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要知道安可不是普通企业,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60 多年的行业积累摆在那,手里的车规级芯片全球排第二,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它的货,年生产总量能超过 1000 亿颗,客户全是汽车、通信领域的国际大牌。 换作其他企业,怕是早办起庆功宴吹嘘 “蛇吞象” 的壮举了,闻泰却反手派了 20 个技术专家扎进荷兰奈梅亨工厂,当时谁都觉得这是去 “接管”,现在荷兰政府一闹,才看清这是提前挖好了 “护城河”。 其实闻泰的谨慎不是没道理,中资收购欧洲科技企业栽跟头的例子早有先例。2016 年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 Aixtron,钱都付了,德国政府突然撤回批准,背后就是美国在搅局,拿所谓 “国家安全” 当借口。安世这体量比 Aixtron 大多了,又是半导体这种敏感领域,闻泰不可能没预判到风险。 更关键的是,2021 年安世收购英国 NWF 工厂的遭遇,直接给闻泰敲了警钟 —— 明明交易都完成了,2022 年英国硬是用新出台的《国家安全与投资法》追溯审查,逼着安世出售至少 86% 股权,最后只能以 1.77 亿美元贱卖给美国公司。 吃过这波亏,闻泰更明白把产能绑在欧洲有多危险,那些 20 个技术专家在荷兰工厂里,根本不是去 “做客” 的,而是拿着放大镜研究每一道生产流程,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核心环节,能学的全学回来,为国内产能复制做准备。 安世原本的产能分布很分散,晶圆厂在英国、德国,封装测试厂散在东莞、菲律宾等地,但核心技术和管理都攥在欧洲手里。闻泰接手后悄无声息地调整布局,东莞的封装测试厂规模一扩再扩,还把晶圆制造的关键设备和工艺逐步转移到国内。 等到 2025 年荷兰政府动手时,国内产能已经扛起了大梁 —— 这时候再看安世 2022 年 23.6 亿欧元的营收、42.4% 的毛利率,还有 2024 年实现的零负债,这些漂亮数据里藏着的全是国内产能的功劳。 要是没这手准备,去年 9 月美国一搞 “穿透规则”,荷兰立马冻结安世资产、断中国区员工系统权限,甚至把闻泰持有的股份托管给第三方,闻泰早就被掐住脖子了。 更绝的是闻泰对控制权的把握,表面上让安世的外籍高管继续打理日常,实则通过技术转移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2025 年闹出事的三个外籍高管,一个是荷兰籍法务官,两个是德国籍的财务和运营负责人,都是飞利浦时代的老人,借着荷兰政府的指令发难,想把中方踢出管理层。 可他们没算到,核心产能已经不在欧洲了,东莞工厂的生产线照样运转,1.5 万种产品里的主流型号国内都能造,车规级认证早就拿齐了。 荷兰经济大臣后来急着找中方谈判,说白了就是怕中国车企不用安世的货 —— 毕竟中国市场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真丢了这块市场,安世在欧洲的工厂得喝西北风。 这时候再回头看闻泰 2025 年的 “壮士断腕”,卖掉起家的 ODM 业务全面押注半导体,更显得早有预谋。要是国内没产能托底,敢这么孤注一掷?那些当初嘲笑 “自断臂膀” 的人,现在该明白闻泰是把冗余的包袱甩了,专心守着自己提前建好的 “堡垒”。 荷兰政府搞的这出行政干预,反倒成了闻泰战略眼光的 “背书”—— 你看,要是真把宝全押在荷兰,现在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现在安世的局面很有意思,荷兰想卡脖子却卡不住产能,想逼闻泰让步又没底气,毕竟国内工厂的产量摆在那,客户也没丢。这就跟下棋似的,闻泰早料到对手要走哪步,提前把棋子布好了,等到对手落子才发现,自己已经掉进别人早就挖好的坑里。 那些 20 个技术专家当年在荷兰工厂熬的夜,现在全变成了抗风险的底气,这哪是 “接管”,分明是给自家产业上了份 “双保险”,这种远见卓识,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换来的。
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2 15:37: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