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口大战,哪些城市赢麻了?

环球零谈谈 2024-05-22 15:22:41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摘要:

靠买房优惠和落户政策来吸引人口的时代已经过去,抢先布局优势产业,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城市的兴衰在不断变化中,那些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或具有独一无二特色的城市,才能经久不衰?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071篇原创

2022年,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这一年人口总量减少了85万;2023年,人口总量继续减少,这一年减少了208万。

专家预测,人口负增长将成为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在此趋势下,大多数省份和城市的人口,也将面临下降。

为此,数年以前,很多城市兴起了一股“抢人大战”。刚开始,各城市抢的是人才,需要一定的学历,但最近一两年,一些城市大幅放松门槛,人不人才都无所谓,只要是人口就行,所有关于落户的限制,包括积分、学历、是否买房、是否结婚,统统不需要,只要你愿意来务工、就学、定居,落户问题都可以解决。

即使如此宽松的落户政策,对一些城市来说,要吸引人口来居住,也没那么容易。

在人口正增长时期,每个地方的人口都在增长,看不出哪里有吸引力;但在人口下降时期,分化就开始明显了。哪些地方更有吸引力,哪些地方经济活跃,哪些地方就业创业环境好,都可以通过常住人口的增减看出一个大概。

从省份来看,2023年,31个省份中,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的只有9个省份,其他全部负增长。

图说:各省人口增加情况。 来源:大嘴说城市

其中增长10万及以上的省份包括:浙江(增长50万人)、广东(增长49万人)、海南(增长16万人)、上海(增长11.56万人)、江苏和新疆(增长11万,并列)。

而下降10万以上的省份更多一些,包括河南(-57万)、山东(-39.82万)、湖南(-36万)、河北和甘肃(并列-27万)、重庆(-21.91万)、广西和云南(并列-20万)、山西(-15.36万)、辽宁(-15万)、江西(-12.97万)。

当然,从省份看,只能看出一个大概,掩盖了人口变化更有趣或更多信息的可能。如果我们再细化到城市,会发现更多趋势性的东西,也能看到即使在人口负增长严重的省份,也有表现优异的城市。

比如在人口下降严重的河南、山东、湖南、云南等省份,也有郑州、济南、长沙、昆明等人口增长还不错的城市。再比如整个安徽省2023年常住人口下降6万,但合肥一个城市照样增长21.9万,成为全国城市人口增长冠军。

来源:环球零碳

这里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很多省份推出的“强省会”战略起到关键作用。四川就是一个强省会很明显的案例,整个四川省常住人口下降6万,但成都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了13.5万,增量居全国第五。

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我们稍微展开分析一下人口增长比较快的城市可以发现,靠买房优惠和落户政策优惠来吸引人口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通过引入或培育链主企业,以此引发“产业链”裂变,招引上下游企业落地;或者及时实现产业转型,紧跟新兴产业发展,为人才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才是吸引人口,并推动人口增长的根本。

举例来说,最近几年,在“双碳转型”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而且赛道长坡厚雪,可持续很多年。一些城市及时抓住这波风口,大力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不仅城市经济获得飞跃和逆袭,而且带动了新的人口增量。

图说:千万级人口城市增长情况 来源:环球零碳

01

合肥与滁州:明星城市的崛起

以人口增长冠军城市合肥为例。合肥是最近几年的明星城市,不只是经济上获得飞跃,人口也是蹭蹭往上涨,正在冲击“千万人口俱乐部”。

近三年,合肥市净增常住人口持续攀升,由2021年9.5万人、2022年16.9万人,提高到2023年的21.9万人,常住人口数达985.3万人,成为目前900万-1000万人口城市中,距离千万级人口最近的城市。

而且,在2023年新增的21.9万常住人口中,迁移来合肥的人口占比超九成,迁移净增长人口达20.1万人。

常住人口的增长,有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有外地迁移过来的机械增长。难得的是,近年来合肥常住人口稳定增长,主要是人口流入带来的增长,反映出合肥的人口引力不断增强。

这种吸引力,跟合肥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2023 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4.6万辆,同比增长1.4倍,跃居全国前五。

特别是合肥下辖的长丰县和包河区,表现尤其突出。

据第一财经报道,合肥下辖的长丰县,2023年常住人口83.3万人,比2022年增加3.3万人。目前

人口快速增长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紧密相关。2021年7月,比亚迪合肥工厂项目落户长丰县下塘镇。2023年,长丰产销新能源汽车近50万辆,同比增长近400%;实现产值超620亿元,同比增长超320%。

“巨无霸”入驻,引发产业链“裂变”效应。当前,长丰拥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

去年,合肥城区的包河区人口也快速增长,一个区就为合肥贡献4.7万人的增量。

包河区的发展也跟新能源汽车或新能源产业密切相关。近年来,江汽集团、安凯客车、国轩高科、巨一科技、常青股份5个以汽车和零部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均位于包河区。

其实,除了合肥,安徽的另一座黑马城市人口增量也表现不错,那就是滁州。

2022年,滁州常住人口增加了6万人,仅次于合肥;2023年增加了0.5万,虽然增长不多,但在安徽整体下降趋势,以及南京与合肥两大城市虹吸效应下还能保持正增长,非常不容易。

这跟滁州比较早布局新能源产业有很大关系。滁州这几年发力的主要产业包括新能源电池和太阳能、汽车零部件、白色家电等。

2018年1月,隆基乐叶在滁州设厂,目前已经扩建到四期。在这期间,晶科能源、阳光电源、东方日升、福莱特等光伏龙头纷沓而至。全球排名前20强的光伏企业,有9家在滁州设立了工厂。

除了光伏,2021年11月,比亚迪在滁州建立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投资100亿元打造基地。

目前,滁州已超越蚌埠、安庆、阜阳、马鞍山等明星城市,成为继合肥、芜湖之后的安徽第三城。

02

温州:地级市人口增长冠军

说完安徽,我们再把眼光投向浙江。

在这一轮抢人大战中,浙江无疑是最大赢家。这种赢,不只是某几个城市的赢,而是整个浙江省都赢麻了。

图说:浙江11地市人口全部正增长。

2023年,浙江以50万的人口增量,居全国榜首。最关键的是,浙江的“赢”创造了两个全国领先:

一是浙江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常住人口增量冠军。2021年,浙江常住人口增量为72万人,是当年全国增量最高的省份;2022年,浙江常住人口增加37万,再次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再次第一。

除了常住人口增量保持着全国第一,浙江还有另外一项“领先”,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成绩。2022年与2023年,浙江11个所有设区的市,全部实现了常住人口正增长。

浙江创造的这一现象,全国都绝无仅有。这说明浙江的发展是均衡的,而且优势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产业布局领先,而且整个营商环境,政府招资引才的力度,社会治理,都是领先的。

难怪很多人开玩笑说,如果你不能移民到发达国家,那就选择移民浙江吧。浙江号称“中国的瑞士”。

杭州吸引人口的优势不用说,我们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温州。

温州的常住人口增量,仅次于杭州,同时也是全国地级城市中,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2023年,温州常住人口增量是8.2万。除了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温州位居全国第一。

温州除了发达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就业环境对人才有吸引力外,这几年迅速崛起的新能源产业,也为温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一是引进新能源汽车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温州全力构建以瑞安为重点,瓯海、平阳、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二是布局风能、储能和光伏等新能源。

储能及动力电池产业,主要布局在龙湾区、永嘉县。截至目前,温州动力与储能电池产能达到26GWh以上。比亚迪、瑞浦新能源、伟明盛青等知名企业都有布局。

温州风电产业主要布局在洞头、海经区、苍南,主要有三大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 远景苍南零碳产业园发电机制造基地;

· 金风温州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

· 运达温州风电零碳产业园项目。

光伏装备制造业方面,当地有正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

核电产业方面,浙江三澳核电项目总投资额12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525亿千瓦时。

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等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在的优势产业肯定要加上一个新能源了。

03

郑州与西安:强省会与汽车产业

合肥与温州,都属于长三角,跟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再来看看中西部城市人口增量比较高的城市。

郑州与西安,是城市人口增量前十城市。郑州增加18.2万,位列第三,西安增长8.2万,位列第十。

过去10多年,郑州一直是人口增长排名靠前的城市。这跟河南的强省会战略密切相关,但也跟郑州的产业布局相关。

在郑州,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比亚迪产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车生产基地逐步投产达效,带动郑州市汽车整车年产量突破80万辆、增长50%(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2万辆、增长300%以上)。

郑州还倾力打造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氢能源之城,数字经济规模达6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

西安的崛起也跟新能源汽车产业密切相关,2003年就开始跟比亚迪深度绑定。继2022年勇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之后,2023年至今,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甚至可以跟上海、深圳叫板。

2023年,深圳、上海、西安三城的汽车产量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分别为18.86%,13.66%和10.42%,三城头部效应显著。

来源:宝盒观天下

04

内蒙古三剑客的转型

再往北方,我们看看内蒙古。2023年,内蒙古全区人口减少了5.17万,但有三个城市常住人口实现了增长,分别是呼和浩特,增加了5.3万;包头增加了2.13万;鄂尔多斯增加了1.96万。

这三座城市也是内蒙比较发达的城市,号称内蒙“三剑客”,但以前都是钢铁、煤化工为主,属于重工业或资源型城市。这几年,这三座城市成为内蒙古产业转型的标杆,特别是利用内蒙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开启了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目前,内蒙形成以呼包鄂和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为龙头的风机制造与运维服务产业;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为龙头的光伏装备制造产业;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为龙头的氢能制取和燃料电池零部件制造产业;以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为龙头的储能装备制造与技术研发服务产业。

05

人口的尽头是产业?

最后,我们可以回到人口增长这个话题。一个国家的人口趋势,通过生育率和死亡率,是完全可以预测的,但是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

在人口趋势下降的大环境下,一些城市却因为治理得好,产业布局得合理,会成为逆风翻盘的经典案例。

但城市的复兴与兴盛,产业只是一方面。各地的城市繁华在不断变化中,不断涌现出新的中心。然而,或许只有那些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或者具有独一无二特色的城市,才能经久不衰?

-------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四座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领跑,比亚迪带动效应明显!

[2] 时代周报:撑起千万人口城市的增长,可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3]城市战争:尘埃落定!2023,中国人口增长第一城是它

[4]界面新闻:人口增量全国第二,这个西部城市怎么做到的?

[5]大嘴说城市:2023年中国31省常住人口:广东没意外,山东负增长,浙江增量第一

[6]时代周报:下一个千万人口城市,谁先晋级?

[7]界面新闻:经济与人口双突破,郑州迈向人口增量第二城

[8]澎湃新闻:合肥一年净增常住人口21.9万人,加速向“千万人口大城”进军

[9]新华网:跻身“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 郑州何以能留人

[10]工人日报:多地公布人口“成绩单”,你pick哪个城市?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257

环球零谈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