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汉初年一代大儒,也是江西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帝师

浊酒史话 2024-03-03 09:57:29

江西人物志(7)何汤

两汉之交,今江西地区的士子开始在儒学领域崭露头角。其中,有一位修习《欧阳尚书》的儒家学者,甚至成为了太子老师。此人名叫何汤。关于他的故事,且看下文慢慢道来。

何汤,字仲弓,东汉初年的豫章郡南昌县人。南昌县是豫章郡的郡治,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市老城区的范围。

何汤‍

何汤是大儒桓荣的弟子。在桓荣的四百多位徒弟中,何汤是其中的学业佼佼者。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县(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人。他的家族就是后来魏晋时期著名的龙亢桓氏,出了桓范、桓温、桓冲、桓石虔等名人。司马彪《续汉书》说,龙亢桓氏出自春秋齐国,是齐桓公之后。齐桓公有一个庶子,其后代用齐桓公的谥号“桓”为姓氏。到桓荣时,桓氏已经传了六代。

桓荣年轻时,在西汉都城长安求学,拜太学博士(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朱普为师,学习《欧阳尚书》。桓荣好学不倦,十五年不曾回家。

桓荣

后适逢王莽篡位,桓荣不愿在王莽手下为官,就辞官而去。此时,恰巧桓荣的老师朱普去世,于是,桓荣到朱普的老家,给朱普立坟守丧。并在朱普的家乡开坛授学,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王莽身死国灭后,天下大乱。桓荣带着《欧阳尚书》和弟子逃亡到深山里,一边耕种,一边传承学问。天下太平后,桓荣又重新出山,在江淮之间收徒讲课。

这里先说一点《欧阳尚书》的来历。现在通行的说法,《尚书》诞生于西周到春秋中前期。这是一部周人记述自己朝代和前代官文文献档案的书籍。《尚书》分为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几个部分。孔子整理前代经典后,将《尚书》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即《诗》《书》《礼》《易》《春秋》中的《书经》。

秦始皇焚书之后,《尚书》被毁。西汉立国后,遍求民间搜罗前代经典。此时,有一位曾经的秦朝博士伏生居住在济南郡邹平县(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他将《尚书》藏在自家墙壁的夹层之间,想让经典文献流传后世。西汉建立后,天下安定,伏生重新出来授徒讲学。他打开墙壁夹层,发现由于天长日久,所藏《尚书》早已残破,只剩28篇。伏生带人抄录整理,在齐鲁大地讲课授学。他的弟子有张生和欧阳生,这个欧阳生,就是后来《欧阳尚书》的创始人。

伏生

汉文帝年间,文帝派担任太常掌故(太常下设太史,掌故是太史的“属官”之一,负责管理收集国家的历史故事)的晁错前往邹平拜访伏生,求取《尚书》。结果,此时伏生年已九十,口齿也不利索,他的话语只有女儿羲娥可以听懂。于是,在羲娥转述之下,晁错记下了《尚书》28篇,并将其带回长安。

后来,汉景帝之子、鲁王刘余想扩建王府。因王府紧邻孔子旧宅,于是,刘余命人拆除了孔子旧宅的一段墙壁。结果,就在这段墙壁中,人们发现了孔子后裔用战国“蝌蚪篆”书写的儒家经典,其中就有《尚书》。这部《尚书》由于藏在孔子旧宅中,所以就躲过了秦朝“焚书令”和秦末战火。

但此《尚书》与伏生所述《尚书》有些许篇目不同。因此,当时人就将伏生所传《尚书》称为《今文尚书》,又叫“今文经”;将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又叫“古文经”。

清人《今文尚书考证》

伏生传授张生后,张生又传弟子夏侯都尉,夏侯都尉又将《尚书》相继传授给族人夏侯始昌和夏侯胜。夏侯胜又将《尚书》传给侄子夏侯建,之后,夏侯建又拜欧阳生曾孙欧阳高为师继续学习《尚书》。至此,夏侯建对《尚书》的解读就与其叔夏侯胜不同。夏侯胜、夏侯建分别开坛授学,人称“大小夏侯《尚书》”。加上《尚书》欧阳生这一派的解读,因此,关于《今文尚书》的解读,就有“大夏侯”、“小夏侯”、“欧阳”三派。两汉之时,《今文尚书》是官方认定的儒家权威经典。

西汉元成之时,博士平当修习《欧阳尚书》。之后,朱普向平当求学《欧阳尚书》,也成为博士。再后来,朱普就将《欧阳尚书》传授给桓荣。

说完桓荣和《尚书》的一大圈坎坷经历后,我们说回本篇的主角何汤。何汤是桓荣的高徒,以才学和明理闻名于世。桓荣年已四十,但其原配妻子一直无法生育儿子。于是,何汤安排桓荣与其原配妻子离婚,并给桓荣续娶了一位新妻子。之后,这个妻子给桓荣生下了三个儿子。从此,桓荣更加器重何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世家大族对传宗接代十分看重,甚至不惜休妻再娶。

后来,何汤入朝为官,官拜郎中(皇家宫廷侍卫,陪伴皇帝读书,偶尔以备咨询问策)。何汤这个郎中担负了首都洛阳城开阳门的警卫。有一天,汉光武帝刘秀外出微服私访,到夜里才回来。刘秀想从开阳门进城,但却发现城门紧闭不开。根据汉代的规矩,城门,特别是皇宫所在的宫城城门,到了晚上必须上锁,不能打开。刘秀见状,没办法,只得转道前往中东门。中东门的郎官见到是皇帝来了,赶紧打开城门。刘秀这才得以顺利入城。

汉光武帝刘秀

第二天早上,刘秀召集各个城门的郎官守卫开会谈话。刘秀狠狠批评了昨夜给他打开城门的郎官,并将洛阳城所有的郎官全部罚俸(扣工资),但唯独只奖赏了何汤。如何奖赏?刘秀命太官(掌管皇帝的膳食)将皇帝的食物赏赐给何汤。得到御赐食物,何汤感到无上荣幸。

建武十八年(42年)夏天,河南大旱,刘秀命令包括三公九卿在内的朝廷高官顶着烈日,步行前去求雨。然而,当时的洛阳令(首都市长)公开违反命令,乘坐有雨伞盖遮挡的马车出门。何汤命令身旁卫士上前截住洛阳令的马车,并将洛阳令缉拿归案。

大旱之时,百姓渴求甘霖,百官尽皆冒着烈日前去秋雨,这个洛阳令竟大胆到公然乘坐华盖马车,一点都不体恤民情。面对何汤此举,刘秀大为赞赏,下诏免去这位洛阳令的官职。不久,刘秀下诏拜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与郡守同级,是郎官之长,肩负保卫皇帝的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还以《诗经·周南·兔置》中的“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来称赞何汤。这句话意思是说,健壮威武的军人,做了公侯的将领,就要像盾牌和城墙一样保卫国家。刘秀用这句话来夸赞何汤保卫皇帝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这足以说明,何汤此人,能文能武。

建武十九年(43年),刘秀要给皇太子刘庄,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挑选老师。因为何汤师承桓荣,精通《欧阳尚书》,故而,刘秀让何汤担任太子老师,向刘庄传授《尚书》。

汉明帝刘庄

当时,刘秀问何汤师承所学,何汤自报家门,称师承沛国桓荣。于是,刘秀召见桓荣。桓荣讲解《尚书》,条理清晰,颇有心得,刘秀大喜。于是,下诏拜年已六十余岁的桓荣为议郎(秩为比六百石,隶属光禄勋,负责皇帝的顾问之事),并赐钱十万,同时让桓荣也担任太子的老师。这样,桓荣、何汤师徒二人同时教授皇太子刘庄。

后来,桓荣还被朝廷拜为五更(乡官之一,用来安置年老退休的官员),并加封关内侯(秦汉高级爵位,二十等爵制排名第二等)。桓荣常常感叹说,自己能有这番成就,都是何汤的功劳啊。

何汤是有史记载的,来自今日江西地区的第一位帝师。他的成就说明,儒学的影响力已经覆盖江西,并能产生何汤这样的帝师大儒。江西的文教实力,第一次在天下人面前显出声名。

0 阅读:0

浊酒史话

简介: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