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牺牲七十多个兄弟,却只换来一个安抚使,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

Restoration机械 2024-05-09 12:33:12

《水浒传》史诗般的叙事,铸就了不朽的文学篇章,其内容历尽千年沧桑,依然广被传诵。然而,这部作品的结局,即一百零八位英勇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常令读者扼腕叹息。

在历史长河的洪流中,正是梁山首领宋江,以他那过于顺从的策略主导了“招安”计划,这一策略导致逾七成英雄命丧黄泉,他们的英名和勇猛,最终未能抵御厄运的侵袭。

在众多兄弟命丧黄泉后,一心渴望跻身官途的宋江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朝廷赐予楚州安抚使的官职。尽管此职位在级别上并非显赫,但却远远超过了他昔日在郓城担任押司的微职。

如果将楚州安抚使与现代官职相比较,其地位究竟如何?此外,宋江执意让梁山众兄弟接受朝廷招安,背后是否真的是出于对权利和地位的贪婪?再者,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其情形又如何?

有求必应的“及时雨”

在经典名著《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描绘了宋江这一引人注目的角色。尽管宋江仅是山东郓城一名地位卑微的押司,但他以慷慨大方著称,尤其对待贫苦百姓,总是挺身而出,提供急需的帮助。

这种无私的行为,使宋江在江湖中赢得了“及时雨”的美称。在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背景下,宋江的领袖特质使他成为了带领团队的理想人选。

宋江在个人生活中并不顺利。他的配偶,阎婆惜,早已背叛了他。但对于怀揣大志的宋江来说,这并不重要,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任由阎婆惜为所欲为。

但是,当宋江与晁盖的通信被阎婆惜发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阎婆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宋江索取一笔巨款,这使得宋江陷入了困境。

当面对阎婆惜的无理取闹,她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挑衅行为激起了宋江的愤怒,他无法再克制,激愤之下拔剑以威慑对方。然而,这并未使阎婆惜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地上演了一出悲情戏码,企图以此引起民众的同情和支持。

这一行径无疑触及了宋江的底线,他认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终于在一次争执中让阎婆惜命归黄泉。不幸的是,此举导致宋江被官府追捕,并最终被流放至青州。

众望所归的梁山领袖

但宋江在江湖上的声望远播,人称“及时雨”,他的困境引起了许多侠义之士的关注与援助。在燕顺等人的帮助下,宋江得以摆脱囹圄。然而,就在他以为可以重获自由之际,其父宋老爹出于某种原因,误导了他返回郓城。宋江刚一踏入郓城,便再次落入法网,继续了他的坎坷命运。

这次宋江被流放江州,因一次酒后的挥毫行为,不幸陷入了生死边缘。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在浔阳楼的墙壁上留下诗作,且不谨慎地附上了自己的详细信息,这一轻率举动导致他面临了严峻的审判,被冠以包藏祸心的罪名,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当看似命运将尽时,梁山泊的英豪们却并未放弃他们的同袍。尽管当时梁山的力量并不强大,但为了拯救被誉为“公明哥哥”的宋江,梁山英雄们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发起了一场救援行动。在这起劫法场的行动中,“铁牛”李逵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

宋江终于到达了梁山泊,那里,他受到了以晁盖为首的好汉们的热烈欢迎与尊敬。此前,他们已成功除去了专横的王伦,让晁盖成为了梁山的新首领。

晁盖不幸战死曾头市后,梁山泊的领袖宝座空缺。此时,声望卓著的宋江被推至首领之位,他亦将自己的名号由“及时雨”改为“呼保义”,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他的名声成为一道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形形色色的英雄投奔,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都因对正义的共同追求而聚集在梁山。

随着众多英雄的加入,包括天罡、地煞在内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最终集结完成。他们共同举起了代表公正与信仰的旗帜,上书“替天行道”。这不仅是一个宣言,更象征着他们对抗不公的坚定立场。

为什么一定要招安哪?

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英雄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不仅两次大败童贯,还三次战胜高俅,赢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在连续的胜利之后,宋江却作出了一个令诸多兄弟感到困惑和沮丧的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

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质疑,为什么他们要放弃自主的立场,接受曾经对抗过的朝廷的统治?为何不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而是选择融入旧有的体系之中?

尽管梁山军团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赫战绩,但其核心成员,即所谓的“一百单八将”,实际上多由声名狼藉的下层人士组成。这些人物包括杀人越货的旅店老板孙二娘及其丈夫、操纵黑船的张横,以及贩卖私盐的童氏兄弟等。

宋江,作为起义军领袖,深知仅凭这群结构松散的势力难以长久维持抗争。他意识到,虽然他们曾一度使朝廷闻风丧胆,但若要谋求长久之计,必须接受招安,以所获胜利为筹码,为自己和手下争取合法的社会地位。同时,宋江也渴望借此机会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即封侯拜相并为国家服务。

宋江虽然具有远见卓识,但因其过往仅是基层公务员,对于朝堂之上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缺乏深刻理解。那些朝臣们,如同高俅这样的权贵,心怀叵测,对任何潜在的竞争者都抱有强烈的敌意与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期望朝廷能容忍一群曾是叛逆的山贼加入其行列,无异于痴人说梦。

宋江试图通过与朝廷谈判以获取合法地位的策略,实际上是对权力游戏本质的误解,这种策略不仅过于天真,而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一行为可谓是典型的“与虎谋皮”,恰恰说明他对高层政治斗争本质的无知。

尽管宋江拥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对于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朝廷内部斗争的无知,使他在追求合法性和政治地位的过程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宋江的坚决主张下,梁山英雄群体归顺了朝廷。利用这个机会,朝廷巧妙地让他们前去剿灭令其夜不能寐的三路流寇:田虎、王庆、方腊。紧接着,又安排他们对付北方的大辽,这一箭双雕的策略,即使是愚者也能看出朝廷的狡诈用心。

尽管如此,此时骑虎难下的宋江只能硬着头皮率领梁山兄弟完成朝廷交付的各项使命,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平定方腊起义后,原本一百零八位好汉仅剩下三十多人,可谓实力大损,伤及根本!

之后,宋江被朝廷封为楚州安抚使。

楚州安抚使到底是什么官?

楚州,即今日江苏省之淮安市,而安抚使在当时是地方军事的最高长官。然而,这个“军事长官”有双重性质。一是由四品以上官阶兼任的,这类安抚使因其本身官职较高,拥有较大的便宜行事权利。

对于如宋江这样的五品武德大夫所任之职,实则仅为一个虚职,受到地方的严格管制,缺乏实际的权力。

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开始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似乎已被封印。他的众多追随者在战斗中牺牲,他们在天之灵或许正在嘲讽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尽管他试图适应现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朝廷中的权力者,以高俅为主,却并未停止对他的追击,决心彻底消灭梁山的余部,以绝后患。

面对无法逆转的结局,宋江深知自己的生命正逐渐走向终结。对他而言,未来的前途和生命都可以舍弃,但是,他在波折中努力维护的声誉是必须保住的宝贵资产。因此,当朝廷下达致命的毒酒令时,他为了保护名声,防止可能的混乱,毅然选择先行一步,希望以此稳定局势。

宋江的选择反映了他作为领袖的责任感以及对于名誉的执着。他的行为既展现了壮烈,也引发了深深的惋惜,因为他的生命和抱负都未能完全实现,便已草草结束。据史料记载,当梁山好汉面临朝廷招安的关键时刻,智多星吴用并未提出任何异议,这一细节表明他可能认为接受招安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以确保梁山兄弟的生存与利益。

总结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并不庞大,仅由三十六位将领领导的一万余人组成,他们因数量上的劣势,最终被迫走向了接受招安的命运。然而,《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通过其正面的农民起义描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那个时代农民斗争的深刻理解,也传递了不屈不挠、正义抗争的精神价值,这种积极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