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人世间》:记录了城市里的家与时代

大家高端访谈栏目 2024-03-15 09:45:54

@高端访谈《大家》栏目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央视剧评)

电视剧《人世间》中三兄妹虽然都出自同一个老工人之家,但人生轨迹之间却大有不同:周秉义走的是官道,周蓉选择了学道,周秉昆走的可称为民道(平民之道)。

始终如一刚正有为的官员风范

老大周秉义,瘦高个儿,身子微微前倾,时常低头沉思,说话不多、语速也慢,但都是大实话,句句掷地有声,言必行、行必果,无私无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样一个高级官员,或许是最让父亲满意的孩子。

丁勇岱饰演的父亲周志刚,是一个八级技术工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中的普通而又杰出的代表,一生耿直正派、刚正不阿、眼里不掺沙子。不仅自己服从国家需要去往离家数千里的南方“三线建设”基地工作,还要求老大从小听话、懂事,长大为国为民做大事。

周秉义正是这种家风熏陶下的楷模。但正像周秉义面对好友姚立松的灵魂之问所回答的那样:我又不是圣人,很简单,我怕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怕我死的时候没脸去见爹娘见祖先,怕街坊邻居同学师长戳我的脊梁骨,我怕死不瞑目啊!

这位官员自己制定的“四怕”原则,高度凝练地透露出他为官一生清廉的精神支柱。也如中纪委工作组吕川主任所评价的,周秉义是“一碗清水,一看到底”的好官。

但剧本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落入“好人有好报”的俗套。周秉义一生没有儿女,而且患上胃癌,甚至被街坊邻居愤而举报遭受审查。相比于小说中按周秉义遗言,郝冬梅改嫁并出国定居不同,电视剧的处理方式显然已经在避免让好心观众伤心了。

雅奇自主的学人风姿及转变

与周秉义不懈奋斗的人生相比,老二周蓉的人生则要自我得多,并且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位从小貌美如花、亭亭玉立的光字片大美女,有着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的性格。

在面临下乡时刻,她竟自作主张地独自跑到贵州去追求落难诗人冯化成,我行我素地过上艰苦而又自觉有滋有味的生活,生下女儿冯玥。她的前半生中真正爱的是孤傲的自我,习惯于孤芳自赏,过着高雅、奇趣而自主的学者人生。

对于这样的周蓉,观众中敬慕、欣赏的可能有,但数量不会多,责备和批评的想必会更多,因为她过于自我、自私甚至自恋。

电视剧正是在看起来不动声色的客观描绘中透露了不留情面的批判。但观众还可以看到,周蓉的孤傲人生经历了一场转变,她逐渐明白了过去的自我、自私和孤傲。她主动与女儿玥玥修复关系,在第二任丈夫蔡晓光遭遇工作困境时主动帮其解围,弟弟秉昆在狱中时,她发了工资就跑去送给弟媳。也可以说,正是父亲周志刚留下的优良家风以及她本人的自我反省修养,帮助她从孤傲自恋的人生偏执中实现了自我愈合,有了心平气和、宽厚待人的后半生。

憨实坚韧的 平民人生

电视剧把更多的镜头和更多的赞美,给了三兄妹中文化程度低、看似在家最没出息、没正经工作而又常受父亲责备的老三周秉昆,一直以善良、憨实和坚韧态度对待人生的底层市民。这位从小生长在吉春市光字片的穷小子,不善言辞而心中有数,常低头走路但知道正道在哪里。

他在苦难的一生中涵养成诸多美好品德:一是为爱执着,非郑娟不娶,一生以善良和爱守护家;二是孝敬父母,和妻子郑娟一道照顾瘫痪在炕的母亲,给父母养老送终;三是有着宽厚之心,做人讲义气,对街坊邻居特别是“六小君子”中的“发小”们总是义字当头,无私地把自家房子让给无房户朋友,还帮姐姐带大女儿。一生经历种种坎坷和磨难,依然焕发坚韧和顽强之心。

而周秉昆的人生美德的一半,要归功于善良郑娟的知音般陪伴和惠助。郑娟虽屡遭苦难但始终善良而坚韧,与周秉昆相知、相爱、相伴。他们长期挣扎在社会底层,但坚守善良和宽厚,让自己的人生航船驶向了幸福的彼岸。无论是在前半生逆境时,还是在后来的顺境中,他们都懂得知足常乐、宽厚和宽容的道理。

亲 情

全剧最浓墨重彩的情感底色

亲情是贯穿《人世间》全剧最浓墨重彩铺陈的情感底色,突出体现在父亲周志刚与周家子女们的关系上。

女儿周蓉倔强任性,瞒父欺母跑到贵州大山,嫁给穷困潦倒、年长自己许多的诗人。

为了这份狂热的崇拜和爱情,她甚至愿意断绝父母关系。

即便如此绝情,但一把年纪的父亲还是跋涉千里跑到贵州山里去看望肠胃不好、吃不了糙米的女儿,并带去那个年代稀有的白面。

“你可以不要我这个父亲,但我还想要你这个女儿!”

周父的话道尽天下父母的心声,将父母的牵挂、疼爱与无限包容尽显无遗,这就是剪不断的血缘亲情的本性。

天下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本事、光耀门庭,这既是为人父母与生俱来的虚荣心使然,同时也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美好未来的期盼与祝福。

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周家三兄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恢复高考后,长子、女儿双双考入北大,前者成为省长女婿,后者成为著名诗人之妻。

这份荣光,足以让没啥文化和本事,但却明事理爱面子,尤其看重家族荣耀的周父喜不自禁。

自忖没有哥姐聪明、成绩不好的周秉昆,在哥哥姐姐下乡插队后留在城里照顾母亲,尽孝顺、行善举,独自扛起了一个家的所有,并爱上身世坎坷、拖家带口的郑娟。

只因做了太多庸常琐碎的事儿,反被旁人看来理所应当,被忽略和淡忘,就连日日享受他照顾的父母也觉得稀松平常,这深深刺痛了周秉昆。

无处倾诉的太多委屈和付出,让他和“出息”的哥哥干架,和父亲发生激烈争吵。

然而,正是在这种较劲和怄气中,却潜藏着亲情之间细水长流的陪伴与混杂着愧疚、感激、亏欠等复杂情绪的至深至爱。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在所有家庭中,最被忽略的孩子,恰恰是最渴望得到父母认可和夸奖、最希望成为父母骄傲的孩子。

无论曾经的吵闹和伤害多么发狠决绝、令人心痛,最终,父母都会心软原谅“熊”孩子的各种出格行为。

这就是天下父母之爱的共性:

父爱如山沉稳内敛,貌似粗犷却不乏细腻;

母爱似水浸润万物,看似柔和却透出坚韧。

正直、善良、公允、厚道的人性底色和手足深情,最终让周家三兄妹学会了换位思考,进而懂得风光荣耀的背后也有诸多无奈和不得已,日常的琐碎和庸常也能成就伟大与非凡这一世间最朴素的道理。

这是纯良家风和严格家教潜移默化的结果,更是大多数葆有正直、善良本性的父母形象的写照,它镂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凝聚成时光无法消弭的民族气质与人性光辉。

友 情

厚重情感底色上亮丽的跳色

友情是《人世间》厚重情感底色上亮丽的跳色。

令人唏嘘的“六君子”的命运沉浮,既彰显出朋友情谊的浩荡无限,也让人感叹世事难料变化无常。

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时期,“六君子”的情谊堪称无价,谁家有事招呼一声,互帮互助。

齐心协力分猪肉、一起盖房、介绍工作、照顾家人,周秉昆甚至把自家住房无偿借给朋友……

每年大年初三的固定聚会,便是纯真友情的仪式化呈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况的改变,当初的情谊被残酷的现实撞得面目全非、脆弱不堪。

有人考上大学当了官、有人借改革春风富裕起来,还有人仍在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

距离的拉开、地位的变化、思考问题角度的不一,给曾经纯洁的友情添加了很多功利色彩。

不管是忠于自我九死不悔,还是明知不可而为之;也无论是玩弄心机最终被命运玩弄,还是在某一时刻被历史的转折点甩下。

这些人物都各带自己性格的弧光,都体现出特定时代发展的辩证逻辑,同样具有审美和思考价值。

他们或被历史洪流裹挟或清醒自觉,但无疑都在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城市和国家努力向前。

其身上的善良坚韧、乐观向善,不仅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进步发展、追求美好未来最坚实的根基。

只有真诚相待、珍惜呵护、同甘共苦的友情,才能历久弥坚。

爱 情

炽热而真诚的绚烂光晕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从古至今,任何时代的爱情都是狂热而执拗、美好而甜蜜的,都值得书写与记忆。

周家三兄妹也不例外。

寒门学子与高干子女地位的悬殊,让周秉义与郝冬梅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小有波折。

但他们的爱情却是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彼此信任基础上的挚诚之爱。

门当户对是社会传统对婚姻的基本认知和要求,任何时代皆是如此。之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张生与崔莺莺”等经典爱情故事能够世代流传,感动苍生,就在于它们冲破了传统的门户之见,追求建立在彼此坦诚、信任与理解基础上的真爱。

周秉义和郝冬梅的爱情亦是如此。

周蓉和冯化成的爱情,是弥漫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狂热崇拜的阳春白雪。

将爱情视为信仰的周蓉,用满腔激情和少女之心拥抱了冯化成的落魄世界。

但随着生活的跌宕磨砺,两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开始发生碰撞和畸变。

反观蔡晓光对周蓉的爱情,倒是真情中蕴含理智、热烈中伴随着长久,是爱情更为理想的模样。

而周秉昆与郑娟的爱情,从周秉昆的善良和同情升华为挚爱。

在生活中慢慢浸染,在呼吸间自然发散。

他们的爱情朴实到岁月无痕、时光不问,但却生命相连。

该剧对爱情描写最诚实和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写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从言语到行动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和泼辣大胆。

这是爱情的魅力,也是人性的真实。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使人超越对现实的思考,追求更加完美的形而上的东西,希望成为更好的人。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