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彪,开会路途中突然失踪,国家寻找31年仍无线索

史海任我行 2024-05-20 14:22:29

对任何时代来说,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而说科学家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并不为过。

但在很多时候,科学家们往往面对着某种不确定的威胁,以至于发生种种意外。在三十年前就曾有这样一件怪事,著名科学家陈彪意外失踪,此后三十年人间蒸发般不知去向。

这件事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为人所热议,也引发了很多猜想,甚至有人说他是被外星人抓走了。那么,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著名科学家离奇失踪

1993年的11月10日的上午九点,南京大学天文系准备召开专家会议,地点就在南京大学礼堂,一众天文学界的泰山北斗都应邀参加。

这次会议召开时,很多学生也慕名前来参加,人数之多让座位都不够用了,就连礼堂的过道也挤满了人。

会议是由著名天文物理学家陈彪发起的,他同时也是国家科学院院士,而他组织这次学术会议就是为了研讨天体中的流体和磁流体力学,其本人对此十分重视,很早就在进行筹备工作。

但让人意外的是,一向很守时的陈彪今天却不知怎么了,直到会议开始仍然迟迟没有抵达会场。

在焦急地等待中,终于有学者开口了:“陈老不会把今天开会的事给忘了吧?”

此时有工作人员连忙上前回话:“我们马上联系。”

而一旁的几个学生则主动开口:“就让我们几个去陈老家里找一趟吧。”

陈彪家距离礼堂并不远,骑车十分钟就能到,在那个电话还不普及的年代,直接登门是最简单高效的方式了。

于是,几个学生急忙出了礼堂的大门,直奔陈彪的住处。而让学生们意外的是,等他们来到陈彪的家里,从其家人口中得到的回复却是:“他早上七点钟就骑着自行车出门了呀!现在还没到吗?”

面对这个回复,众人又是惊讶又是疑惑,连忙再次风风火火地赶回会议室,但他们依旧没有发现陈彪。

紧接着,众人再次到办公室、实验室以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去找人,但还是没有找到。这就奇了怪了,陈老师去哪了呢?

等到当天下午,由于迟迟不见陈彪的踪影,众人变得越发焦急,心中生出不安的思绪。终于,在苦寻无果后,学校向南京市公安局报了案。

得知有一位重要的科学家失踪了,警方也是高度重视,出动了大批警力组织寻找,他们翻遍了紫金山,甚至把玄武湖也找了一遍,但始终没有结果。

紧接着,警方又把搜索范围扩大了郊区乃至乡下,并在全城范围内张贴寻人启事,但终究是一无所获。

科学家竟是意外重灾区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眼看陈彪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人们在紧张和忧虑的同时也不免生出很多遐想:陈老不会是被国家秘密项目招走了吧?有的人想法还要大胆一些,他们怀疑陈彪是叛逃到国外去了。

更有好事者提出:陈老被外星人抓走了!就此事来说,并不排除前两种说法的可能,毕竟这是有先例的。

早在陈彪失踪的十三年前,就曾发生过一起全国知名的科学家失踪案,而那个案件的主人公叫彭加木。

彭加木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在1980年的6月11日带着一支科考队从米兰农场出发,前往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因为遭遇意外,食物和水源出现短缺,彭加木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消失在了茫茫戈壁滩上。

事情发生后,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派出了十多架飞机和一支部队前往搜寻,但终究是毫无收获。

关于彭加木的结局也是众说纷纭,发生意外、叛逃出国、遭遇谋杀乃至穿越时空,真的是说什么的都有,笔者还是更倾向于他在荒漠中迷失并被吞没。

除了彭加木这种意外事故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因为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而消失,这里面的代表就是“两弹一星元勋”。

就比如邓稼先,他自从参加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后,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二十八年;还有中科院院士王承书,她自从在1964年接替铀同位分离工作后,与丈夫分居长达三十年,有人问起时她的丈夫就说:“我也有三十年没有见到她了。”

不过,尽管这种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而消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却鲜有陈彪这样的例子,哪有在上班过程中突然失踪的。

并且,说是与家人分别,但实际上国家也不会真的就无情到让科学家与家人断绝一切联系,邓稼先在二十八年中就曾多次回家,只是每次时间都不长并且都有专人护送。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那就是科学家发生了意外。这种情况在近些年是最多的,比如有“化学天才”之名的留美博士辛天斯,他在2023年底的回国前夕突然离世,年仅二十七岁。

2023年7月,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冯旸赫在北京因车祸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2022年6月,微型液体发动机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李雨翀在美国意外身亡,年仅三十岁。

2018年12月,军方科学家陈书明因车祸离世,年仅五十七岁;同月,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在斯坦福大学跳楼身亡,当时的他也准备回国。

除开他们,还有很多例子,我们就不一一列举。而在这些人的死亡背后,往往存在三个词:“美国”、“意外”、“回国前夕”,我们也不得不将其与国际博弈联系起来。

既如此,意外失踪、参加绝密项目、遭遇暗杀可以被看做是科学家发生意外的三种普遍情况,陈彪又是属于哪一种呢?

宦门后裔成一代巨擘

陈彪其人,1923年生于北京,祖籍是福建福州,并且来自当地一个名门望族。

陈彪的家族中有两位名人,分别是陈若霖和陈宝琛,他们都是前清进士,入选庶吉士,其中陈若霖官拜刑部尚书、四川布政使、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在前清是三朝元老。

而陈宝琛是陈若霖的曾孙,同样历仕三朝,官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还是溥仪的老师,死后谥号“文忠”。

至于陈彪的父亲,他的名字叫陈体诚,也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陈体诚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上海交大。

后来,陈体诚还在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公路交通部门工作,也曾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对于陈彪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事情。

作为陈体诚的儿子,陈彪自幼和弟弟一起勤奋好学,最后顺利考上了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

关于西南联大很多人都是不陌生,这是由在抗战时期西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合并组建的,是当年国内的一流学府,而陈彪就读于该校的土木专业。

只不过,因为父亲病故,陈彪仅仅在西南联大读了一年就随家转学去了重庆交通大学。

又过了半学期,陈彪因病休学,直至1943年重新考上了金陵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陈彪先是在台湾大学当助教,但他不久后就选择回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陈彪有一个姐姐在美国留学,曾劝他也去美国学习和工作,但陈彪却说:“我更想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属于中国的物理研究。”

因此,回到南京的陈彪又很快来到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此将生命献给了理论天体物理学,展开了对浩瀚宇宙的探索。

等到新中国成立,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陈彪为了能让自己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生活,放弃了对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转而开始研究太阳以及怎么利用太阳。

为了研究太阳,陈彪大力推动了我国天文仪器的引进与发展,并借助仪器成功组织对太阳活动峰年的观测研究,有着丰硕的成果。

在六十年代,陈彪还研究了电磁波与各种极端异形颗粒的相互作用并取得初步成果,只是这项研究被随后而来的外部大环境所打断,结果让英国和印度科学家抢占先机。

到七十年代末,陈彪再次意识到了等离子物理学科对太阳物理乃至天体物理研究的意义,开辟了这一新领域,他本人也正是凭着这些成就而位列科学院。

在九十年代初,考虑到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南方在这一研究上有着良好基础,陈彪再次组织筹建了华东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并为此筹备了两次学术会议。这一工作进行的时间节点正是1993年的11月份,而不久后陈彪就彻底失踪了。

最让人揪心的结局

以陈彪的工作性质以及失踪的时间节点,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被国家找去搞某种神秘的项目了,毕竟他失踪的地方是南京这种大城市,出现彭加木那种情况的可能性不高。

要是这样去想,笔者不禁想到了著名科幻文学《三体》的第一部,里面的红岸基地桥段倒是很应景,难不成陈彪就是现实里的叶文洁?

要说有没有这种可能,那确实不排除,或许现实不像小说那样惊心动魄,但保不准国家还真有相关的研究项目。

只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陈彪失踪的时候已经七十岁了,距今也已经失踪了三十一年,让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参与周期几十年的一个绝密项目,似乎不大可能。

退一步讲,就算陈彪真的去了,那是不是也应该让他回来了,毕竟他要是还活着的话都已经一百岁出头了,让百岁老人继续发光发热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并且我们上文也说过了,就算是找人做项目,也用不着在上班过程中截胡吧。

天体物理又不是什么紧迫性很高的课题,除非真如网友常玩的那个梗一样,地球要在1999年遭遇外星人入侵,陈彪可能是被找去建立黑暗森林威慑了,但这毕竟只是个玩笑。

因此,就陈彪参与某种绝密项目的猜测,在笔者看来概率不是很大。

那会不会像部分网友思忖的那样,陈彪是叛逃敌国享受荣华富贵去了?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抛家舍业叛国而逃,图什么?

再者,就算陈彪有心投敌,恐怕美国人都不一定感兴趣,他们要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干什么?打听中国对外星人的研究进度吗?

就情况来看,笔者更认同陈彪发生意外这种说法,毕竟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出门,本身就不是很安全。

并且,在九十年代像陈彪这种有身份、有地位、有稳定收入却无抵抗能力的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并不低。

或许是被撞了,然后肇事者掩盖现场迹象后逃逸;又或者是遇到了歹徒,陈老不幸遇害又被毁尸灭迹;也可能是其他我们难以想象的突发情况,但造就了同样的后果。

总之,陈彪院士出现了意外,且很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真的是让人无比痛惜。

一想到其亲人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其担忧,乃至饱受思念的煎熬,而陈彪本人的遗体却有可能在某个隐秘角落里埋没,这种痛心感就愈发强烈。

结语

陈彪去哪了?这曾是困扰人们多年的话题。尤其是陈彪的家人,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忧愁的日子,苦苦等待着最后的消息,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相信对于了解了这段往事的我们来说,这同样是一个牵动人心弦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等到好消息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已然是最好的选择。

而就这件事以及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科学家横遭厄运的事件,都在警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家的保护,一定要让悲剧免于重演。

2 阅读:266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