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于凤至游赏妙高峰时,一身穿孝服女子冲其开枪:赔我夫君

同巍聊历史 2024-04-30 08:57:11

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后,虽然失去自由,但相对于杨虎城将军,他的处境还算可以。

这天,张学良正在特务的监视下,与夫人于凤至共同在山林中散步。

突然,一声枪响惹得众人惊慌,少帅遇刺了!

要知道,当初老蒋可是派遣重兵“保卫”少帅的安全,囚禁地点也是多次秘密更换,很少有人知道少帅被扣押的所在地。

等最后那名刺客被抓捕后,张学良夫妇发现,他们竟然认识此人。

而在关键时刻,妻子于凤至的一席话道破现实,不但痛斥了那名刺客,还使其丢枪痛哭。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于凤至又说出怎样的一席话,才得以救张学良于水火之中呢?

这一切的一切,还都要从西安事变爆发之前说起。

因必有果,跋扈狂暴惹身死

蒋介石有个侄孙,名叫蒋孝先。

此人曾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受过专业军事训练,再加上和老蒋这层关系,所以在事业上可谓是步步高升。

毕业初,蒋孝先还只是一名排长,等到1933年的时候,他已经官居北平宪兵司令部副司令。

虽然官运亨通,但他的个人素质属实一般。

带兵打仗实力堪忧,吃喝嫖赌却是样样精通,且为人狂傲,行事乖张。

而且他身后有蒋介石这个靠山,有些高级将领对其也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避而远之。

而在1935年,蒋孝先更是大开杀戒,置家仇国难于不顾。在北平大肆屠戮革命志士和青年学生,引发民愤。

老蒋得知这一消息后,才反应过来不能再让他如此嚣张跋扈下去,必须予以制止。

于是,他便把蒋孝先调回到自己身边,任命其担任侍从室少将高参。

当然,老蒋这么做,最后的结果都是为给他树立一个看似管教有方,高大英明的形象罢了。

而且,当时蒋孝先之所以胆敢屠杀群众,其实是得到蒋介石默许。

当时,蒋氏给的命令是:

“对于不听劝阻之人,一律格杀勿论。”

不过,即使是把这个到处惹是生非的侄孙安排在自己身边,似乎照样无济于事。

蒋孝先依旧是老样子,平日里花天酒地,吃喝嫖赌。要知道,此时的他已是有妻室的人。

他这样做,恰恰体现了无论是在性格还是在人品上,都顽劣至极。

而且正是由于蒋孝先这般恶行远扬,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话说,当初老蒋把张学良“发配”到西北去剿共,但由于东北军连连受阻,甚至还都和中共打成一片。

老蒋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飞到陕西去督战。

而张学良也逐渐发觉,此时自己这个“大哥”有些“犯糊涂”,还一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于是,西安事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谋划和实行。

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参加晚宴。

晚宴上,老蒋分别任命了新的西北剿匪总司令等高级职位。换言之,张杨二人即将被远调,甚至撤职。

而此时,距离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不过仅剩几个小时。

按理说在这种场合,蒋孝先作为侍卫长,应该寸步不离的守在蒋委员长身旁才是,但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接着,他就带着几个手下花天酒地去了。而暗潮涌动的华清池即将发生什么,他压根意识不到。

而等蒋孝先晚上准备乘车回临潼时,西安事变的计划早已秘密开始实施。

当时,孙铭九接到密令,要求调遣部队奔赴华清池,扣押蒋中正。

而等到蒋孝先一众汽车行驶到灞桥时,就被守在半路的孙铭九的手下商同昌拦住了。

此时的蒋孝先已经喝得有些不省人事了,一听说前面有人拦路,当即破口大骂道:

“老子是蒋孝先,奉委员长之令前往临潼办公事,你们竟敢当街拦路?”

商同昌见状,语气平稳、不卑不亢地说道:

“蒋团长,我们也是奉蒋委员长的命令,前往临潼办事。不过我们的车出了故障,需要借您的车坐两个人。”

说着,两位士兵当即一左一右上了车。

蒋孝先这才有些回过神来,但为时已晚,因为他的腰部两侧已经被枪口顶上。

就这样,他被商同昌的部队押到华清池,而此时老蒋的部队也已被控制,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事后,手下人问刘多荃:

“报告师长!蒋孝先应当如何处置?”

刘多荃就曾听白凤翔提到过,此人做过许多惨无人道、伤天害理之事,留着也是个祸害。

他挥挥手,示意手下处理得干净点。于是,蒋孝先就被士兵拉到旁边草丛里就地枪毙。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死有余辜,但有一个人却不那么想,甚至直接是把蒋孝先的死,归结到张学良的身上。

此人就是蒋孝先的妻子,袁静芝。

寺庙作法,首次刺杀未遂

蒋孝先死后,袁静芝痛苦不已,但此时的张学良已经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她想报仇却找不到人。

张学良起初被扣押在南京,后被秘密转移到奉化溪口,恰巧这里也是蒋孝先一家的故居。

丈夫死后,袁静芝就回到老家溪口。

直到她得知于凤至来到溪口的消息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杀夫仇人”就在自己身边。

她趁机跟踪于凤至的行踪,因为只要跟着少帅妻子,必然就能找到张学良。

果不其然,最终袁静芝得知张学良居住在距离溪口15华里外的雪窦山上。

虽然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是囚犯,但蒋介石依然派了重兵把守,或者说是监视。

她必须制定一个周密且可实施的计划才行。

于是,她找来当初和蒋孝先混吃混喝的那群小弟,把刺杀张学良的计划告知众人。

众人一听是要刺杀东北军的首领,顿时胆怯起来。

因为他们只是想在这个动荡的时局中混口饭吃,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且当时的东北军出了名的凶猛,他们担心事后被张学良的手下报复,可就小命不保了。

袁静芝听后,当即表示:

“你们只负责配合我,后果均由我一人承担。”

这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到:

“他可是蒋委员长的人,委员长都不杀,我们怎么敢杀!”

袁静芝说道:

“委员长不是不杀,是不能自己杀。但是如果是我们替他除掉张学良,那可是大功一件。

届时,荣华富贵还能少的了你们?”

众人一听,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当即表示跟着“大嫂”干。

他们事先在山上踩点,并在张学良居住的地方附近发现了一座寺庙,正是“五山十刹”之一的雪窦寺。

于是,袁静芝提议,自己要在寺庙中为丈夫做一场法事,进而引来张学良,她再伺机动手。

而其余人便趁机拦住他身边的“侍卫”。

为确保吸引来张学良,袁静芝把这场法事的动静做得很大。

只见她披麻戴孝,嗷嚎大哭,身后跟着几十人的队伍。

上山时,还是挑的经过张学良住所的路线。

一时间,山林哀嚎,哭声遍野。

只不过这天张学良没在家,而是在特务队长刘乙光的“守卫”下,陪着妻子于凤至在山上散步。

听到寺庙的大殿中传来的哭声后,张学良询问道:

“今天寺中是在干什么?”

刘乙光说道:

“是蒋孝先的遗孀在做法事,估计是在为自己的丈夫超度。”

张学良听到“蒋孝先”这三个字后,先是微微一愣,随后又和身旁的于凤至对视了一眼。

于凤至提道:

“我们还是过去看看吧,不管那件事是谁的错。”

张学良清楚,蒋孝先的死是由于自己的手下造成的,应该过去慰问一下。

于是,张学良在夫人的陪同下,径直走进寺庙中去。

他点燃一炷香,对着灵牌鞠了一躬。随后转身对袁静芝道了声:

“蒋夫人,节哀。”

此时,一直跪哭在地的袁静芝立即反应过来这是张学良的声音,便将手缓慢地伸进口袋中摸枪。

而少帅在说完话后,也正沉重地向寺外走着。

就在这时,或许是感觉到哪里不对劲,于凤至当即大喊一声:

“汉卿!”

随即冲向张学良,但却不幸摔倒在地。众人见状,立即前去搀扶,而正欲拔枪的袁静芝见状也吓得把手伸了出来。

其实当时于凤至并没有看到袁静芝掏出的手枪,后来她说道:

“只是当时感觉到某个地方不太对劲,或许是我的直觉吧。”

此时的袁静芝也站了起来,心虚地关心于凤至身体有无大碍。

而她的首次刺杀行动,也因此失败。

山中射杀,二次刺杀解怨

但袁静芝显然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她紧接着又谋划了第二次刺杀行动。

经过一番观察,他们发现张学良大多数都是在傍晚时分才被允许出来散步,身旁还会有特务跟着。

而其余时间,他们夫妻二人的活动范围不能超过居住地200米以外。

这天,张学良夫妇在特务头子刘乙光的“保护”下,登上妙高峰散步。

他们不知道的是,危险正在一步步悄然降临。

就当他们登顶后,突然一声枪响,子弹从张学良身旁划过,打到张学良身后的一棵树上。

但只闻枪响声,未见开枪人。

刘乙光大致锁定了具体位置,示意两名卫兵过去。

果不其然,凶手落网,正是袁静芝。

由于袁静芝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所以开枪未中也是在情理之中。

士兵们把她押过来后,张学良看着眼前这个近乎疯癫的女人,不禁眼神流露出疑惑:

“此人是谁?”

原来,袁静芝为了隐藏身份而有意乔装打扮,现在的她,宛然成了一个精神癫狂的疯婆娘状态。

正当刘乙光准备命人把她押送下去时,于凤至出手拦下,并说道:

“您是蒋夫人吗?”

那名蓬头垢面的女人不说话,于凤至接着问道:

“您为什么要这么做?”

袁静芝见状,也大概知道瞒不下去了,便拨开头发,露出她充满恨意的眼神。

张学良见状,不禁大吃一惊。

“没错!我是袁静芝,蒋孝先的妻子,你又能把我如何?”

于凤至不解的问道:

“您为何要这样做?”

“为什么?你的丈夫杀掉了我的丈夫,作为妻子,我想为他报仇,有错吗?”

说到这儿,袁静芝不禁抽泣起来,似乎委屈的那个人应该是她才对。

于凤至显然不吃她这一套,平静地说道:

“蒋夫人,我想你搞错了,杀掉蒋孝先的并非汉卿。”

袁静芝听到后暴跳如雷,刚才那股疯癫的劲头又上来了,叫喊着:

“我不管,我不管!你们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于凤至见她如此不讲理,义正言辞地怒斥道:

“袁静芝,接下来我说的话,希望你听好。

杀掉你丈夫的人并非汉卿,汉卿所做之事,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相信你丈夫的所作所为,你不可能不知道。 ”

于凤至顿了顿,最后说道:

“如果你一定要杀人才能放下仇恨的话,那你就杀了我吧。”

袁静芝不理解于凤至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于凤至接着说道:

“你是想问为什么吗?因为我是汉卿的妻子,我可以替他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听到这儿,袁静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当场嗷嚎大哭起来。

而张学良也明白袁静芝也是对丈夫爱之深,被仇恨蒙蔽双眼,最后也原谅了她。

结语

经过这次一番事故,张学良也深深地感受到于凤至对他的深情与爱意。

只不过在后来,于凤至身患癌症不得不前往美国治病,二人就再也没能相见。

甚至在1964年,张学良和于凤至提出离婚,而和赵四小姐再结连理。

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也说道:

“此生唯负这一人。”

而对于少帅的情感生活,也是一直饱受世人争议的。

于凤至对张家的贡献,对张学良的付出有目共睹。

张学良最后没能和她白头偕老,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0 阅读:179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