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兴衰看量化基金的"原罪"

基歪财说 2024-05-06 21:17:08

量化投资,特别是量化对冲基金,一直是华尔街的"宠儿"。它们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来驾驭市场,一度被视为投资领域的"黑科技"。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量化基金并非总像宣传的那样风光无限。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惨败,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要说起LTCM,不得不提其两位创始人: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他们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金融工程领域成就斐然。1994年,他们创立了LTCM,吸引了众多华尔街精英加盟。LTCM号称要用数学模型来对冲风险,赚取稳定收益。一时间,风头无两。

LTCM的核心策略是"套利",即利用市场的微小偏差,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他们通过大量借贷来放大收益,杠杆率一度高达25倍!在牛市中,LTCM的确风光无限,年化收益率高达40%。那一头,华尔街的大佬们趋之若鹜,争相投资。LTCM管理的资产规模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好景不长。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LTCM遭受打击,当年收益大幅下滑。更致命的是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俄罗斯政府宣布债务违约,卢布暴跌,股市崩盘。消息传来,华尔街陷入恐慌,所有人都在抛售风险资产,买入避险资产如美债。资产价格剧烈波动,LTCM的套利模型彻底失灵了!

更可怕的是,由于杠杆过高,LTCM的损失被无限放大。到1998年9月,LTCM濒临破产,资产缩水至6亿美元,杠杆率却高达250倍!这意味着再损失0.4%,LTCM就会彻底败光。更致命的是,由于LTCM的头寸太大,和众多金融机构有往来,它的倒下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摧毁整个金融市场!

危机时刻,美联储不得不出面,召集华尔街十几家大银行,募集35亿美元对LTCM进行紧急救助。最终避免了一场金融灾难,但LTCM也就此名存实亡。一个昔日的明星基金,就这样轰然倒塌。

LTCM的失败绝非个案。实际上,量化基金的众多崩盘案例早已司空见惯。2007年的"奇异策略"基金,2012年的骑士资本,2018年的"珠光宝气"(Voya)基金,无一例外都折戟沉沙。更不要提2010年"闪电崩盘"期间,高频量化基金带来的冲击波。

那么,量化基金为何如此高风险?说到底,是因为它们过度依赖数学模型。金融市场变幻莫测,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任何模型都只能抓住市场的一个侧面,无法预见所有风险。更何况,量化基金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使用超高杠杆,风险被放大数十倍!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它们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量化基金自诩用数学驾驭风险,实则是在用杠杆做豪赌。当市场符合预期,它们可以赚翻天;一旦出现意外,就可能全盘皆输。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故事早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危险的游戏仍在继续,华尔街的量化浪潮方兴未艾。

我们无意否定量化投资的所有价值。但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量化基金绝非稳赚不赔的灵丹妙药。过度迷信数学模型是有风险的。LTCM的教训不能忘,量化基金的"原罪"不可忽视。只有正视风险,量化投资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不过,量化浪潮恐怕难以阻挡。AI等新技术的兴起,正在给量化投资赋能。未来的量化策略,可能会更加智能和复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的进步能否真正驯服市场的风险?还是会带来新的危机?我想,这将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不禁要问:下一个"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会在何时出现?它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一个量化从业者和投资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毕竟,那些不记得历史的人,往往注定要重蹈覆辙。

0 阅读:0

基歪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