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地产泡沫:惊心动魄的资产价格疯狂与崩盘之路

基歪财说 2024-05-02 20:42:40

导语: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一场席卷日本的房地产狂热,将樱花之国推向了危险的悬崖边缘。天价土地、奢靡无度的投资、银行肆无忌惮的放贷,共同谱写了一曲资产泡沫的疯狂之歌。然而,当泡沫破裂之时,留给日本的,却是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泥淖。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再现一段惊心动魄的金融历史。

一、疯狂的序曲:狂飙突进的地价与股市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可谓如日中天。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成效斐然,日本制造"质优价廉"风靡全球。大量贸易顺差流入日本,日元升值,外汇储备暴涨。在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下,日本国内出现了狂热的投资热潮,房地产市场首当其冲。

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的地价飞速上涨,涨幅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据统计,1985年到1991年间,东京都市圈的商业地价平均上涨了4.5倍。甚至,在泡沫顶点的1989年,东京都心一些黄金地段的每平米价格,竟超过1000万日元(约合60万人民币)!置身其中的日本人,陷入了一种狂热的投资亢奋状态。

与此同时,日本股市也在疯狂飙升。日经225指数在短短4年内暴涨了3倍有余,于1989年12月29日达到了38,957点的历史巅峰。股市的火爆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加剧了资产泡沫的膨胀。

在地价和股价一路高歌的背后,是日本独特的金融体系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日本实行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资本和人员联系,形成了"护送船团"的风气。银行争相向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公司提供贷款,而这些贷款绝大部分都以土地或房产作抵押。随着地价水涨船高,银行的抵押品价值也节节攀升,于是更多的贷款被批准,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就这样,在地价、股价和信贷这三驾马车的驱动下,日本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最终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据统计,泡沫顶点时的1989年底,日本房地产总价值约为2000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美国土地总值的4倍,全球土地总值的20%。一时间,日本房价被视为只涨不跌的"永动机",投机之风盛行,人心惶惶。

二、警钟长鸣:政府的猛药与泡沫的破裂

面对脱缰的资产价格和令人担忧的金融风险,日本政府终于在1990年采取了行动。一系列旨在抑制资产泡沫的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宛如一盆冷水浇在了过热的市场之上。

1990年3月,日本银行将公定歧视利率提高到了6%的高位。银根骤然紧缩,企业融资成本陡然上升。与此同时,大藏省和日本银行还联手出台了限制土地融资的"总量规制",要求银行将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高利率和信贷收缩,使得房地产开发商首当其冲地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更雪上加霜的是,政府开始着手整顿金融秩序,清理银行的不良资产。1991年,一系列丑闻爆出,揭露了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种种违规行为,例如过度依赖土地担保、放贷审查不严等。一时间,银行收贷、抽贷的现象大量出现,开发商和投资者资金链条被进一步掐断。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打压下,日本房地产泡沫终于迎来了崩盘时刻。1990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加速下跌,此后一蹶不振,地价一路下行。据统计,东京都心六区的地价,从1991年到2004年累计下跌了80%之多。与此同时,日本股市也轰然巨震,日经225指数狂泻不止,最终跌至泡沫顶点时的五分之一。

泡沫的崩溃,给日本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企业和个人破产,银行不良贷款暴增,金融机构接二连三倒闭。据统计,泡沫破裂后的5年里,日本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总额高达100万亿日元。更为致命的是,资产贬值引发的"资产负效应",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急剧萎缩。通货紧缩的阴霾笼罩日本,经济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三、失去的二十年:泡沫的阴影与日本的困局

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成为困扰日本经济的梦魇,阴魂不散地萦绕了20多年。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衰退期,史称"失去的十年"。这场衰退之深重、之漫长,令世人瞠目。

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经济可谓困顿至极。1992年到2002年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仅为0.8%,大大低于此前20年3.9%的增速。通货紧缩问题尤为棘手,物价连年下跌,货币政策失效。大量僵尸企业依靠银行续贷苟延残喘,新陈代谢不畅,生产效率低下。

更令人唏嘘的是,泡沫破裂后,日本的年轻一代似乎失去了昂扬向上的斗志。终身雇佣制瓦解,就业前景黯淡,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低工资的临时工作。"就职冰河期"、"草食男"、"蜗居族"等词汇的流行,折射出青年一代的迷茫和困顿。

面对泡沫破裂后的种种困局,日本政府在刺激经济上可谓不遗余力。1992年到2000年,日本政府连续实施了10次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累计投入高达100万亿日元。然而,这些举措收效甚微,经济增长乏力依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却急剧膨胀。到2012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高达238%,成为全球最高。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也在不断放水刺激。1999年,日本央行率先将利率降至零,开启了长达6年的"零利率时代"。2001年,日本央行又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然而,实体经济却无力吸收如此之多的货币,银行惜贷心理严重,货币乘数效应不断减弱。

四、再度崛起的契机:安倍经济学与结构性改革

2012年12月,自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上台伊始,安倍晋三便力推以"大胆货币政策、灵活财政政策、鼓励民间投资"为三大支柱的经济刺激计划,俗称"安倍经济学"或"三支箭",力图通过总需求管理来提振经济。

"安倍经济学"推出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迹象。2013年,日本实际GDP增速达到1.6%,时隔多年重返正增长。日经225指数大幅上扬,2013年全年上涨了57%。失业率也有所下降,就业形势略有好转。一时间,"安倍经济学"被视为日本经济重振的灵丹妙药。

然而,从结构上看,日本经济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依然严峻。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社会保障支出不断膨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引发了资本错配和僵尸企业问题。

为了彻底破解发展困局,日本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性改革。2014年6月,安倍内阁通过了一项名为"日本复兴战略"的经济增长计划,包括放松管制、刺激企业投资、提高生产率、促进创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15年9月,安倍政府又推出了"新三支箭"计划,将结构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新的改革思路下,日本经济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劳动力市场改革破除了过度刚性的终身雇佣制,兼职和灵活用工比例大幅提高。服务业市场的放松管制,为医疗、教育等领域引入了更多民间资本。企业政策由注重保护转向鼓励竞争,推动了企业的新陈代谢和创新活力。

五、泡沫的启示:风险、监管与市场的平衡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兴衰史,为世界各国央行和监管者敲响了警钟:资产泡沫的风险绝不容小觑,必须未雨绸缪,及时采取行动。

泡沫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政策过度宽松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能只盯住通胀指标,还要时刻关注资产价格变动,防止大水漫灌式的流动性扭曲资产定价,助长投机之风。

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强金融监管,严控金融机构的不当放贷行为。对房地产贷款要区别对待,抑制投机性需求,支持刚性需求。严格限制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产品,遏制资金过度脱实向虚的势头。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警示我们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当投资脱离实体,热钱追逐短期利益,经济就失去了内生增长的动力。反之,唯有脚踏实地地发展实体经济,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避免泡沫再起、危机重现。

2 阅读:285

基歪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