甚至有些张扬。

临阵换将并不是要给秦国一个下马威,而是一个国家层面的信号,就是赵国不打算拖了,不然换下老将廉颇干啥?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了。于是秦国针对这件事做了两件事,一是秘密换上老将白起,二是把全国的生力军都秘密调到前线。

赵括当时肯定不知道这些,这么保密的事,秦国是谁泄密就要杀谁的头。

那战争的胜负就很明显了,秦国知道赵国要主动出击,肯定要针对赵国的主动出击设置相应的战术,不管是诱敌深入还是四面合围,主动权都在秦军手上了。

最后果然如秦国所料,赵括主动出击,白起先是假装不敌,然后诱敌深入,再切断赵军后路,赵括和他的赵军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各位还觉得赵括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吗?赵括至少是在国家层面的决策是被逼的,他想不想主动出击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赵国需要他主动出击,廉颇的防守策略在国家层面是已经被否定的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秦国从一开始的战略就是步步为营,毫不拖泥带水。

反观赵国,先是接受了韩国的投降,然后秦军打来又匆忙防守,等反间计一出又临时换将,更多的是消极应对。而秦国从调转枪头,到拒绝议和,再到用反间计,等赵括上任后,立即秘密换将,秘密调兵,就是为了一举歼灭赵国。

各位看客老爷,您觉得呢?

0 阅读:20

台台君说史

简介:以史为镜,以史观人,史以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