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赓无儿无女,教养侄子周恩来多年,周总理:伯父待我恩重如山

知鉴明过去 2024-05-17 03:19:5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这句名言想必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讲出这句豪言壮语时,周恩来只有十二岁,当时他正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负责照顾周恩来的是他的四伯父——周贻赓。

对于自己的四伯父周贻赓,在《周恩来早期文集》中曾多次提及,所谓“家中赡养,不能稍分大人劳肩,反使大人只身走千里外,为子侄谋衣食,侄罪重矣”,其中的“大人”便是指周贻赓,由此可见,这位四伯父对周恩来有着养育之恩。

实际上,周贻赓不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照顾着侄子周恩来的生活起居,还对青少年时期周恩来的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而言,周恩来走上革命之路,都是受四伯父周贻赓的影响。

周贻赓出生于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这一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鼎盛阶段,出生于绍兴大族的周贻赓,虽然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在家族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还是走上了仕途之路。

只不过从周家的相关资料来看,周贻赓的“贡生”身份,并不是读书考取,而是捐钱所得,也就是所谓的“附贡生”。

实际上,在晚清时期,买卖功名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一个朝代病入膏肓的典型特征之一,毕竟这种买来的功名,虽然看上去风光,但实际所用寥寥,因为在当时的清朝社会,许多十年寒窗考得功名的举人都无官可做,只能回老家当个乡绅、候补。

像周贻赓这种捐地的贡生,自然是图个“光耀门楣”。

当然,这并不代表周贻赓不学无术,也不代表其个人品性不堪,只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这种买卖功名的渠道,周家也是为了周贻赓这个长子日后能有个好前程。

或许有人好奇,周贻赓不是周恩来的四伯父吗?怎么又会是周家长子呢?

实际上,周贻赓的确是周起奎的长子,是周恩来父亲周贻能的胞兄,只因为周贻赓在周家大族内排行第四,所以周恩来习惯性地称他为四伯父。

1908年,周贻赓凭借北洋政府总理钱能训的提携,被调任至东北奉天做事,钱能训之所以帮助周贻赓,是因为钱本身就是周家的女婿,因此而沾亲带故。

在此之前,周贻赓一直在江苏淮安供职,当时周家已经败落,周恩来等晚辈在淮安的生活开支,基本上都由周贻赓这位四伯父照顾,据周恩来回忆,当时四伯父经常会寄回家一些银票。

实际上,周贻赓之所以如此照顾周恩来,也与其本身膝下无子有关。

在淮安时期,周贻赓先后有过两门亲事,然而与两任妻子皆“无果而终”,后来被调任至奉天后,周贻赓又娶妻杨氏,但仍旧没有生育。

而周贻赓作为周家的长子,本身就有着传递香火的责任,正因如此,周贻赓才对自己的侄子辈十分关心,尤其是对周恩来。

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从淮安长途跋涉来到了铁岭,暂住与铁岭绍兴公馆,半年后,周贻赓便把周恩来接到了奉天,自此周恩来便在四伯父家中住下。

周贻赓虽然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但是为官却一丝不苟,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典型的儒家传统文人做派——严于律己,这给寄宿在四伯父家的周恩来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周恩来晚年时期,多次提及自己在奉天的生活,尤其是四伯父的家训——“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知怒,周家儿孙不知求”。

所谓的“不追求”,是教导周恩来不要求名、求利,而是脚踏实地读书、做人。

除此之外,周贻赓对于礼教方面也十分重视,据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的同学回忆,每次去周恩来家中,都只能站着,因为周贻赓家教非常严,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许坐着。

在生活方面,周贻赓时常教导周恩来要勤俭节约,虽然当时周贻赓作为科长级别的政府职员,薪水已经较为可观,但是其本人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要求周恩来等晚辈在国家艰难之际,不能贪图个人的享乐,同时还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从来不乱花一个铜板,每天中午只在学校门口买烧饼充饥,再配上一大碗白开水,而他攒下来的生活费并没有用到自己身上,而是帮助了一位身患重病的老校工。

后来有同学回忆,当时的周恩来生活习惯十分清苦,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来读。

1913年,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此时四伯父周贻赓也恰好被调任至天津,于是周恩来便跟随四伯父南下,住进了法租界,不久之后,周恩来便考入了南开学校。

实际上,按照周贻赓的设想,本想将周恩来过继给自己,然而周恩来早先已经过继给小叔周贻淦,无奈之下,周贻赓又把周恩来的小弟周恩寿接到了自己身边。

此后,周恩来便出国留学,后又投身革命,伯侄二人便鲜有机会见面,但是书信往来却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周恩来身处海外期间,更是经常给四伯父写家书,可见,周贻赓对周恩来而言,如同生父。

九一八事变后,周贻赓因拒绝给日本人做事,便在民政局找了个闲职,1933年秋天,61岁的周贻赓病逝天津。

当时周恩来正在江西指挥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根本不知道四伯父去世的消息,而周贻赓因为膝下并无子女,最终由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为他披麻戴孝。

周恩来真正得知四伯父过世的消息已经是1949年,这成为了周恩来心底难以名状的遗憾。

曾经与周恩来在重庆共同工作过的张颖回忆,周恩来在重庆期间,曾不止一次提及,四伯父周贻赓对他恩重如山。

0 阅读:71

知鉴明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