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老师、南唐宰相冯延巳代表作《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无心随墨 2024-04-06 10:01:48

冯延巳(约903年—约960年),字正中,在南唐烈祖、中主二朝身居要职,曾三度拜相,官终太子太傅。他是南唐政坛的重要人物,是后主李煜的老师,也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词人。其词属于“花间”词风,作品多描绘春景与闺情。有词集《阳春录》传世,现存词百余首,《谒金门·风乍起》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

《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以春日景象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精心铺陈,细腻刻画了一位女子在春风乍起时的怀思之情与期盼之态,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手法与深情内蕴。

词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笔,瞬间唤起读者对春日湖景的联想。春风的突然拂动,不仅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波动。一池春水被风吹皱,既是眼前实景,又寓含着思妇心绪的涟漪,巧妙传达出春日的微妙变化与主人公敏锐的感知。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两句进一步描绘思妇的日常生活场景。她闲适地引导鸳鸯漫步于花香四溢的小径,又轻轻揉搓红杏花瓣,这些看似寻常的动作实则透露出她的孤独与无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鸳鸯的成双成对与思妇的孤身独处形成鲜明对比,红杏的娇艳与春水的涟漪共同烘托出春日的繁盛与寂寞交织的氛围。

下阕转入对思妇形象的直接刻画。“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词人以细节描绘思妇独自倚靠栏杆,观看斗鸭的游戏,而头上的碧玉簪子也悄然滑落。这两个动作细节,既展现了她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也暗示其心不在焉、思绪纷飞的情状。独倚栏杆的寂寥身影与碧玉簪斜坠的细节,共同构成一幅静态的画面,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公的孤独与期盼。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是情感的高潮。思妇终日翘首企盼,却始终未能等到心上人的归来。正当失望之际,抬头忽闻喜鹊的叫声,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之兆,预示着好消息的到来。这一转折,既展现了思妇由失落到惊喜的心理变化,也给全词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使读者感受到思妇内心深处的希冀与挣扎。

这首词中选取“风”、“春水”、“鸳鸯”、“香径”、“红杏”、“斗鸭阑干”、“碧玉搔头”、“喜鹊”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春日情境,使读者如置身其中,感受词中女子的喜怒哀乐。这些意象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又富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如鸳鸯、红杏等,无不寄托着词人对爱情、青春的深刻思考。

在语言的运用上,冯延巳以平实而雅致的文字,准确捕捉并传达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手挼红杏蕊”等句,语言简洁而富有动感,将春日景色与人物情态生动展现。而“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期盼,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冯延巳生活在五代时期,词风也没有脱离当时盛行的“花间”词风,这首词也是一样,从内容到语言,还带有明显的花间派风格。但他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感慨与思考,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冯延巳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出这种生命的忧患,他的这种探索也为后来宋代词人对生命主题的深入挖掘奠定了基础。

刘融斋在《艺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可见对北宋词人之影响。陈廷焯在《云韶集》卷一中言:“正中词为五代之冠。”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评价道:“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对其评价颇高。

有关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中主李璟对冯延巳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从李璟的玩笑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冯延巳这首词的欣赏,而冯延巳的回答,也让李璟小小得意了一把。

4 阅读:435
评论列表
  • 2024-04-06 14:25

    清明》 清明到晚春, 次第花谢纷。 有心出门去, 奈何病在身。 半百虚过岁, 忽忆往日频。 四十年前事, 梦醒泪湿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