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把“娃哈哈”三个字拆成了两张牌:一张叫“娃哈哈”,一张叫“娃小宗”。11月杭州经销商大会,她没让经销商二选一,而是递上两份合同——左手老品牌,右手新商标,保证金六四开,像给渠道系了根松紧绳:想继续卖AD钙奶? 这种双品牌策略看似灵活,其实是商标困局下的无奈选择。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需要集团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历史遗留的商标转让问题让宗馥莉的宏胜系始终面临法律风险。她曾尝试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娃哈哈食品公司,但因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议而被叫停。推出“娃小宗”原本是她摆脱束缚的突围方案,但强推新品牌遭遇了经销商普遍抵触,有人甚至直言“99%的娃哈哈经销商不会做‘娃小宗’”。这才有了现在两手抓的妥协局面。 让经销商同时签两份合同,表面上是给了选择空间,实际上是把压力转移给了渠道。保证金按六四开分配,意味着经销商要想保住利润稳定的老产品代理权,就得承担推广新品牌的任务。这种捆绑销售像一根松紧绳,既约束了经销商,也给宗馥莉留下了回旋余地。一方面能维持娃哈哈基本盘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渠道测试新品牌的市场反应。 这种走钢丝式的平衡术风险不小。经销商可能只敷衍地铺点“娃小宗”的货,重心依然放在好卖的AD钙奶和纯净水上。新品牌需要大量市场教育和资源投入,而娃哈哈传统渠道的利润本来就很薄,经销商是否愿意真金白银投入是个现实问题。更棘手的是,宗馥莉的堂叔宗泽后推出了“娃小智”品牌,用低门槛招商策略争夺同一批经销商资源,这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混乱和内部竞争。 宗馥莉的双合同策略折射出传统品牌在传承中的典型困境。她既想保住父亲留下的江山,又渴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标识。但这种两头下注的方式可能让品牌定位变得模糊。消费者会对“娃小宗”产生认知混乱——它到底是娃哈哈的年轻副牌,还是一个独立新品牌?当宗泽后的“娃小智”也在强调娃哈哈基因时,市场就更难分辨了。 这场双牌游戏的最大考验在于时间。宗馥莉需要在新品牌培养出足够市场影响力前,确保娃哈哈基本盘不崩塌。而竞争对手不会停下脚步,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已经占据无糖茶市场70%份额。留给“娃小宗”成长的时间窗口并不宽敞。 娃哈哈宗馥 宗馥莉财产争夺 娃哈哈馥莉 宗馥莉遗产之争 娃哈哈宗公主 娃哈哈品牌之争 娃哈哈继承权 宗馥莉商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