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做,谁敢欺负你,谁就是自讨苦吃!一个思路让你爽歪歪

心理驿站 2024-05-07 19:15:37

你好,我是Ding

友友:

你是否发现?

你顾全大局,为他人考虑,即使被欺负,被打压,被孤立,

你也一直秉持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忍气吞声,你原以为可以用你的善良换来

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原以为用真心可以交换真心。

但奇怪的,别人却更加肆无忌惮,他们竟然以为你怕事,对你的欺负变本加厉?

你实在想不通。

到底这是怎么了?

友友,你没错!这是肯定的。

如果你希望今天,此刻,就此终结这个困扰你许久的难题,本文助你一臂之力。

在文章的开始,请允许我先打破你原来固有的认知。

我正式邀请你走进一个新的认知体系。

标题中提到的“目中无人”不是你通常理解的“狂妄且自大”

常规的目中无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在心理学上的表现统称为:

自恋型人格。

表现形式为:

傲慢,对他人缺乏同情心,高度的自以我为中心,自负,常常嫉妒别人,

或者认为别人嫉妒自己。没有责任心,会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

最擅长PUA,借机打压别人,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人际关系中,他们就是那群无止境剥削他人的典型。

自私自利,却需要来自他人的极致的关注。

我这样表述的时候,你脑海中是否出现了某个“目中无人”的人?

友友,

今天我们一同重新定义“目中无人”,

只有“目中无人”,你才能豁然开朗,在任何关系中游刃有余。

这个边界该如何把握?

我会展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你会在其中找到答案。

我们一起摸索。

第一类: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普通人。

他们与人为善,所以他们也天真的以为别人也跟他们一样,

如果别人并没有做到他理想中的样子,他会失望,然后向对方发出自己的期待。

他们秉持着: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这个观念。

我今天请你吃了一顿饭,过几天你也得请我吃饭。

我今天帮了你一个忙,你得记得我的付出,下次我找你帮忙时,无论如何你也要答应。

可是往往这样的期待会让人受伤,因为别人不会按照你的思路去做,

你的心意一定会被辜负,并且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情感上受伤的感觉才是

一个人自卑的根源。

是的,如果你的心里一直装满了别人,也就意味着你没办法不去在意那些人的看法。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当你关注自己时,就会吸引别人的关注,

而最奇怪的是,当你开始关注那些关注时,那些关注就会立马消失。

是不是有点不符合常理?如果你了解人性,你就会恍然大悟,真的是这样。

我在分享一个扎心的事实:

你对他人的期待,其实是一个低位者对一个上位者才会产生的情绪。

所以,只要你对别人有期待,那么你在他面前就一定是自卑的,无一例外。

第二类:他们并不认为别人是人,他们会像观察一个物品一样去观察一个人。

这类人深谙人性,他们人际交往的互动方式和第一类人截然不同,

由于他们不会用“一个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对方只是一个物体”,

他们不会只用言语交流,而是能听懂对方的潜台词。

因为是对一个物体说话,所以不会产生太多情绪,没有了情绪,沟通就完全占了上风,

主动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比如:

一对夫妻,大部分女性会经常“查岗”,问老公去哪里了,和谁在一起,几时回家。

即使不查,心里也会犯嘀咕,这人去哪里了,有没有和不三不四的女人在一起?

其实,在查岗的那刻,这个女性已经失去了主动权,

就是在告诉对方“我很在意你,我很怕失去你”,全是低姿态。

而对老公充分信任的女性,其实本质上是自信的表现,这类男性往往不会发生出轨事件。

潜台词甚至是:

你有你的自由,我并不在乎你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对我来说,你并不特别,并不重要。

当一个人开始和对方的潜意识对话时,就说明他已经超然了。

第三类:顶级高手

在他们眼里,这个世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别人如同空气一般,根本就不存在。

是不是觉得有点自傲?

你看下去就明白了。

很多年前,搜狐董事长张朝阳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本来讲的好好的,

突然戛然而止,他停下来,像是忘词了,就站在那里,台下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怎么办?太尴尬了。

但是张朝阳却一反常态,他闭上了眼睛,回忆了好几分钟,好像想起来要说的话了,

然后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演讲。

台下的人都惊呆了,原来人可以脸皮厚到如此地步。

真正的高手能够在旁若无人的情况下,继续真实的做自己,在那个当下,

在张朝阳眼里,

那个空间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完全不在意他人的人,是需要极大的自信和淡定的。

上述提到的第二类人只是把人当物看,本质上还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

而像张朝阳一样的第三类人,

在他们眼里,没有别人,他们不会去和对方的潜意识对话,

而是选择直接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

第三类人无时无刻都只把关注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在专注做事,就是在自我觉察。

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而这种无视他人的状态,

本身就是自信的最高境界。

需要着重强调:

这里的无视并不是不尊重,不是傲慢,不是缺乏同理心。

而是把对他人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心无旁骛,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随后利益他人。

友友,你是哪类人?

你又渴望成为哪类人?

这决定着

你接下来的人生主旋律是痛苦或是自在?

是淡定或是慌张?

是掌握主动权还是被动的被打压?

《遇见未知的自己》里作家张德芬说: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是啊,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你是什么样,外面也就是这样。

从更高维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皆为一体。

你抬头看到马路边的花花草草,街边的参天大树,

你是不是有那么一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他们与你同在,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彼此照应,互为一体,

只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无独有偶,空性思维也提到:

外界你肉眼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只是一个相,

都是空白幕布,你的那颗珍贵的心是投影源,你的心怎么样,

投射出来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

心外没有别人,心外无物,一切都是你心上的事情。

只要你像张朝阳那样“目中无人“,只要把你的投影源,

也就是,把你的心擦干净,境随心转,心静了,当下的境遇就变了。

你开始独立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总依附于他人。

如果你想要的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和人,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人或物丢失了,

离开了,那么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你同时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中,难以自拔。

但你的快乐如果是你由内而外的绽放,是从你内心激荡起的东西

(智慧,淡定,自信,心灵),那没有人能夺走,

并且一旦你拥有了他们,外在的一切当即消失,喜悦降临。

最后我想再劝你几句:

1:是朋友,不必说,非朋友,何必说

我之前的文章有专门提到“不要解释”,是的,心理学上叫做“不要自证”,和你不相关的人,

和你三观不同的人,你解释起来的样子就像个罪人,况且她也听不懂,你何必多此一举呢?

2:解释不必,讨好更不必

大家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你没比别人差,为什么要讨好别人?

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如果你一定要讨好,请把对象换成自己。

如果你看透人性,你会发现没有人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欢乐,因为快乐的背面就是痛苦。

当时有多快乐,分开就有多痛苦。而不分开是不现实的。

所以与其取悦别人,不如认真过好自己的人生更划算。

3:解释不必,讨好不必,攀附更没必要

就像很多人喜欢的奢侈品,本质上就是一个代表某个所谓的阶层的游戏。

如果你不喜欢玩游戏,也不在某个所谓的阶层,就没必要拥有。

真正的阶层,只是认知和思维的不同,和物质是无关的。

如果用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阶层,就别去了吧,那样的群体玷污了你。

与其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不如活得通透潇洒。

说实在的,很多有钱人未必有你活得那么自在。

人是环境的产物没错,人会因为其他人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那如果外面没有别人呢?

那么负面情绪也应该荡然无存了吧。

友友,洋洋洒洒一篇长文,说动你了吗?你愿意尝试做第三类人吗?

如果愿意,请告诉我,作者于愿足矣。

作者:Ding心理

心理剖析 洞见本质 放下焦虑 感受幸福

0 阅读:4

心理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