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专题:LCD面板周期再起,OLED国产替代大有可为

报告研读小助理 2024-04-17 09:07:37

报告出品方:国投证券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1.面板行业技术百花齐放,LCD 和 OLED 是主要的两种技术

1.1.LCD 下游应用 7 成为 TV,OLED 主要为手机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技术基于液晶分子的光电性质,在未加电压时,液晶分子排列使得光线能通过,而加电压后分子排列改变,从而阻挡光线通过。LCD 技术的能耗较低,尤其是在显示静态图像时更为显著,同时其在生产成本和大尺寸生产方面相对较优,广泛应用于电视、计算机显示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中。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是通过一层有机材料发光来显示图像。当电流通过时,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在有机材料层中移动并注入。

这些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并在发光层内复合,形成激子。激子释放能量后,可以激发发光层中的分子,产生可见光,使 OLED 显示器能够产生高对比度的图像。

不同于 LCD,OLED 不需要背光,因此可以做得更薄,且能实现更大的视角和更高的对比度。

OLED 技术的优点还包括出色的颜色表现和快速的响应速度,非常适合高质量视频和动态图像的显示。然而,OLED 屏幕的生产成本较高,且在亮度和寿命方面可能不如 LCD,但因其卓越的图像质量和灵活性,已成为智能手机、高端电视和可穿戴设备的首选技术。

根据不同的驱动方式,OLED 显示技术分为被动矩阵(PMOLED)和主动矩阵(AMOLED)两大类。

PMOLED 的结构较简单、驱动电压高,适合应用在低分辨率面板上,如手环、智能手表等。

AMOLED 工艺较复杂、驱动电压低、发光元件寿命长,适合应用在高分辨率的面板上,如手机、电视、电脑、平板、VR 设备、车载显示等。AMOLED 是目前 OLED 屏幕的主流技术。

基于基板材质的不同,OLED 显示器又可分为采用玻璃基板、硅基板及柔性基板的类型。Micro OLED 技术通常采用硅基板,具备更高的像素密度(PPI),而中小尺寸及大尺寸的 OLED 显示器则更多采用玻璃基板或柔性基板。Micro OLED 被认为是显示技术中的前沿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小体积的特点,主要应用于需要近距离观察的显示场景,例如电子取景器和头戴式显示装置。与 PMOLED 及 AMOLED 显示面板不同的是,Micro OLED 技术将 OLED 器件直接制造在集成了视频信号处理功能和像素驱动阵列的单晶硅集成电路芯片上,省去了传统的通过邦定过程外接显示驱动芯片的需求,从而在减小体积和重量的同时,保持了 OLED 技术的高对比度和其他优秀特性。

全球 LCD 面板生产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由京东方科技集团、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及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主导。尽管 OLED 技术的兴起对 LCD 市场构成挑战,但基于其成熟的生产工艺与较低的生产成本,LCD 在很多领域中仍保持很强的竞争力。OLED 则主要由三星显示和 LG 显示主导,目前国内京东方、维信诺及天马微电子等企业正加速扩大市场。

LCD 下游电视与显示器市场占比最大,OLED 则主要应用于手机。LCD下游产品主要可分为 TV、显示器、笔电和智能手机等品类。其中 TV 占比最大,所占比例为 72.1%,其次为显示器,占比为 12.3%。智能手机、平板和车载依次为占比最少的三类产品,所占比重对应为 5%、2.9%和 2.1%。在 OLED 下游细分市场结构中,智能手机占比最多,为 75%。其次为智能手表,占比为 18%。移动电脑和 OLED TV 占比相同,均为 1%。

面板行业竞争激烈,大陆厂商成本低具备显著优势。在 2018 至 2019 年,面板行业经历了一段下行周期,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厂商普遍面临亏损。进入 2020 年,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

在此背景下,三星显示决定退出液晶面板市场,出售位于苏州的 8.5 代线和模组产线,并在2021 至 2022 年间关闭了三条 LCD 产线,撤出了 390K 的产能。同时,三星将旗下所有产线转型为生产 OLED 面板。到了 2022 年年底,LG 显示也宣布关闭其坡州 P7 工厂,这是韩国最后一条液晶电视面板(LCD)产线。至此,韩国国内的 LCD 电视面板产能已完全退出市场。面对价格战的激烈竞争,日韩面板厂商在成本控制方面难以与大陆厂商抗衡,逐渐关闭了本土的产能。

韩国面板厂商退出 LCD 业务,大陆面板厂份额进一步扩大。韩国面板厂市占率自 2016 年起逐步下滑,同时大陆面板厂市占率不断扩大,2018 年大陆面板产能占比仅为 36%,到 2022年已增长至 54%,产能转移趋势明显。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内面板厂经过多年建设,多类别产线众多且仍在持续扩产中,包括 a-Si LCD 产线、LTPS AMOLED 柔性产线以及硅基 OLED 产线等种类。

1.2.MiniLED 作为 LCD 技术的升级,在高端 TV 领域逐步放量

Mini LED 技术,也被称作次毫米级发光二极管,特指那些芯片尺寸介于 50 至 200 微米(μm)范围内的 LED 设备。与传统 LED 背光技术相比,MiniLED 允许实现更细腻的局部调光(Local Dimming)策略,从而显著提升对比度和亮度调控的精细度,有效改善暗场细节表现和整体画面的动态对比范围。这种技术在填补了传统液晶显示技术(LCD)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之间的性能差异的同时,优化了 LCD 固有的亮度优势和耐用性,提供了一种接近 OLED 级别对比度与色彩表现的解决方案,同时避免了 OLED 易烧屏的缺陷。这一技术位于传统的小间距 LED 与 MicroLED 技术之间,代表了小间距 LED 向更高精细度的演进。Mini LED 和 Micro LED 技术是 LED 显示领域精细化进程的直接产物,标志着随着技术发展轨迹日渐明朗,它们预期将开辟 LED 显示技术应用的新蓝海。

MiniLED 具备高对比度、高亮度以及色彩鲜明的技术优势,在高端 TV 领域渗透率逆势而起。

自 2023 年年初起,中国 TV 市场销量持续走低,据奥维云网(AVC)数据,2023 年前三季度国内彩电累计销量为 2162 万台,同比下滑 13.02%,销售额下降至 727 亿元,减少了 5.46%。

然而在 2023 年“双十一”期间,尽管彩电销量继续下滑至 403 万台,下降 14.5%,市场总零售额却意外增长到 158 亿元,同比上升 8.2%。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大屏化趋势的加强及以 Mini LED 为代表的高端电视销售的提振。Mini LED 电视的销售势头尤为显著,上半年销售量市场份额达 2.3%,销售额占比上升至 8.7%,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接受度。此外,“双十一”期间 Mini LED 电视的市场渗透率首次超过 4.5%,比去年同期翻倍。市场研究机构 Omdia的数据也证实了全球大屏化趋势,特别是大尺寸 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的增长,推动了平均销售尺寸超过 52 英寸的现象。由此可见,尽管整体销量下滑,但大屏化趋势和 Mini LED 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强劲增长,为中国彩电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使得产品销售均价在“双十一”达到 3910 元,同比增长 26.5%,创下近五年新高。

在 2023 年消费电子行业中,除了 Mini LED 背光显示技术外,Mini LED 直显技术也展现出了明显的复苏趋势。目前这项技术主要被应用于 110 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型商用显示市场,涵盖了影院显示和体育显示等多种场景。相较于 Mini LED,OLED 电视在 2023 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表现较为逊色。据 Omdia 数据显示,全球 OLED 电视在此期间的累计出货量约为 370.33 万台,同比下降了 17.77%。这一下滑也反映了韩国和日本主导的 OLED 直显技术与中国领衔的Mini/MicroLED 技术之间的激烈竞争,LCD 技术在 TV 领域中更占优势。

1.3.轻薄便携可折叠,OLED 在手机端渗透率逐年提高,并有望在中尺寸终端应用

OLED 在智能手机中渗透率已超过 50%,并在中尺寸显示市场有望逐步渗透。OLED 具备更薄、更好的色彩对比度和更快的响应时间,非常适合日益增长的移动式终端的需求。根据TrendForce 的数据,到 2023 年智能手机中 OLED 面板的市场份额已超过 50%,这主要得益于成本的持续下降和技术进步。但 OLED 在电视、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其他应用中的渗透率仍低于 3%,表明这些领域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日本显示公司(JDI)的 eLEAP 技术,采用无掩模技术实现更高亮度和延长寿命,以及维信诺的无掩模 ViP 技术,提高了像素密度和寿命,正在解决 OLED 在更大显示屏上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这些创新预计将提高生产效率并支持更高代 OLED 面板的发展。此外,三星、京东方、JDI 和维信诺等主要行业参与者正在大量投资以推进 OLED 技术,尤其是针对中尺寸应用。随着 OLED 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材料寿命的改进,在中尺寸显示市场 OLED 产品的渗透率预计到 2025 年将显著增加。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Omdia 报告,苹果计划未来在 iPad 和 MacBook 产品线中至少推出 9 款采用 OLED 显示屏的新设备,且今年即将发布的新款 11 英寸和 13 英寸 iPad Pro 机型有望采用OLED 屏,分辨率分别为 2388 x 1668 和 2880 x 1920。苹果在 iPad 上率先采用 OLED 技术,有望加速提高 OLED 在中尺寸的渗透率。

硅基 OLED 的成本较高,但其能提供高分辨率、高像素密度的微显示,主要应用于增强现实领域。硅基 OLED 技术是以单晶硅作为基底并集成 CMOS 驱动电路,将半导体技术与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相结合的微显示技术。利用有机材料的自发光属性,像素直接放置在硅晶片上而非玻璃基板,可以实现更小的像素尺寸和更高的 PPI(像素密度)。Panox Display 信息显示,硅基 OLED 在微观领域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能够达到超高 PPI,这使其非常适合于 AR/VR眼镜等近眼显示设备,能够提供极高的像素密度(超过 3000PPI)和极小的物理尺寸(低于1.5 英寸)。早在 2005 年,eMagin 就推出了消费者头戴式显示器 Z800 3dvisor,采用 SVGA分辨率显示。到了 2016 年 MWC 展会上,爱普生(Epson)也展示了其新的 AR 眼镜 Moverio BT-300,同样采用了 Micro-OLED 技术。硅基 OLED 技术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其成本较高,但其在 VR 和 AR 领域的应用已被市场主导者认可,北京时间 2023 年 6 月 6 日,苹果发布首款 MR头显设备 Apple Vision Pro,搭载两块来自索尼的 4K、1.4 英寸硅基 OLED 屏幕。

2.供需格局大幅改观,LCD 面板周期再起

2.1.LCD 面板周期复盘,大陆面板厂不断扩产提高集中度

21 世纪初:国内企业以引进国外 LCD 产线与进口 LCD 产品为主开始进入行业,2009 年后,京东方开建了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与自主建设的 8.5 代 TFT-LCD 产线,总投资 280 亿元。

同年,华星光电自主启动 8.5 代 TFT-LCD 生产线。国内多家面板企业走向自主创新道路,我国面板行业迅速扩张。

2012-2015:手机、平板等新型终端崛起,2015 年国内京东方重庆 B8、华星深圳 T2、熊猫南京 C2 三条国产高世代线投产,LCD 面板供给大幅增加。

2016-2017:面对大陆 LCD 产能扩张,韩国厂商三星、LG 收缩部分 LCD 产能,改而扩建 OLED产能,2016 年三星/LG 退出产能 398 万平/季(折合 8.5 代线 240K/M,约等于中国企业扩产的产能),供需关系修复,面板价格飙升,面板市场回温。

2018-2019:京东方合肥 B9、京东方武汉 B17、华星深圳 T6、华星深圳 T7、夏普广州 10.5 等继续扩产,行业开始下行周期,由于面板价格下降,面板厂商出现普遍性亏损。

2020 年以来:三星与 LG 继续关停,合计退出 816 万平米/季,折 10.5 代线 270K/M,约等于国内企业扩出的 10.5 代线产能,国内不断靠扩产抢占韩企份额。2020-2021 年宅经济拉动消费电子需求,面板价格快速上涨,自 2021 年下半年以来,面板终端需求饱和,市场供大于求,面板价格开始大幅下跌,面板行业又开启下行周期,终端需求不振,面板供需关系恶化,面板厂商净利润下滑。

目前大陆面板产能全球市占率近七成。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2 年中国大陆在全球 LCD 电视领域的市场份额为 66.9%,掌握 LCD 电视面板行业话语权,2023 年为 68.7%,较 2022 年提升1.8 个百分点,刷新历史高值。全球 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大部分源自中国企业,2023 年总出货量最大的前八名面板厂商为京东方(陆系)、华星光电(陆系)、惠科(陆系)、群创光电(台系)、夏普(日韩系)、彩虹光电(陆系)、友达(台系)、LGD(日韩系),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稳居前三。

在大陆面板厂商的竞争压力下,韩企 LCD 产能基本出清,LCD 行业进一步向大陆厂商集中。

三星陆续关停位于广州、苏州、牙山等地的 G8.5 世代线,于 2022 年 6 月彻底放弃 LCD 业务。

而 LGD 于 2022 年底关停韩国坡州 LCD 产线,于 2023 年仅保留广州工厂 50%的产能。这两家韩企重整业务架构,正逐步向利润更丰厚的 OLED 产业转型。由于三星的退出,2023 年日韩系仅由夏普与 LGD 构成,该阵营在 LCD 电视行业的市场份额仅为 10.8%,较 2022 年减少 4.6个百分点。其中,LGD 在 2023 年的出货总量约为 920 万片,较 2022 年同比下滑高达约 58%。

目前,由于面板价格上涨并恢复至 LGD 总成本线以上,其计划在 2024 年恢复 LCD 广州工厂满产运行,同时近期频频传出大陆厂商与其洽谈收购的消息,变数较大。

LGD 拟出售广州液晶工厂,中国厂商如收购市占率有望达到近 8 成。据 WitDisplay 消息,LGD 广州工厂出售计划正在加速,将于 24H1 面向京东方、华星光电和创维进行有限度竞争性招标并选定优先谈判对象,目前这三家入围公司正在进行本地尽职调查工作。LGD 广州工厂由 LGD 持股 70%,广州开发区持股 20%,创维持股 10%,资本金约 2.13 万亿元韩元,投资金额约 4 万亿韩元,广州工厂于 2014 年 9 月投产,每月产量可达 22 万片,主要生产32/43/55/65/86 寸液晶电视面板。若中国厂商成功收购 LGD 广州工厂,则中国 LCD 面板厂商2025 年市占率(按生产数量计算)将达到近 8 成,这将进一步巩固中国 LCD 行业龙头地位。

2.2.LCD 面板周期再起,3 月份价格继续上涨

需求端来看,TV 面板大尺寸化趋势明确,行业出货面积稳定增长。洛图科技数据,全球液晶电视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平均尺寸由 2022 年的 46.1 英寸增加到 2023 年上半年的 47.9 英寸,中国市场在 2023 年 6 月份,平均尺寸已突破 60 英寸。奥维云网发布的《2023 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总结报告》则显示,2023 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销量为 1467 万台,75 英寸大屏电视零售份额增长 7.1%,成为份额增长最快的尺寸。

大型体育赛事进一步刺激 TV 面板回暖,奥运会有望成为电视市场需求回暖的催化剂。据Trendforce 报告预测,2024 年上半年显示面板市场有望实现销量和价格双增长。预计第一季度电视面板出货量将同比上升约 5.3%,第二季度随着大型体育赛事备货,需求旺季提前到来,出货量和价格预计将继续上涨,涨幅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预期下,TCL 科技、京东方等领先的面板生产商的业绩预计将有显著提升,尤其是 TCL 科技可能会继续超出市场预期。

据 TrendForce 数据,截止 4 月 8 日,55 寸 LCD_TV 平均上涨 1 美元,自 2 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上涨 4 美元。其中 27 寸显示器和 14 寸笔电价格涨幅较小,反映出 TV 面板供应商格局集中度最高,对价格话语权更强。

3.OLED 有望复制 LCD 发展历程,上游设备材料大有可为

3.1.OLED 面板渗透率不断提高,苹果预推出 OLED 中尺寸产品增加新需求

AMOLED 面板在智能手机中渗透率逐步提高,并从高端机型加速向中低端机型渗透。2017 年苹果推出其首款 OLED 手机 iPhoneX,随后国内手机厂商华为、OPPO、小米等推出各自的OLED 机型,AMOLED 屏幕在高端智能手机开始获得广泛应用。根据 Omdia 数据,2014 年至2022 年,全球手机 AMOLED 面板的出货面积由 122.78 万平方米增至 591.65 万平方米,复合增长率为 21.72%。随着 OLED 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OLED 手机面板逐渐从高端机型加速向中低端机型渗透。

以京东方为首的我国 OLED 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工艺水平,提高 OLED 良率,使得 OLED 成本逐步降低,进一步扩大了 OLED 的下游应用空间。

在中尺寸领域,2023 年 OLED 主要是 34 英寸市场,预计将占据 37% 的市场份额。27 英寸显示器组紧随其后,约占 32%,其次是 49 英寸显示器,约占 14%。45 英寸类别市场份额10%。展望 2024 年,TrendForce 预计 27 英寸显示器将扩大其市场份额,成为 OLED 产品中的明星产品。

苹果有望于 2024 年、2026 年相继推出采用 OLED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中尺寸 OLED 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022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为 2.86、1.62 亿台,其中 OLED 产品出货 970 万台,渗透率 2.2%,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3 年受到 PC 市场需求低迷的冲击,全球 OLED 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仅达三百六十万台规模,年衰退 9%。Omdia 预测手提电脑 OLED 面板出货量将在 2023 年达到 1290 万片,其中笔记本电脑为 770 万片,平板电脑为 520 万片,OLED 在手提电脑中的渗透率将在 2028 年前达到 14%。

不同于小尺寸 OLED,中尺寸 OLED 在生产过程中,异物颗粒对产品的良率影响更大,因此中尺寸 OLED 在生产过程中良率较低,相应的价格也更加高昂。目前高昂的定价仍然是制约中尺寸 OLED 渗透率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 OLED 笔记本电脑和平板市占率不如 LED 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面板行业中尺寸良率持续提升,同时搭配中尺寸生产的 8.6 代线进入快速布局期,8.6 代线生产中尺寸 OLED 面板单位面积制造费用可降低 48%,从而使得中尺寸面板制造更具性价比。苹果、华为、三星等头部厂商纷纷加快中尺寸产品向 OLED 路线切换,将拉动中尺寸渗透率进入快速增长期。

2023 年,苹果全球 iPad 出货量约 4850 万台,份额约 38%;MacBook 出货量约 2170 万台,份额约 8%。苹果作为国际消费电子龙头,应用 OLED 于平板电脑对市场影响重大。根据Omdia 数据,2023 年 4 季度以来,三星、LG 便开始开发用于最新 iPad Pro 的 OLED 面板,尺寸包括 2388x1668 的 11 英寸和 2880x1920 的 12.9 英寸。2024 年随着苹果中尺寸产品开始切换为 OLED 路线,同时三星、华为、荣耀等品牌高端产品线布局 OLED 技术,OLED 在中尺寸领域渗透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 Sigmaintell 预测,2024 年全球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中 OLED 面板渗透率将提升至3.6%、5.7%,2028 年有望提升至 21.5%、17.9%。若以 2022 年销量为基数(智能手机 12亿台、平板电脑 1.6 亿台、笔电 2.9 亿台),假设中尺寸面积为小尺寸 4 倍(142/72=4),则全球中尺寸产品屏幕总面积为小尺寸产品的 1.5 倍。

3.2.京东方拟投资建设第 8.6 代 AMOLED 线,上游设备材料迎来新机遇

2023 年 11 月 29 日公告,京东方拟与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一期股权投资基金及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京东方第 8.6 代 AMOLED 生产线项目,设计产能 3.2 万片/月,主要定位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高端触控显示屏,主攻中尺寸 OLED IT 类产品。

项目总投资额 630 亿元,分两阶段建设,周期约 34 个月。

本项目是京东方抢占中尺寸 OLED 市场份额的关键措施,拉动 OLED 上游设备材料新需求。据DSCC 预测,到 2026 年 OLED 在高端 IT 市场将以 51%的年复合增长率到 44 百万片,OLED 面板将占据 75%高端 IT 市场份额。同时,DSCC 预测 2026 OLED 平板电脑面板营收将超 20 亿美元;在此期间,预计 OLED 平板电脑屏幕的出货和营收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大约在 49%和 46%。

3.2.1.核心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设备厂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OLED 产业链上游包括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及组装零件,中游主要为面板制造,下游包括各类终端应用。从产业链布局来看,OLED 制造设备处于产业链上游,主要包含显影、蒸镀、封装、测试等设备。近年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 OLED 应用市场,国内厂商不断扩建 OLED 产线为上游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配套产业的国产化进程。由于目前 OLED 面板产能逐步向国内转移,国内 OLED 设备厂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AMOLED 面板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阵列工程(Array)、有机蒸镀工程(OLED)、模组工程(Module)等环节。阵列工程主要通过在基板上成膜、曝光、刻蚀等工艺,反复叠加不同图形不同材质的膜层以形成 LTPS(低温多品硅)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有机蒸镀工程主要通过真空蒸镀将有机发光材料以及阴极材料等蒸镀在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上结合形成发光器件,并在无环境中进行封装。模组工程主要是将封装完毕的面板根据不同产品的应用需求进行切割,经偏光片贴附、芯片(IC)绑定、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绑定以及盖板贴合等工艺形成全模组产品,并经模组测试后包装入库。

阵列工程关键设备包括清洗机、离子注入机、镀膜机、涂布机、曝光机、显影机、刻蚀机;有机蒸镀工程关键设备有蒸镀设备和各类封装设备;模组工程关键设备有激光剥离设备、切割设备、贴合设备、绑定设备和检测设备。

OLED 设备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壁垒高。近年来,随着新型显示产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全球新型显示产业设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 DSCC 统计,OLED 装备市场自 2017 年成为市场增长主力地位,2018 年显示装备市场的营收规模约 228 亿美元,其中 OLED 装备营收占比 52.63%,达到 120 亿美元。

OLED 设备是 OLED 面板最主要的成本来源。从成本结构来看,OLED 设备与有机材料是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OLED 设备在整个产业链中成本占比最高,为 35.4%;有机材料在整个产业链中成本占比为 22.8%。

产业关键设备多被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垄断,国产率较低。OLED 设备企业的竞争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排名靠前的设备企业的总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85%。例如,在蒸镀设备方面,仅日本佳能 Tokki 一家市场占有 90%。

其中蒸镀设备是 AMOLED 特有的专用设备。在整个蒸镀系统中,蒸发源是蒸镀设备的核心部件,对材料的蒸镀效果、面板良品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由于只有韩国和中国大陆有较大规模的 OLED 面板产线,韩国和中国大陆地区的蒸发源企业更具竞争实力。

蒸发源设备已实现国产替代,有望迎来新一波需求。随着京东方投资 630 亿元建设 8.6 代线,设计产能为 3.2 万片/月玻璃基板投入,未来将有更多 OLED 面板产品面向国内市场,国内领先企业奥来德已在蒸发源设备上实现国产突破,OLED 面板渗透率的提高也将进一步拉动上游设备需求。

3.2.2.大陆厂商积极研发上游材料,OLED 有机材料国产化率有望不断提升

OLED 有机材料是 OLED 面板产业链中的核心原材料,按照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中间体材料、升华前材料与终端材料。OLED 面板的器件结构可以分为阴极(Cathode)、电子注入层(EIL)、电子传输层(ETL)、空穴阻挡层(HBL)、发光层(EML)、空穴传输层(HTL)、空穴注入层(HIL)和阳极(Anode),发光层又包括 Dopant、Host 和 Prime 三层。而 OLED 终端材料在除阴极、阳极外的其他 6 层面板器件中均有应用,它是由化工原材料经合成、升华提纯等多道工序加工后得到的可以直接蒸镀到基板上用于生产 OLED 的有机材料。

发光材料是 OLED 有机材料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结合注入电荷使之高效率发光。OLED 发光材料主要由发光掺杂材料(Dopant 材料)、发光主体材料(Host 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Prime材料)构成。三类发光材料与各层通用层材料共同作用,以确保器件能够稳定高效地呈现良好的发光效果。在 OLED 有机材料的成本结构中,发光层材料的成本占比最大。在手机 OLED面板中,发光材料成本占比为 12%;在电视 OLED 面板中,发光材料成本占比为 27%。

OLED 材料具有严格的性能要求。一方面,它必须具备出色的发光能力、适当的能级和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成膜能力等特性,这对有机材料的分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 OLED 器件采用多层有机薄膜夹在电极之间的类三明治结构,单个器件的有机功能层可能高达数十层,且每一层材料的性能要求都不相同,因此材料设计的复杂度也相应较高。

OLED 材料认证壁垒高,且客户粘性大。对于 OLED 有机材料的供应商选择,面板制造商采取严格的标准,通常包括资质审查、工厂审核和材料认证三个主要环节。由于 OLED 设备的性能反映了各种有机材料层的综合效果,面板制造商在确定材料组合并形成完整设备体系后,往往不会轻易更换使用的材料。由于面板制造商对于上游材料供应商的审查极为严格,一旦材料供应商被纳入供应体系,它们往往能保持较长期的合作关系,显示出较强的客户忠诚度。

OLED 高端终端材料的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控制。发光材料直接应用于 OLED 屏幕的生产过程中,要求极高的纯度。纯度较低或含有非发光杂质的材料可能导致 OLED 显示屏出现黑点,并加快有机发光材料的氧化,进而引起屏幕出现大面积缺陷,从而降低产品的寿命。由于中国的 OLED 产业起步较晚,关键的终端材料技术和专利主要集中在少数海外厂商手中,造成了对这些关键原料的依赖。目前,该领域由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的企业所垄断,包括日本的出光兴产、德国的默克、以及美国的 UDC、陶氏化学和住友化学等,其中前三家的市场份额超过了 65%。

在 OLED 产业中,终端材料尤其是发光材料的开发与应用面临显著挑战。价格方面,红、绿、蓝三色发光主体材料的价格范围从每克 2000 元至 5000 元不等,而掺杂材料的价格则在每克5000 元至 20000 元之间。在供应方面,LG 化学、三星 SDI 和日本东丽等公司在基础材料领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对于主体材料,陶氏化学在红色发光材料方面占据市场领导位置,德国默克在绿色发光材料方面拥有较大市场份额,而日本出光和德国默克在蓝色发光材料方面则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掺杂材料市场,美国 UDC 和陶氏化学几乎垄断了红光和绿光磷光材料,而日本出光和德国默克主导了蓝光荧光材料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科技 / 电子 / 半导体 /

人工智能 | Ai产业 | Ai芯片 | 智能家居 | 智能音箱 | 智能语音 | 智能家电 | 智能照明 | 智能马桶 | 智能终端 | 智能门锁 | 智能手机 | 可穿戴设备 |半导体 | 芯片产业 | 第三代半导体 | 蓝牙 | 晶圆 | 功率半导体 | 5G | GA射频 | IGBT | SIC GA | SIC GAN | 分立器件 | 化合物 | 晶圆 | 封装封测 | 显示器 | LED | OLED | LED封装 | LED芯片 | LED照明 | 柔性折叠屏 | 电子元器件 | 光电子 | 消费电子 | 电子FPC | 电路板 | 集成电路 | 元宇宙 | 区块链 | NFT数字藏品 | 虚拟货币 | 比特币 | 数字货币 | 资产管理 | 保险行业 | 保险科技 | 财产保险 |

1 阅读:409
评论列表
  • 2024-04-17 12:50

    啰啰嗦嗦说半天,最关键的没说。各种护眼技术吹上天的LED都是瞎眼屏。

  • 2024-04-21 00:09

    LCD屏不坏,厂家饿。。。。。

  • 2024-04-19 17:07

    国内手机全换上国产LCD屏护眼,让三星辣眼睛OLED去祸害其它国家的人[墨镜]

  • 2024-04-21 12:27

    刚开始还认真看了看 一直没看到想看的 直接看评论 好家伙 又被钓进来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