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联社王继东: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银行家杂志 2024-05-20 14:54:2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王继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全省农商银行“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山东辖内农商银行全部与当地党委、政府签订了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指导各农商银行将服务乡村振兴写入公司章程,建立健全“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制定印发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工作举措落实落地落细。截至2024年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9755.65亿元,较年初增加229.0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848.35亿元,较年初增加396.56亿元。山东辖内农商银行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持续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山东辖内农商银行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一是创新推广信贷产品。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打造五大系列73款信贷产品,有效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融资需要。聚焦“产业兴旺”,创新推广“农耕贷”“家庭农场贷”等26款兴农贷系列产品,助推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聚焦“生态宜居”,创新推广“农民住房贷”“乡村旅游贷”等8款宜居贷系列产品,不断提高乡村宜居水平。聚焦“乡风文明”,创新推广“拥军贷”“乡村好青年贷”等6款乡风文明贷系列产品,助力培育乡村新风尚。聚焦“治理有效”,创新推广“强村贷”“富农兴村贷”等7款治理有效贷系列产品,助推乡村有效治理。聚焦“生活富裕”,创新推广“惠农消费贷”等24 款富农贷系列产品,推动乡村消费升级。2023年,全省农商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7947.8亿元,同比多投1494.5亿元。

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结合乡村文明建设,采取“集中评定、批量营销、整村授信”方式,逐村逐户集中营销。建立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四张清单”,依托智慧营销系统,实现客户精准画像、精准营销,全力打造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模式,对信用记录良好、无不良嗜好的客户推广“无感授信”服务。截至2023年末,累计导入“四张清单”客户9544.2万人,客户授信覆盖面达51.29%。联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选树“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125个,打造省市县三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5766个,为样板村授信56.6万户、639亿元。

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农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紧密对接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支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普惠金融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实践道路。

一是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创新推广“粮食增产贷”“粮食规模种植贷”“种子贷”等专项产品,为粮食种植、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与山东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推广“助养贷”产品,支持生猪稳产保供及畜牧业现代化强省建设。截至2023年末,粮食安全生产相关贷款余额5.4万户、214.1亿元,较年初增加7630户、37.2亿元。

二是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33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0.7亿元、“富民生产贷”116.2亿元。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支持力度,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助力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工作,持续推广“家庭亲情贷”“消费贷”“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重点扶持个体工商户、农户发展生产经营。

三是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联社制定《关于深入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与东营市人民政府、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沿黄21家农商银行逐家建立工作清单和配档表,细化工作措施,全力跟进做好金融服务,明确支持重点,实行区域分类管理。2023年沿黄21家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贷款3855.9亿元,同比多投642.3亿元。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作重点和举措,增强绿色金融战略定力。将绿色信贷发展指标纳入农商银行重点工作清单,明确绿色产业目录, 新增贷款优先投向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绿色领域。深入参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开展“绿色金融深化发展年”等专项活动,创新“绿色产业贷”等信贷产品。截至2024年2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发放绿色贷款4.74万户、余额533亿元,较年初增加411 户、35.7亿元。

五是支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贯彻《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定印发《关于支持临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27项支持措施和三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不低于3600亿元的目标任务。指导临沂审计中心持续完善乡村振兴服务组织体系,不断扩大涉农领域有效金融供给,创新推广五大系列75款信贷产品,创新“美德+积分+金融” 模式。截至2024年2月末,共对美德信用积分客户授信11.23万户、金额78.83亿元,利率平均优惠18个基点、最高优惠30个基点,累计让利1419万元。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质效。一是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全面支持农村“新六产”,加大对村镇优势产业、品牌农业、现代林业、海上粮仓的资金支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全产业链项目等为支持重点, 大力推广“农业产业链贷”“订单农业贷”等信贷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规模化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截至2023年末,全省农商银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达407.2亿元,围绕粮食种植等重点客群,制定专项服务方案281个,为行业客群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是提供便捷服务渠道。心系农民、情系农村, 发挥网点多、人员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省内4688 家营业网点基础上,在农区按照“3公里辐射半径”延伸设立了2.84万个普惠金融服务站,服务惠及6.09万个行政村、6500余万居民,持续加大金融服务机具布设力度,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三是让利惠及经营主体。综合利用货币政策支持工具、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政策,持续让利实体经济。2023年,全省农商银行发放优惠利率支农支小贷款40.1万户、2617.7亿元。完成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工作,惠及客户55.3万户。贷款整体利率在2020—2022年下降0.9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23年统算贷款执行利率再降0.46个百分点,为客户让利64.57 亿元。

农商银行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普惠金融助推产业兴旺。乳山农商银行推出“地理标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三资管理”农产品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发展产业链金融,创新推出以“地理标志贷”为主线,“牡蛎贷”“草莓贷”“大姜贷”等为分支的涉农系列产品40项。同时,唤醒“农村土地承包权”“知识产权”“原产地信用”等“沉睡资产”,化解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问题。截至2024 年2月末,乳山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累计投向地理标志品牌牡蛎行业7.71亿元、海参行业1.58亿元、扇贝行业1.71亿元、大姜行业4986万元,“农村产权贷”1200 余万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9380万元、“知识产权贷”3.68亿元、“创业担保贷”3660万元。

普惠金融助推生态宜居。东营市是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东营农商银行以GEP估值为依托,创新推出首个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信贷产品——黄河口生态贷, 重点支持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培育与品牌经营、特色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推出“万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加大对乡村旅游优质项目和农家乐、渔家乐优质经营户以及滩区特色农业和返乡创业居民的支持力度,助力辖内产业发展、人才创业、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普惠金融助推乡风文明。自2017年开始,荣成市持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向纵深,信用监测综合指数在全国县级市中持续保持第一。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荣成农商银行从如下几点打造美德信用金融转化新模式:一是创新个人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个人信用贷”,对在荣成市信用体系建设中获得AA级(含)以上信用等级的个人发放纯信用、零抵押、零担保贷款。二是打破“政银企”信息壁垒。与荣成市信用中心、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成立“荣成市信用服务联合会”,吸收会员单位41家,以“集成思维”为政府部门决策和社会组织信用咨询提供精准服务,打破“信息孤岛”,落实信用激励政策。三是打造“信用超市”。联手全市镇、村把整村授信作为推广普惠金融、强化综合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以夏庄镇甲夼曲家村为试点,推广“整村授信+综合授信+信用超市”模式, 使镇村建设有了广覆盖的资金滴灌。

普惠金融助推治理有效。博山农商银行联合博山区委政法委创新“网格+”工作模式,将金融惠民服务嵌入“网格+”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延伸网格化治理服务触角,大力探索普惠金融服务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创新对接模式。建立网格员与农商银行客户经理、镇综合治理中心主任与农商银行支行行长、区综合治理中心与博山农商银行总部三级对接模式,将普惠金融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同时农商银行针对网格员群体消费信贷需求,为其创新推出“网格优享贷”。二是推广“网格呼叫、银行报到”金融服务模式。在农商银行营业网点设置38处“网格驿站”,为全区417名网格员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便利,在配齐金融产品宣传资料的同时, 借助网格员发展客户,打造“银企”融资新模式。三是推行“金融顾问+金融服务专员”服务机制。农商银行聘任全区417名网格员担任金融服务专员,博山区综合治理中心聘任87名客户经理担任网格金融顾问, 共同推动“网格服务+普惠金融+整村(社区)授信” 工作的开展。

普惠金融助推生活富裕。德州农商银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积极开展政银、银企、银村合作,利用生活圈数字金融平台优势,通过线上兴农站直播带货与线下网点带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助农助企、惠民利民活动,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宣传员”“采购员”“业务员”,通过金融支持“直播带货”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德城区二屯镇农副产品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2020—2022 年,受疫情影响二屯镇原有的线下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受阻,瓜果、花卉等各类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得知这一情况后,德州农商银行前往花卉市场,开展企业微信群员工团购花卉活动,并由农商银行员工免费为农户将花卉绿植运送至10余家辖内金融服务站。此次活动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农金员和支行员工化身带货主播,为滞销花卉代言,为二屯镇花卉种植户打开了销路。

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不足

近年来,山东辖内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上还存在着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先进同业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态场景平台建设需持续完善。目前银行同业服务乡村振兴场景已较为成熟,工商银行推出工银“兴农通”App,扩充各类生活场景服务,并与外部平台实现了生态场景的共建和拓展。农业银行推出乡镇治理政务平台,提供办公App、村民小程序、管理Web和数据大屏多渠道服务,满足乡镇治理过程的信息化要求。目前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部分先进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生态场景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是融合服务力度需不断加强。挂职服务、驻点办公制度作为农商银行融合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部分农商银行对“空心村”人员营销对接还缺乏较为成熟的应对措施。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开展的普惠金融活动进行适当奖补,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制度。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体系,进一步丰富与支持“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倾斜力度。二是建议加强农业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整合征信、工商、司法、税务等大数据,推动各地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建涉农公用信息数据平台,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多方采集和分类分级保护机制。三是建议探索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机制,包括风险资金池、代偿补偿机制、成立县级财政支持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等。

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加快补齐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短板,打通数字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集合性应用软件,实现主要金融业务的线上办理,提升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二是加强对农村用户群体的数字素养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用户的数字素养,增强“三农”客户群体利用数字技术服务自身的能力。

0 阅读:3

银行家杂志

简介: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