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缩水音频平台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被“点名”

金证研 2024-05-16 11:00:01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财报解读 轶洺/作者 书眠/风控

2024年4月12日,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喜马拉雅控股(以下简称“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而这并非喜马拉雅第一次冲击港交所。回溯历史,喜马拉雅曾于2021年和2022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的国内运营实体为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喜马拉雅”)。

近两年,喜马拉雅营收增速放缓,且在2022年扭亏为盈后,2023年净利润增速下滑,同时其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呈下滑趋势。此外,2023年,喜马拉雅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会员付费率、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均有所下滑。另一方面,受实名制影响,喜马拉雅活跃UGC创作者数量同比下跌四成。2022年第四季度及2023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曾因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相关要求而被“点名”。

一、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呈下滑趋势

时间拨回到2012年,余建军与陈宇昕联合创立了上海喜马拉雅,直至2021年4月,陈宇昕因个人健康原因辞任董事。

据喜马拉雅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为2022年3月22日的招股说明书及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为2024年4月3日的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2024年4月3日招股书”),2019-2023年,喜马拉雅收入分别为26.98亿元、40.76亿元、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2020-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增速分别为51.11%、43.68%、3.49%、1.69%。

2019-2023年,喜马拉雅的净利润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2022-2023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2.46%、0.99%。

可见,相较于2020-2021年,喜马拉雅2022-2023年的营业收入增速大幅放缓,而其净利润在2022年由负转正,2023年的增幅回落至不足1%。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的业务构成,报告期内,喜马拉雅收入主要来源于订阅、广告、直播、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其中,订阅收入主要分为会员订阅和付费点播收听服务两个部分。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2021-2023年,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分别为29.92亿元、30.81亿元、31.89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51.1%、50.8%、51.7%。

同期,会员订阅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33%、37.9%、40.5%;付费点播收听服务分别占营业收入的18.1%、12.9%、11.2%。

可见,报告期内,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占比超五成。

此外,广告收入为喜马拉雅第二大收入来源,主要为展示广告、音频广告及品牌推广活动。

2021-2023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分别为14.88亿元、14.69亿元、14.23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25.4%、24.2%、23.1%。

整体来看,2020-2023年,喜马拉雅尽管保持营收增长,但其增速在2022-2023年有所放缓,且其在2022年扭亏为盈后,2023年净利润增速下滑。

扭亏为盈的背后,报告期内,喜马拉雅员工人数或锐减。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2021-2023各年末,喜马拉雅全职职员分别为4,342人、2,883人、2,637人。

经测算,2023年末,喜马拉雅的员工人数相较于2021年末共减少1,705人。

此外,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喜马拉雅的研发开支主要包括研发人员的雇员福利开支及研发活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折旧成本。2021-2023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0.27亿元、9.36亿元、9.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5%、15.4%、15.1%。

不难看出,近年来,喜马拉雅的研发开支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下滑趋势。

二、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会员付费率下滑,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缩水”

在订阅收入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喜马拉雅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会员付费率下滑。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喜马拉雅的经营数据包括月活跃用户及日活跃用户数量等。

其中,就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日活跃用户计算而言,若个人使用多种移动设备登录喜马拉雅的移动应用程序,该人士将被多次计算。喜马拉雅要求注册用户根据手机号码进行实名登记,但未注册用户(占现时移动端日活跃用户计算超过24%)可在不提供任何个人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在平台获得音频内容。因此,喜马拉雅无法量化重复人数。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2021-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跃用户总计分别为2.68亿、2.91亿、3.03亿。

经测算,2022-2023年,喜马拉雅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增速分别为8.7%、3.91%。

尽管喜马拉雅的活跃用户数量保持增长,但其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会员付费率所下滑。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付费率指的是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占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的百分比。对此,喜马拉雅称其仍在探索物联网及其他平台月活跃用户的变现潜力,尚未从物联网及其他平台的月活跃用户中产生有效收入。

换言之,付费率系喜马拉雅用户的“变现”能力的体现之一,报告期内,喜马拉雅尚未从物联网及其他平台的月活跃用户中产生有效收入。

其中,付费用户指的是在喜马拉雅的平台上为产品及服务付费的用户,包括会员订阅付款、购买点播收听内容、购买消费虚拟礼物及道具。付费会员指的是进行订阅付费的会员,即是“付费用户”的一部分。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2021-2023年,喜马拉雅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付费率分别为12.9%、12.9%、11.9%。

2021-2023年,喜马拉雅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会员付费率分别为12.4%、12.6%、11.6%。

除此之外,2021-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应用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分别为144分钟、142分钟、130分钟。

经测算,2022-2023年,喜马拉雅的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分别同比下滑1.39%、8.45%。

且喜马拉雅表示,由于其收入主要来自产品及服务付费的用户,若未能应对上述风险及挑战,可能会对其将非付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以及增加他们在其服务及产品上的支出的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可见,2023年,喜马拉雅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付费率、日均活跃用户收听时长均同比下滑。

三、受实名制影响活跃UGC创作者数量同比下跌四成,应计法律诉讼拨备逾百万元

在线音频作为在线娱乐内容形式之一,喜马拉雅为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搭建了互相链接交互的平台。

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截至2023年末,喜马拉雅主要通过“PGC+PUGC+UGC”战略建立一个内容生态体系。喜马拉雅通过与内容创作者合作,根据其专业领域和经验水平制作。

具体来看,PGC指专业生产内容,喜马拉雅就版权授权制定与出版社、网络文学平台、内容创作者和关键意见领袖(KOL)合作的策略。

PUGC指专业用户生产内容,通过关注并观察这些创作者,识别具有潜力的创作者,为其提供培训,与其合作制作专业品质的内容。

UGC指用户生产内容,喜马拉雅鼓励并邀请平台上所有用户展示才华并上传其创作的原创音频。

喜马拉雅的内容创作者是其小区的根基。通过创作和分享内容,其可以吸引粉丝并围绕其内容形成用户小区。内容创作者将一系列音频内容以数码音频格式上传至喜马拉雅平台,这一系列音频内容以“专辑”表示。

2021-2023各年末,喜马拉雅的PGC累计专辑数量分别为5.37万张、6.03万张、7.04万张;累计内容制作者数量分别为0.38万人、0.69万人、1.15万人。

同期,喜马拉雅的PUGC累计专辑数量分别为5.18万张、7.39万张、9.52万张;累计内容制作者数量分别为0.93万人、1.24万人、1.66万人。

同期,喜马拉雅的UGC累计专辑数量分别为2,531.94万张、3,231.51万张、3,724.88万张;累计内容制作者数量分别为1,350.2万人、1,700.25万人、1,959.84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UGC模式下,2021-2023年,喜马拉雅的活跃内容创作者分别为437.64万人、485.42万人、290.28万人。

而对于活跃UGC创作者数量减少,喜马拉雅对此表示,主要是受严格实施适用于UGC创作者的实名登记制影响。

可见,报告期内,喜马拉雅的内容创作者与专辑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UGC的内容创作者与专辑均达千万数量级别,但因实名登记制影响,2023年活跃UGC创作者同比下跌四成。

此外,2024年4月3日招股书显示,有时关于部分在线音频内容全面准确的版权所有人信息并不可得,喜马拉雅或难以于某些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关信息。例如,喜马拉雅可能难以确认其平台上发布的音频内容中的相关版权作品,尤其是UGC。

对此,喜马拉雅表示,若无法确认平台所提供音频内容的准确全面的版权所有人资料,或无法确定版权作品对应的具体音频内容,喜马拉雅可能难以识别可获许可的正当版权所有人,及难以确认许可范围是否涵盖具体的录音。同时,也可能使喜马拉雅难以遵守与该等权利持有人订立的任何协议项下的义务。

不止如此,据2024年4月3日招股书,在日常业务过程中,喜马拉雅将受到周期性的法律或行政程序的影响。该等声明主要有关侵犯版权之指控。

2021-2023年各期末,喜马拉雅应计法律诉讼拨备分别为121.6万元、242.9万元、171.3万元。

也就是说,报告期内,喜马拉雅或还需应对版权纠纷风险。

四、喜马拉雅FM投诉众多,曾因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被“点名”

问题尚未结束,喜马拉雅旗下音频平台面临的消费者投诉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据工信部2023年2月8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22年第四季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共收到互联网用户投诉33.58万件。其中,服务功能类投诉16.87万件,占比50.3%;客服渠道类投诉10.32万件,占比30.7%;个人信息保护类投诉3.40万件,占比10.1%;其他类投诉2.99万件,占比8.9%。

在接入平台的互联网企业中,包括上海喜马拉雅在内的8家企业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95%的指标要求。

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的企业名单》披露,上海喜马拉雅在此名单上,主要投诉产品系喜马拉雅FM,投诉处理及时率为68.5%。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喜马拉雅仍被“点名”未及时处理互联网服务投诉。

据工信部2023年5月6日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23年第一季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共收到互联网用户投诉27.9万件。其中,服务功能类投诉14.4万件,占比51.7%;客服渠道类投诉6.0万件,占比21.6%;个人信息保护类投诉3.7万件,占比13.3%;其他类投诉3.8万件,占比13.4%。在接入平台的153家互联网企业中,10家企业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相关要求。

其中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标的企业名单》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上海喜马拉雅位列其中,主要投诉产品系喜马拉雅FM,投诉处理及时率为88.9%。

可见,2022年第四季度及2023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均曾因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相关要求而被“点名”。

据消费和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公开信息,截至查询日2024年5月15日,“喜马拉雅FM”收到的累计投诉达到3,651条,其中已回复3,617条,已完成投诉单3,030条。其中,投诉内容涉及课程退款问题、宣传问题等。

面对旗下音频平台上述投诉处理及时率及收到的投诉量,喜马拉雅背后的内部控制问题或值得关注。

0 阅读:0

金证研

简介:看资本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