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财务造假?千亿骗局?! 你敢信,曾经“新能源之光”的蔚来,被自己最大金主一纸诉状送上了法庭? 一夜之间,大家信奉的明星企业,成了全民争议的焦点——到底是谁错了,是金主太狠,还是蔚来太敢玩? 这事儿得从2025年8月说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美国纽约南区法院把蔚来给告了。这家管理着近万亿美元资产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指控蔚来通过一家叫“武汉蔚能”的关联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玩了把“会计魔术”。GIC觉得蔚来在财务上动了手脚,误导了投资者,导致他们蒙受了可能高达5亿到20亿美元的投资损失。 争议的核心是蔚来大力推广的BaaS(电池即服务)模式。简单打个比方,你租电池本来应该按月付钱,蔚来却提前把未来七年才能收齐的租金,一次性全算成了今年的收入。通过把电池批量卖给蔚能,蔚来2020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从28.5亿元一下子飙到了66.4亿元,这数字好看得有点不太真实。GIC在诉状里咬定,这种收入确认方式违背了美国会计准则,属于典型的证券欺诈。 不过蔚来这边也觉得挺冤,立马站出来回应说这根本不是新鲜事,完全是老调重弹。他们强调,这些指控都源于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的那份报告,当时公司董事会独立委员会就牵头搞了独立的内部调查,还请了国际律所和法务会计专家帮忙,最后的结论是所有的指控都站不住脚。就连美国证交会(SEC)过问之后,后来也没再追究。蔚来的说法是,他们的BaaS商业模式是创新的,会计处理完全符合规范,是外界没看懂还瞎质疑。 GIC选择在蔚来股价从高点跌去八成后才提起诉讼,这个时机也挺值得玩味。这看起来不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蛰伏式维权”。作为一家通常极其低调、注重长期回报的主权基金,GIC这次打破沉默,亲自下场打官司,说明他们认为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忍耐底线,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讨个说法,同时也向整个投资组合里的公司发出一个强烈的威慑信号。 这场官司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创新商业模式和财务合规透明度的深层较量。蔚来的换电和电池租赁模式本身是个挺不错的创新,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但问题在于,当你的商业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的时候,财务数据能不能经得起国际通用会计准则的仔细推敲?资本市场既欢迎天马行空的创新,也依赖白纸黑字的信任。 目前,法院已经暂缓审理GIC的诉讼,要等2022年那些美国投资者集体诉讼案的结果。这场法律纠纷恰好给所有寻求国际资本的创新企业提了个醒:在创新的道路上,商业模式的突破和财务的透明合规不是二选一,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对于像蔚来这样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依然需要资本市场持续输血的公司来说,维持这种信任更是至关重要。 蔚来 蔚来市值 蔚来公司销量 蔚来营收 蔚来战略 蔚来经营 蔚来危机 蔚来股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