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我在386旅当副团长时,比陈旅长还威风,身边有6个警卫员

凌瑶看趣事 2024-04-11 06:18:47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陈赓曾和人开玩笑说:我虽然不是元帅,但也和元帅一样神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红军时期陈赓曾在四方面军当过红12师的师长,当时徐海东和许世友都在他手下当团长。大授衔的时候,徐海东是大将,许世友是上将。因为曾经指挥过一个大将和一个上将作战,所以陈赓才笑称自己虽然不是元帅,但也和元帅一样神气。

无独有偶,在陈赓手下当过副团长的王近山,晚年在回忆八路军时期的经历时也得意地说:我在386旅当副团长时,比陈旅长还威风。陈旅长只有两个警卫员,我身边却跟着6个警卫员。明明职务不及陈赓,为何王近山身边的警卫员却是陈赓的3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段故事。

王近山是湖北红安人,出生于1915年,15岁加入红军队伍,跟随部队在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苏区与敌人作战。别看他年纪小,打起仗来却特别勇敢。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打红了眼,抱着一个大个子国军士兵滚下了山崖。那个国军士兵当场身亡,王近山的头部被石块磕破,鲜血直流,多亏卫生员及时救治,才保住了一条命。

四方面的将士打起仗来都勇敢,但像王近山这样勇悍的还不多见,因此战友们都称他“王疯子”。许世友打仗就够勇敢了,七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队长,但他提起王近山时仍忍不住翘大拇指,称他比自己还能拼。靠着这种搏命精神,在反六路围攻的时候,王近山率一个团硬是消灭了川军一个整旅,此战也成了红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蒋介石为了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只给了三个师的番号,每个师定员15000人。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干部不得不降级使用,王近山由93师师长降为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在抗日战场上,他依然保持了红军时期勇悍的战斗作风,经常在战斗僵持时带头冲锋。

但此时的对手已经不是往日的川军了,小鬼子的装备远比川军精良,枪法也极准,拼刺的技术也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级指挥员如果仍像红军时期那样带头冲锋的话,很容易付出无谓的伤亡代价。为此陈赓专门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一再叮嘱与会的干部打仗的时候务必坚守在自己的指挥位置上,不要轻易带头打冲锋。

但战斗习惯一旦养成,再想要改变是很难的,王近山就是如此。虽然陈赓多次叮嘱,但枪声一响,他仍忍不住离开自己的指挥位置往前冲。当时772团的团长叶成焕也是一员勇将,和王近山很对脾气,都是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为此二人没少挨陈赓的批评。1938年4月,叶成焕率部在浊漳河河谷阻击日寇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消息传来,陈赓十分悲痛,叶成焕是难得的虎将,指挥打仗很有一套,在长生口、响堂铺和神头岭伏击战中都有十分亮眼的发挥,他的牺牲,是八路军的一个重大损失,在当时培养一个高级指挥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叶成焕牺牲时只有2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尤为令人心痛。

772团全团上下都急于为团长报仇,王近山更是憋足了劲准备和小鬼子厮杀,一旦他再出了意外,将会对部队的士气带来很大的打击。为了防止王近山意气用事,陈赓专门给他配了六名警卫员,并叮嘱他们不论用什么办法都要保证战斗打响后王近山不能离开自己的指挥位置。

这一招果然有效,王近山被6个警卫员围着,连指挥所都出不去,更不要说带头冲锋了。当时团长基本上都只配一个警卫员,陈赓身边也才两个警卫员。王近山作为772团的副团长,身边却围着6个警卫员,这份待遇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王近山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得意地说自己当时比旅长陈赓都威风。

1943年,王近山出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继续在陈赓的指挥下战斗。当年10月末,他奉命率部赶赴延安,途经韩略村的时候,得知一队日军要从这里经过,当即决定打小鬼子的伏击。为了不暴露行踪,10月24日凌晨3点左右,王近山就带着部队进入了伏击地点。经过5个小时的等待后,日军终于进入了伏击圈,战士们手中的轻重武器一起开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消灭日军120余人。

战后才得知,这股日军全都是“华北战地观摩团”的成员,个个都是军官,最高军衔为少将。后来这场伏击战被搬到了电视剧亮剑中,成了李云龙的得意之作。抗战胜利后,王近山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以他的战功来看,是可以争上将的,但他红军时期的资历稍显不足,再加上180师受损的影响,最终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5 阅读:3990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