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审阅正军级任免名单,看到张力雄后:让他去江西军区

史说新读 2022-09-12 18:28:46

1975年,毛主席正在菊香书屋审阅正军级以上的任免名单,当他看到“张力雄”这个名字后,主动询问一旁的秘书:“关于张力雄同志,军委是如何安排的?”

秘书想了想说:“张力雄同志刚刚恢复工作,所以军委还没有安排……”毛主席点点头,说:“他是一位好同志,既然如此,就让他去江西军区工作吧。”

那么这位被毛主席特别关心的“张力雄”是谁?主席为何如此关心他的工作?最终张力雄被安排了怎样的职务?

张力雄

第一次见面,毛主席鼓励张力雄

张力雄1913年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养成吃苦能干、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小时候的张力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和家人只能吃糠咽菜,而地主家却能吃上白面馒头和红烧肉。

直到遇上了红军,张力雄才知道这都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他发誓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大家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和红烧肉。

1932年,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指示,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张力雄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报名参加红军,他也是上杭县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红军的。

不久后,张力雄接到了中共上杭县委的通知,让他去红军学校学习,并立刻启程去江西瑞金报到。来到瑞金后,张力雄被编入政治营一队二班。

在学校学习期间,张力雄每天都很充足,不仅有专业的教员给他讲课,还能和同学相互切磋交流。在课堂上遇到不会的问题,张力雄都会第一时间提出,然后由老师为他解惑。除此之外,张力雄还能到实地进行试验。

张力雄在学校不仅学习了政治、军事知识,还学习了不少文化知识,他为自己能进入红军学校而感到自豪和高兴,他很珍惜在学校的每分每秒,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1932年10月,张力雄从红军学校毕业,随后被分配到红军第34师第100团1营,在机枪连担任指导员。刚到团部报到的时候,团领导让一营的营长给他发了一支左轮手枪,并说:

“你是从红军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我们十分欢迎你来我们1营工作。今天给你发的这支左轮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手里抢来的,你要好好珍惜,不要辜负同志们。希望你能用这把手枪多打敌人,多缴获敌人的枪支,为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立下战功!”

张力雄从营长手中接过这支左轮手枪,当枪落在他手心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张力雄注视着手中的手枪,大声地说:“请营长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多杀敌人,为那些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雪恨!”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变化,红34师等部队入闽作战,张力雄也跟随部队一同前往。

张力雄参加革命后才知道,毛主席曾到自己的家乡进行了十分有名的“才溪乡调查”,并在古田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张力雄当时还很小,他为自己没能一睹毛主席风采而感到遗憾。

张力雄身为一名红军基层干部,经常从其他干部口中听到毛主席的伟大事迹,更能听到毛主席传达下来的重要指示和讲话。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张力雄想见毛主席的心也越来越强烈,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张力雄的愿望实现了。

1934年1月,张力雄正在闽西北前线作战,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接到军团政治部的通知:“张力雄同志,我们决定让你代表34师去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去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事关重大,你接到通知后立即前往!”

张力雄接到军团政治部的同志后十分震惊,但震惊之余更多的是高兴,因为他很有可能会见到毛主席。张力雄当即将手上的工作向其他同志交接,随后经过七八天的赶路,终于抵达瑞金。

张力雄赶到瑞金休息了几天,中央便召开了古田会议。此次会议将对红军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方法做出规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参加会议的有团以上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部分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共有258人,这也是红军自创建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根据日程安排,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们都要参加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并听取大会报告。张力雄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因为毛主席当天也会参加,他为自己能见到毛主席而高兴,甚至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那一天,为了能坐在前排清楚地看到毛主席,张力雄天还没亮就赶到了会场。然而等张力雄进入会场后才知道,座位不是按抵达先后顺序安排的,而是按照职务高低安排的。身为列席代表的张力雄,自然被安排在会场的最后几排。

由于场内光线不是太好,坐在后排的张力雄只能看到主席台上几位中央首长的面部轮廓,根本看不清楚毛主席的样子。张力雄在台下一边听报告,一边想:“今天是见毛主席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说不定这辈子都见不到了。”

一想到这里,张力雄就有些着急了,他不断思索该如何见到毛主席。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会议快要结束时提前几分钟出场,然后站在会场大门外等候毛主席。

不久后散会了,毛主席在不少领导的陪同下出来了。张力雄顾不上那么多,急忙挤到毛主席的前面,恭恭敬敬地给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毛主席看着面前年轻且陌生的面孔,不由得亲切问道:“你好啊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

张力雄连忙回答道:“回主席,我叫张力雄,是红5军团第34师的!”毛主席点点头,继续问他:“那你是哪里人啊?”张力雄说:“我是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人!”

毛主席一听就说:“哦哦,我晓得,我晓得这里。才溪可是模范乡呢!你也要争取做模范啊!”毛主席一席话令张力雄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也是在这一年,张力雄被升为红34师100团政委。

长征中的最后一仗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张力雄担任第五军团教导大队的政委,他自然要跟随部队踏上长征路。

离开中央苏区后,红军战士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并于1935年6月抵达川西北的天全、芦山等地区,准备翻越夹金山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夹金山派出大量国民党军,一方面急令几个纵队对红军穷追不舍,一方面又从成都调来空军助战,围追堵截。

为了粉碎敌军的企图,张力雄率部加快了行军的步伐。这天,当部队行至宝兴某地的时候,突然遭到两架敌机的狂轰滥炸,张力雄和大队长鲁瑞林立即指挥部队疏散。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颗重磅炸弹落在离张力雄和鲁瑞林约十几尺的地方。随着爆炸声的响起,张力雄和鲁瑞林被泥土埋了大半截,幸亏两人反应及时,这才躲过一劫。

敌机离开后,张力雄和鲁瑞林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泥土里钻出来。教导大队的战士们得知两人遇险后,纷纷跑到他们身边问长问短,得知两人都没事后,这才放心下来。

抵达宿营地后,军团首长得知教导大队遭到敌机轰炸的消息后十分关心,主管教导大队干部训练业务的张际春还专门派人来看望张力雄等人。第二天部队集合出发的时候,很多战友看到活蹦乱跳的张力雄都十分高兴,还有人开玩笑说:“张力雄同志,你还活着啊?命真大啊!祝贺你大难不死!”

1936年10月中旬,红5军抵达甘肃省会宁县境内,驻扎在离会宁城约30公里的华家岭附近。

10月19日,刚刚起床的张力雄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军部通讯员小王来了,他瞬间意识到是有重要任务来了。果然,下一秒小王就来到张力雄的面前说:“立即到军部接受战斗任务!”张力雄来不及吃饭,连忙和团长叶崇本快马加鞭赶往军部。

当张力雄和叶崇本抵达军部后,军长董振堂兴奋地握住他们的手,说:“我先告诉你们一个特大好消息,我一、二、四方面军已经在会宁城会师了!”

张力雄和叶崇本不约而同地说:“这真是太好了!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叶崇本继续说:“那是不是让我们进城去渐渐一、二方面军的老大哥啊?”董振堂笑了笑,没说话。

就在这个时候,其他军首长和各团领导都进来了。董振堂将大家领到桌签,然后指着一张地图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我党我军的伟大胜利,更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路线指引的结果。虽然此次会师只是各方面军的部分队伍,但三大主力已经冲破敌人的包围,走到一块了……”

说到这里,董振堂停顿了一下,随后继续说:“国民党反动派贼心不死,胡宗南、王均等部数十万人马采取前堵后追的战术,企图阻止我三大主力会师。为了保证红二、红四方面军能得到短暂的休整,上级命令我们在华家岭一线阻止防御。”

董振堂用铅笔指着地图说:

“这一带的地形特点是南低北高,地势相对比较平缓,对敌人来说是很有利的,但不利于我军隐蔽和运动,也不利于我军实施阻击。不够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我们都要解决,3天内不能让敌人越过华家岭一步!

如今我军的战斗部署是这样的:37团在马营一线组织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消耗敌人的力量;45团在华家岭珠峰组织防御,等37团完成任务向后撤时,接替他们阻击敌人;43团为预备队;军指挥所设在华家岭北侧高地。”

董振堂还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明确了坚守时限和撤出战斗的时机。其他几位军首长也作出了相应的补充,特别是强调华家岭一战士长征胜利结束的最后一仗,意义非凡,必须要打好。

接受任务后,张力雄和叶崇本连忙返回团部,随后召开会议,要求大家继续发扬红五军团自长征以来就担负的“殿后”任务,坚决完成光荣的阻击任务。

10月20日拂晓,战斗正式打响。敌人猛攻37团马营一线的防御阵地,枪炮声响了整整一天。在战斗中,敌机疯狂在我阵地上空盘旋,扔炸弹,直到接近黄昏才停下来。当37团从马营向后撤退的时候,副军长罗南辉不幸在战斗中牺牲……

10月21日,敌军再次用重炮轰炸红五军团的前沿阵地,一时间火光冲天。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张力雄毫不害怕,沉着冷静指挥战斗。经过激烈的战斗,张力雄率部击退了十倍于己的敌军的进攻,毙伤敌军数百人,俘虏30多人,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10月22日,敌军在正面进攻多次受到阻碍后,突然改变战术,一方面派出少量兵力继续在正面进攻,一方面则派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企图从红五军团3营阵地侧翼迂回突破。

在这种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张力雄和叶崇本商量后决定让二营和三营坚守阵地,他们两个则分别率领特务连和一营突围出去,朝迂回的敌人进攻。

叶崇本拿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奋不顾身地向敌军冲去;张力雄则从特务连战士的手中接过一挺轻机枪向敌人猛攻。战士们在团长和政委的带领下冲向敌群,一时间“冲啊!杀啊!”的喊叫声响彻云霄。

敌人被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吓得慌忙逃窜,跑不了的就跪在原地投降。战士们战斗到下午3点多,直到接到军部撤退的命令,红45团才边打边退,向会宁方向转移。

华家岭阻击战成为长征诸多战斗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虽然伤亡比较大,但红五军按照上级命令完成了艰难的阻击任务,确保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的欢庆和必要的休整,45团也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毛主席审阅正军级任免名单:让张力雄去江西吧

1943年8月,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对侵占河南林县县城以及附近的伪军发动了进攻,不久后解放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的广大地区。林南战役结束后,成立了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和太行第七地委。

为了贯彻“精兵简政”的原则,太行军区第七分区的领导只有皮定均司令员、高扬政委和张力雄政治部主任。这一年,皮定均29岁,张力雄30岁。共同的理想,相似的经历让皮定均和张力雄在工作中迅速成为好友。

太行军区第七分区成立后,始终将对敌斗争放在第一位,和日伪军展开了“蚕食”和反“蚕食”的激烈斗争。智取林县县城也是皮定均和张力雄共同指挥的经典战例。

林县易守难攻,城外的堑壕深9尺、宽8丈,城墙高10丈,除此之外城墙的四周还修筑了炮楼。最重要的是,这里驻守了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3个加强团。

在这一情况下,皮定均和张力雄商量后决定智取林县县城。他们先是大造八路军主力要攻打林县的舆论,然后组织部队大张旗鼓地开展工程训练。

在活捉了敌军参谋长李大用后,又采取计谋,让李大用认为我军要调20和兵团攻打林县县城。随后故意将李大用放走,让他连夜逃回林县送假消息。当林县县城里的日伪军听了李大用的汇报后,胆战心惊,当即决定只留下一个团守城,其余则全部突围。

皮定均和张力雄趁着敌军突围的机会,向林县发起猛烈的进攻,用少量的兵力假装追击突围的敌军,实则用主力部队突破林县东门,全歼据守在这里的敌军。逃窜的敌人也遭到我地方武装的阻击,损失将近一半。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皮定均和张力雄指挥大大小小300多场战斗,粉碎了日军无数次“蚕食”、“扫荡”和破坏,并创建了有数十万人口的豫北抗日根据地。

1946年6月初,蒋介石公然撕毁条约,全面内战爆发。紧接着国民党约22万人将中原军区6万多部队围困在以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人口仅40多万的狭长地带内。

6月中旬,蒋介石又调集8个多整编师,组成进攻中原解放区的第一线部队,并扬言:“要在48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中原解放军主力!”

6月23日,中共中央给中原局发去电报:“同意立即突围,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放在首位,胜利放在首位!”于是中原军区连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并决定于6月26日兵分两路从西面突围:

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等人率领北路军,经豫南向西突围;

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等人率领南路军,经鄂中向西突围。

会议结束后,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震问张力雄:“张政委,不知道部队能否成功突围?”张力雄回答道:“我们一定可以突出重围!”王震听后十分高兴地说:“你们旅长、政委有这个信心,那我就放心了!”

突围前,第一纵队在泼陂河召开会议,决定以第一旅为掩护,以此来保障主力部队在突围时侧后方的安全。完成任务后,第一旅则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毛主席、皮定均

皮定均临危受命,向王树声保证:“请首长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这是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主力部队和机关能安全转移,不得已做出的决定。

张力雄深知此役凶多吉少,心中暗暗为老友担心。因此在会议结束后,张力雄大喊:“皮司令!”皮定均转过头,两人对视的瞬间都充满了感情,眼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皮定均率领第一旅的战士们采用“疑兵之计”,调动国民党朝着错误的方向追击。经过连续三天的阻击,终于成功掩护中原军区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平汉铁路,并向西突围。

皮定均则带着第一旅的战士们和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整整24天,横跨鄂豫皖3省,进行大大小小共20多次战斗,最终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全旅于7月20日抵达苏皖解放区,和华中军区的部队会师,并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成功战例。

在皮定均率部阻击敌人的时候,张力雄也率领第3旅的战士们跟随南路军向西突围,先后血战平汉铁路,强渡蘘河。经过一个月激烈的战斗,部队也成功突围,进入武当山区。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担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张力雄则担任第13军的政委,他们两个分别担负着戍守祖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边陲的重任。

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皮定均因为在中原突围中立下赫赫战功,而被评为中将;张力雄则被评为大校。尽管有不少人认为张力雄的军衔和他的资历、战功都不匹配,但他却没有一丁点的怨言。

1961年,张力雄从大校晋升为少将,并前往云南工作。1969年,张力雄、秦基伟等人前往湖南工作,直到1973年,他们才在总政治部的通知下返回北京。

1975年6月,毛主席圈阅了中央军委上报的正军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名单,当他看到张力雄的名字后,询问一旁的秘书:“张力雄同志,军委是如何安排的?”

秘书想了想说:“张力雄同志刚刚恢复工作,还没来得及安排。”毛主席说:“他是个好同志,就让他去江西军区工作吧。”不久后,在毛主席的安排下,张力雄担任江西省军区政委。

到任不久,张力雄先后担任省军区党委书记、江西省委常委。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抓好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战备训练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很快呈现新的起色。

如今,张力雄将军已经109岁了,希望这位老人身体依旧硬朗!

0 阅读:153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