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朝廷军官,李广为什么接受梁王将军印?并非政治投机

歪史 2024-05-23 13:54:23

先下结论,这个是因为李广太懂政治了导致的一次军事投机。当时天下看起来除了吴楚之乱会太平无事,此时不捞个侯爷当当,此后就没机会了。

很多人对李广这一行为认为是政治投机,虽然我非常鄙视李广为人,但是依然不认为李广对梁王授予他将军印的行为是政治投机。根据李广后期的所有表现,李广接受梁王将军印是属于急于建立军功来获取爵位,属于军事投机,并没有考虑政治问题,这一行为几乎是饮鸩止渴。

当然,同样是将军印,在皇帝眼中,李广眼中,和梁王眼中都是不同的 。他们视角的不同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同,一颗将军印左右了李广此后爵位的有无。

首先在李广眼中,将军印是可以指挥梁国军队的权柄,可以和韩安国张羽等梁军主帅一起指挥两军和吴楚叛军作战,当时梁军战绩不错,至少兵锋正盛的叛军无法击败梁军,而汉军又可以协助梁军,叛军则是两线作战,无论如和,此时梁军肯定获胜的希望非常高。

那么,假如获胜希望高的一方自然立功的几率倍增,当时有足够的军功就能封侯,另外,当时汉军以及梁军已经取得优势,叛军节节败退,如果不抓紧时间立功,此后就没有机会了,当时能够立功的机会就是军功,然后抛开后世的汉匈战争,当时的视野中,消灭了叛军,肯定天下太平。

所以,有了一次可以统兵的机会,李广就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认为,只要消灭叛军,不管是皇帝,还是梁王都是大功一件,封侯不在话下,于是急不可耐的接受梁王将军印。

所以,以李广的视角看,将军印非接不可,毕竟此后的机会可能永远没有了。

但是在梁王眼中,李广家世不错,或许还有汉文帝的背书,如果汉文帝对他的评价是真的的话,作战武勇,这个绝对会成为自己以后的助力,众所周知,谋反的人通常拉拢的都是基层,中层军官,因为高层的人家已经有了泼天的富贵,干嘛跟你玩命。

何况,窦太后希望自己两个儿子都能当上皇帝,在当时已经明面上支持梁王在汉景帝死后继位,而汉景帝也做出过公开承诺,千秋万岁之后传位梁王。这个等于梁王已经是汉朝非公开的储君了。

作为储君,自然要建立自己的权力圈子,他显然不是以藩王的身份来拉拢李广,而是以汉朝储君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对李广拉拢,几乎是明面上昭告天下,我已经准备接管皇位了。

这个局对李广来说,是死局,接受了,对皇帝属于背叛,没立功还好,立功了就是后世的邓艾,不接受,对储君不敬,要是将来这位真的继位,一样死翘翘。不要怀疑刘家人搞政治的水平。

如果李广接受了,其他的汉军也会一面倒的扑到梁王麾下,毕竟未来的天子。如果不接受,梁王就可以以汉军不服从调遣在战线上做文章,打败了,你的军队不听指挥才如此,最终导致朝廷投鼠忌器。

在梁王视角中,这颗将军印接不接都能获得好处,至少不会有坏处。

但是在皇帝视角,你是我老子称赞过的,我对你信任有加,你是朝廷的军官,你接受一个藩王的将军印是要干啥,何况现在正在平乱另外几个藩王的叛乱,你接受之后,你是朝廷的人还是藩王的人,你以后忠于汉,还是忠于梁?

如果梁王造反,你是听从梁王还是朝廷,如果听从朝廷,对于梁王是不忠,如果听从梁王,那就是叛军,忠城无从谈起,所以,接了将军印,李广就告别忠臣这个身份了,要么身怀二心,要么首鼠两端,风箱中的老鼠,注定不落好。

所以,汉景帝视角,这颗将军印是绝对不能接的。

虽然李广接了,结果是赏不行。如果不是家族实力尚可,李广这种行为基本上告别了大汉官场,身为朝廷军官,在藩王造反的时候接受另一个藩王的任命,这事搁在后世,别说被打入冷宫,来个谋反的罪名,毁家灭族都不为过。不过好在当时贵族游戏依然能玩,李家势力不错,加上汉景帝政治水平高,没必要制造明面上的敌人,混了个不赏不罚,一笔带过。

所谓李广难封,这位一心想裂土封侯建立自己的侯国,但是一直未能如愿,在汉初的时候,列侯还是含金量相当高,再封国内可以建立自己宗庙祭祀先祖,可以自己任命官吏收税,而且侯爵还可以通过嫡长子传承下去。

也因此,多次投机冒险,包括杀降,根据汉武帝时期封侯数据,斩杀800人是可以封侯的,不是赐爵关内侯那种,李广诱降对方而全部杀掉真的是地狱行为了,这800个头颅被砍下的不是因为他们反了,而是可能让李广如愿封侯。

李广对于封侯的执念此后左右了他一生的行为,侯封的越早,难度越大,含金量越高,所以李广一直在争取立功机会,七国之乱时候,从周亚夫平乱,凭借个人武勇,立了个不大不小的功劳,依据李敢,此次最多也就是赐爵关内侯。

0 阅读:20

歪史

简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