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神机妙算的邬思道,多智而近妖,究竟是什么来头?

朱家的女婿 2024-04-13 12:21:59

【“朱家的女婿”解说雍正王朝09期】

邬思道,是雍正夺嫡团队中,分析局势如“开天眼”般的人物。

四阿哥胤禛正是听了这位谋士的话,才每一步都揣摩准了当局者们的心思,事事顺着康熙的想法走,政治上立于绝对正确的不败之地,并最终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胜出。

但是关于这位大神的身份来历,剧中却很少交代。今天,我们就来挖掘一下邬先生鲜为人知的神秘背景

关于邬思道,剧中交代有三处信息;

一处是胤禛到江南筹款赈灾时,年羹尧汇报说已经把邬思道从大牢里给弄了出来。这年羹尧很有眼力劲,猜到胤禛对这位邬先生很感兴趣,于是超下本钱地安插亲妹妹年秋月,去侍候这个因坐牢落下脚疾的残废书生。

第二处是胤禛和邬思道初次打照面,提到邬思道当年纠集科举士子们大闹南京贡院搞“学潮”,还写了篇很有名气,胤禛喜欢得都背了下来,抨击主考官贪污受贿的“大字报”。

第三处是田文镜查河南巡抚诺敏,案情难有进展时,李卫带着邬思道去往河南支援,几个人在酒楼上密谈,李卫提了一嘴:“邬先生是绍兴人,可是要按价钱出主意滴!”

这些便是邬思道的全部信息:

1、绍兴人;

2、领导过学生运动;

3、是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这点有些像中学课本上《田忌赛马》里的齐国军师孙膑,两人都是“瘸腿+高智商”的人设。

接下去的内容,咱们就顺着这三个信息,去分析邬思道这个人的来龙去脉。

—— 先说绍兴人 ——

前20来年,有部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叫《绍兴师爷》,讲的是好些个籍贯是绍兴的读书人,替王爷、巡抚、知县等大大小小的官员充当幕僚,日常承担一些出主意、跑关系、书写来往公文等的业务,类似于如今县委书记身边的秘书。

通常,脑力劳动做得好的,像律师、作家、自媒体高手、直播带货的达人,赚钱能力那都叫一个顶呱呱。

师爷也不例外,这个行业整体薪资待遇挺不错,比如剧中邬思道跟田文镜要的幕酬,就是一年8000两。所以清朝官员每年其中一项重要开支,就是支付这些师爷们的工资。

这里有个疑问,读书人全国都有,为什么绍兴的读书人就做大做强了地域化特色的“师爷群体”呢?

先从大范围讲。

古代北方战乱较多,什么五胡乱华、靖康之变,动辄几千万人死光光的战争,基本都发生在今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这些个中原地带。战乱嘛!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读书受教育的环境就很差,不信你去看缅北、加沙那些个常年打仗的地区,有几个孩子能正经读书的。

北方乱,那些个世家大姓、门阀士族就往南方搞移民,比如西晋的皇族司马氏,王羲之家族的琅琊王氏,还有山东孔子的后代,靖康之变时也往南迁移了一支,也就是现在的衢州孔氏。孔家是中国读书人的象征,影响力举足轻重,所以直到1945年老蒋到台湾当岛主,也不忘下令带上曲阜孔府嫡系的孔德成。

更绝的是诸葛氏,一家三个亲兄弟玩三家下注的赌盘游戏,大哥诸葛瑾去东吴辅佐孙权,二弟诸葛亮到蜀汉帮助刘备,三弟诸葛诞在魏国担任武将,而且都混到了三个阵营的顶层。

这些个实力派家族来到南方,也把教育资源带到了南方,加上南方战乱少读书环境较好,由此从唐末宋初开始,经科举考试这么一筛选,就出现了南方当官的比北方多的局面,“北方的将,南方的相”,说的就是南方读书人出头冒尖,经常造就出百官之首级别的宰相。

这种南北士子中科举的落差,到朱元璋时期达到顶峰,竟然出现了一场科考下来,录取的全是南方人的奇葩事!

朱元璋摸着脑门,觉着这里面有腐败,但一番追查下来,甚至把考卷调阅出来公开评比,都反映考官们录取公务员时,的确秉承了“公开公平、择优录取”的公正原则。

这就是明初有名的“南北榜案”。

其实,早在北宋期间,决策层就发现了因各地教育资源不均,导致科举录取集中于某几个地区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逐路取人”的思路,按照区域分配名额,跟咱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很像,各个省份的录取名额不同,同样的分数,北京的高考生就能上清华大学,其他省份的高考生就无缘这座全国最高学府。

这样一来,就牵扯到地区小范围,比如邬思道老家绍兴的读书人就业问题了。

清代的绍兴,指的是类似现在市一级行政单位的“绍兴府”,涵盖地区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范围相当广。

里头单单一个会稽,“会稽山阴之兰亭”的那个会稽,王羲之“兰亭序”的那个兰亭,王羲之的历史地位,不用我多提了吧,当年聚会兰亭的可都是与王羲之齐名的人物,足见会稽地区,以至于整个绍兴府的文风鼎盛。

随之而来的,也就是绍兴府地区“学历贬值”的问题。

因为清廷给予绍兴府的科举录取名额有限,顺治初年乡试的录取名额分布为——顺天、江南是160多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都是100多名,最少的贵州省40名。而浙江、江西这些地方读书人多,明清两朝的状元多出自这两个省份,由此导致这两个地区的科举考试竞争特别激烈。

—— 再来说学生运动 ——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邬思道科举落榜的心情。

他是有真才实学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好不容易熬过了省一级的秀才考试和举人考试,获得国家级的“南京春闱”考试资格,考上了就是“进士”,再进一步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祖坟冒青烟运气爆棚说不定就是新科状元!立马就能像王大锤一样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

但这一切,都因科场腐败化为泡影,再加上当年的邬思道还是个年轻人,冲动之下就写大字报闹起了学生运动,效果不亚于在某音上举着身份证喊:我实名举报......

甚至于比某音举报更激烈,毕竟实名举报是受司法体系认可的方式,当时的邬思道,压根没想过通过国家正规司法途径去解决问题,轻率的闹学潮行动,等于把自个儿的前途给毁了,所以有了那场牢狱之灾,搭进去了青春不说,还废了一条腿。

接下去,才有了年羹尧奉胤禛密令,将邬思道从牢里接出的剧情。

——“瘸腿+高智商”人设——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

大凡经过大起大落、刮骨疗毒存活下来的人,往往能够看透人性,洞察人情世故,从而走上开挂的人生。

比如孙膑,为啥刚出道被庞涓耍得团团转,给挖去膝盖骨,成了只能在地上用手爬着走的废人?原因就在于盲目相信同学情,没悟透职场的本质是竞争,只要利益足够大,就能演化成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说起来,庞涓也是手软,后来被孙膑反杀死于乱箭之下。

邬思道也是如此。

老邬虽然年轻时也冲动过,但这类人脑子很好,同时善于自我反思,所以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且经过牢狱之灾的磨砺,看待问题、谋划手段,更是将人性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些,又都是后话了,咱们这个系列话题,接下去还会反复涉及,请拭目以待。

0 阅读:150

朱家的女婿

简介:以新鲜的视角,提供原创的历史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