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新闻里说美国大豆农民损失惨重,我一开始也傻乎乎信了,后来翻了数据和制度才发现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2 14:36:48

别看新闻里说美国大豆农民损失惨重,我一开始也傻乎乎信了,后来翻了数据和制度才发现,真正亏惨的可能是那些没搞懂“风险管理”的人。 现在的美国大豆农民,玩风险管理比玩收割机还熟练,那些没搞懂这里面门道的人,才会在价格涨跌里摔得鼻青脸肿。 就说最常用的 “提前锁价”,说白了就是在春天播种的时候,就把秋天收的豆子价格给定下来,这背后靠的就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 —— 这地方可不是投机者瞎炒的赌场,早成了农民的 “价格保险箱”。 拿 2023 年春天举例,当时中西部的大豆主产区爱荷华州,不少农民看着 CBOT 上 11 月交割的大豆期货价格稳定在每蒲式耳 14 美元,心里就有谱了。比如当地一个种了 30 年大豆的老农户汤姆,他家种了 1500 英亩大豆,按往年亩产 50 蒲式耳算,总共能收 7.5 万蒲式耳。 他春天播完种,没等豆子发芽就跑到期货公司,卖了 15 手大豆期货(1 手等于 5000 蒲式耳,15 手正好对应 7.5 万蒲式耳),相当于提前跟市场签了合同:不管今年秋天豆子熟了之后,市场价跌到 10 美元还是涨到 16 美元,他都能按 14 美元每蒲式耳的价格把豆子卖出去。 你说这多稳?秋天的时候,因为巴西大豆丰收,国际市场大豆价真就跌到了每蒲式耳 10.8 美元,汤姆邻居家的新手鲍勃没搞这一套,只能按市场价卖,每蒲式耳比汤姆少赚 3.2 美元,1500 英亩地算下来,鲍勃光这一项就比汤姆少赚了 12 万美元 —— 这可不是小数目,够买半台新的联合收割机了。 而且这 “提前锁价” 还不是死的,老农户还会灵活调整,把利润赚得更足。比如 2022 年夏天,因为阿根廷遭遇干旱,巴西大豆出口受阻,CBOT 的大豆期货价格从春天的 13 美元涨到了 16.5 美元。 当时伊利诺伊州的农户苏珊,春天已经按 13 美元锁了 2000 英亩大豆的价格,看着夏天价格涨起来,她没闲着,先把之前锁价的期货单平掉,再以 16.5 美元的价格重新卖了一批 11 月交割的期货。 等到秋天收获,就算市场价因为后期供应跟上跌到了 14 美元,她也能按 16.5 美元结算,相当于每蒲式耳多赚了 3.5 美元,2000 英亩地多赚了 35 万美元 —— 你看,这哪是靠天吃饭?这是靠脑子吃饭,把期货玩成了 “利润放大器”。 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 78% 的大豆种植户都买了这种保险,剩下没买的,多半是不信邪的新手。就说 2021 年,美国中西部遭遇了罕见的晚霜,大豆出苗率受影响,亩产从往年的 52 蒲式耳降到了 38 蒲式耳,秋天市场价还从春天的 15 美元跌到了 12 美元。 当时爱荷华州的农户戴夫,买了保障水平 80% 的 RP 保险,他春天预期的每亩收入是 52 蒲式耳 ×15 美元 = 780 美元,实际收入是 38×12=456 美元,保险公司一算,差额是 780×80%-456=178 美元,最后补了他 178 美元每亩,算下来戴夫每亩实际到手 634 美元,跟预期差得不多。 而他隔壁的新手米勒,觉得保险是浪费钱没买,最后每亩只赚了 456 美元,比戴夫少了 178 美元,1200 英亩地就少赚了 21.36 万美元,年底连农机保养的钱都差点凑不够 —— 你说这亏得冤不冤? 要是按美国大豆平均种植规模 2000 英亩算,懂风险管理的农户三年能多赚 56 万美元,这钱足够在农村盖栋小别墅了。再看具体州的情况,比如大豆产量占全美 18% 的伊利诺伊州,2023 年该州大豆总产量是 6.1 亿蒲式耳,其中 90% 的产量都通过期货或粮商预购合同提前锁了价,该州农户的平均净利润比没锁价的高 32%; 而南达科他州,因为有不少新入行的农户没使用风险管理工具,该州没使用工具的农户,2023 年平均每英亩亏损了 15 美元,反观使用工具的农户,每英亩还赚了 580 美元,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还有 ADM、嘉吉这些大型粮商,会主动跟农民签 “预购合同”,农民不用自己去期货市场操作,粮商直接帮他们锁定价格,还包仓储和运输,2023 年 ADM 跟美国中西部农户签的大豆预购合同,覆盖了约 30% 的美国大豆产量,这些合同的平均价格比当年秋季市场价高 2.3 美元每蒲式耳 —— 老农户都知道跟粮商搞好关系,新手却还在等着收购商上门压价,你说这能不亏吗? 你以为人家是靠运气不亏?其实是靠制度和工具,把 “看天吃饭” 变成了 “按计划赚钱”,那些没学会这些的人,自然会在市场风浪里栽大跟头 —— 毕竟种地这事,现在早不是光靠力气就行,还得懂点 “金融手段”,不然亏了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