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抑郁症好不了?明白了“白熊效应”,你就康复了

诺来看健康 2024-05-12 05:57:15

引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现象叫“白熊效应”。白熊效应是指人们在试图避免某一行为或事物时,反而会更加关注,从而导致自己难以抗拒的心理现象。进一步来说,你越是不想想什么,就越是关注什么,你越是试图想通什么,就越是会产生与其相反的对立面。

正文:

在咨询过程中,有抑郁症学员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其实你说的很多东西我都知道。甚至有的时候我都能知道你说的背后原因。但是我发现,我好像有点陷入这些方法的学习了。理论和方法学了不少。或者换句话说,我大把时间用来学习那些理论了。但是感觉没有什么效果。”

我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没有效果?”

他说:“我感觉可能就是在理论上学的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要怎么做了。”

我回答:“有可能的。《道德经》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就像我们吃饭。如果只是吃,可是肚子不消化。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不仅不能填饱我们的肚子,甚至还会成为我们身体的负担。所以,吃一点消化一点,这样比较好。”

当然,除了我上面跟那位抑郁症学员说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很多强迫症、抑郁症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过于依赖“想”,而轻视或忽略“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学员总是会下意识认为,只要自己想明白了就可以了。

(强烈推荐抑郁症的朋友去看看《抑郁症打卡自救》和情绪自救两本书,书中的观息法对你的康复会有很好的帮助。)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强迫症、抑郁症学员中,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想通了而痊愈的。一定是在练习中,在生活中不断练习才达到的这样一个效果。

宗教里有这样一句话,叫“说食不饱”。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饥饿的人,听别人讲什么什么好吃,听别人描述各种山珍海味。尽管这样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终究不能够解决饥饿的问题。

当然,这种“眼高手低”的问题,如果要细细追溯起来,好像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也是这样的,过于强调一个人的认知,而少了点接地气的实践。当然,教育有教育的意义,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调子拉高点,后来拉低相对比较容易。如果一开始就很低,再回到社会去拉高,相对来说就比较费力。因为当我们功利化之后,也许就没那个心情再“阳春白雪”了。

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所以很难说前期的理论了解有什么不好。毕竟高楼是从平地起的。前期我们的理论基础也是地基。

所以,对于很多擅长“思考”和“想”的学员,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只需要从现在开始转换一下我们的关注重心。把我们对于“思考”的重心转到实践中去。因为我们有理论基础,一旦等我们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你对于那些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入木三分,更容易有感觉,也更容易举一反三。到那个时候,你就会体验到什么叫“事半功倍”了。

所以,你是理论派吗?你擅长“思考”吗?你想把抑郁症“想死”吗?那么就来练习“观息法”。你不需要舍弃自己的理论,你需要的只是把想配上练,把马配上鞍,一切就如虎添翼了......

0 阅读:874
评论列表
  • 2024-05-19 09:03

    有啥用,左边进右边出,不做如何思想处理

诺来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