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文明祭扫蔚然成风绿色殡葬渐入人心

太原日报 2024-04-03 21:29:15

图为太原双塔革命公墓的人文纪念坛前,市民以一束鲜花祭故人。弓凤飞 摄

“环保焚烧袋能领了吗?”距离今年清明节还有一周时间,我市杏花岭区五一路270号院的戎大爷就向社区工作人员打听。连续多年,我市推行“街头禁烧”、发放环保焚烧袋的做法,已经赢得大多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我市积极开展文明祭扫工作,统筹推进殡葬改革的深入,文明祭扫蔚然成风,绿色殡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坚定、措施越来越具体、成效越来越明显,理念渐入人心。

绿色环保寄哀思

春和景明,天清地明。祭扫,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尊重传统与引导革新并重,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就文明祭扫“街头禁烧”开展新探索,让街头禁烧成为一种新风尚,革除了千年陈规陋俗,弘扬了文明祭扫理念,深化了殡葬制度改革,赢得了群众良好口碑。使用环保焚烧袋、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越来越多的市民由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为注重精神传承,以绿色、环保、节约、低碳的方式缅怀逝者。

今年清明节期间,继续由政府统一采购并免费发放环保焚烧袋,集中设置回收点,并采取就近原则,在丧葬机构集中焚烧。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居委会发放、回收并统一送至指定地点焚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积极参加街头禁烧值守行动。

4月1日,在位于五一路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南侧的阳光志愿服务U站,志愿者们正向来往路人发放“杏花岭区2024年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他们提醒居民在社区就近领取环保焚烧袋,并把单页上印有“杏花岭区环保焚烧袋收集点位分布”的信息指给居民看。“4月2日至4日,您把焚烧袋送到就近收集点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把集中收回的袋子拉到永安殡仪馆统一焚烧。”一位张姓志愿者一次次耐心地向市民介绍道。

清明节期间,杏花岭区民政局向辖区居民免费发放10万个环保焚烧袋,设置了15个环保焚烧袋收集点位。社区干部引导居民自觉摒弃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即不在路边、广场、学校、小区、景区等公共场所或禁火区域焚烧纸钱,共同形成文明祭扫的良好氛围。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缅怀祭奠重在于心,论心不论迹。”杏花岭区梧桐府一位孙姓居民说,“通过社区网格员宣传,我和邻居们已经习惯了文明祭扫方式。禁止街头焚烧契合现代文明风尚,是一种进步,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也更环保文明,身边很多人都支持!”

杏花岭区敦化坊街道河北里社区民政工作人员殷婧虹说,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大规模宣传。线上,通过小区微信群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线下,结合小区党支部服务站,把环保焚烧袋的发放工作做细做实,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便捷地免费领取。同时,用好宣传单、电子大屏、条幅等宣传载体,号召居民清明节祭祀时不要燃放鞭炮、摈弃焚纸烧香,避免发生火灾。提倡居民用鲜花祭祀等文明节俭的悼念方式追思先人,寄托思念,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悄然成风。

移风易俗赋新韵

从张继的“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到张先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再到今天歌曲《清明》中所唱的“唯有思念,寄在春深更深处”,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幽思,世代相传、亘古绵延。

承习俗、赋新韵,传统文化焕新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祭节日。慎终追远、礼敬祖先,传承清明文化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同时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太原市龙山墓园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程斐介绍,作为殡葬服务单位,龙山墓园一直以“环境园林化,墓地艺术化,墓型多样化”为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安全、文明、节俭、绿色的祭扫氛围。近年来,墓园重视为清明这样的节日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鲜花祭祀已成主流,群众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辈,以绿色方式祭奠逝者,用实际行动让清明更“清明”。

今年,市民政局继续推广鲜花祭奠、植树祭扫、踏青遥祭等祭扫方式,同时提供“祭扫预约”“追思小屋”“天堂寄语”“时空信箱”等网络祭扫服务。清明节期间,在“我的太原”APP开通“祭扫预约”,倡导群众自觉预约,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通过预约手段实现人员分流,削平祭扫高峰流量,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文明、有序。

双塔革命公墓免费发放环保焚烧袋,园区多处放置“环保焚烧祭品收纳箱”;强化“思亲塔”服务,扫码祭拜;开展人文纪念展主题,以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和著名画家赵梅生的人生事迹进行生命教育;设置文创展台,邀请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赵南南创作《思念之鸽》,并以此为扇面制作文创产品——思念之“鸽”折扇,赠送已购墓群众,以丰富祭扫内涵,提升文化影响。

在清明节期间,双塔革命公墓还举行“放飞思念鸽”仪式,通过放飞信鸽,带去群众对已故亲人最深的情意和最绵长的思念。丰富祭文信箱设施功能,于祭文信箱旁增设了庭院伞、圆桌藤椅、信封纸笔,让大家在祭扫中慢下脚步、回忆过往、填寄思念、寄语未来。庭院伞下,藤椅绕相连,书信寄相思,哀思悠悠,情意浓浓。

“从实物祭祀到精神传承,引导群众从‘孝文化’中汲取慎终追远的养分,推动优良家风传承,敬意不变,思念永恒。”太原双塔革命公墓办公室工作人员常耀丹说,通过创新多元祭扫方式,将传统祭祀与文化祭祀相结合,使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实现绿色低碳祭扫,推动移风易俗。

清明期间,市民多以一束鲜花寄哀思。傅国强 摄

文明殡葬沐新风

在重茵叠翠处、在簇簇花丛间、在雅致景观中……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以更好地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抓手,以创新殡葬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随着殡葬改革不断深入,殡葬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壁龛葬、景观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和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成为我市一些群众安葬逝者的新选择。

赓续传统习俗,植入现代风尚,激活文明活力,倡导殡葬新风,从潜移默化到蔚然成风,我市做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持续优化法治化、规范化殡葬市场。高度重视殡葬立法工作,先后4次修订《太原市殡葬管理办法》,为殡葬执法提供强有力法制保障;严格殡葬价格管理,民政、发改、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规范收费价格,监督殡葬服务单位全面推进阳光服务,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文明节俭治丧。

持续提高开放化、现代化殡葬水平。太原殡葬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近年来,市民政局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殡葬博览会、全国殡葬技能大赛等重要会议,及时掌握殡葬行业最新动态,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两个公办墓园与多个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带动全市公墓市场的繁荣。

持续强化人性化、惠民化殡葬保障能力。市政府积极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主动回应“死不起、葬不起”的群众关切,关心支持民生事业,大力推进惠民殡葬。2018年,我市在全省首家出台适度普惠型殡葬惠民制度,覆盖全市市民及驻并单位、军队、学校及外来务工人员。2019年出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群众每户奖补2000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殡葬惠民体系,有效地降低了群众的殡葬负担。

持续引深节俭化、生态化文明殡葬理念。积极倡导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理念,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积极推行以节地生态墓葬为核心的多元墓葬方式;坚持党建引领、综合治理,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

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殡葬建设。在殡仪服务中广泛引入 “一卡通”、二维码扫描、微信支付等方式,使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便捷;积极推进大数据建设;在“我的太原”APP上开发“云追思”模块,打造群众网上殡葬服务综合平台,推动线上祭扫,有力地推进了殡葬改革事业发展。

“礼,与其奢也,宁简。”当下,更多市民开始追求文明、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市文明祭扫的新场景越来越多,绿色殡葬认可度越来越高。

记者 弓凤飞 太原日报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