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难以相信的历史,永历帝被吴三桂谋害前满人居然要造反救他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自缢殉国后,满清在大军入关的同时也竖起尊崇大明为崇祯复仇的大旗。如果说此时满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自缢殉国后,满清在大军入关的同时也竖起尊崇大明为崇祯复仇的大旗。

如果说此时满清对夺取天下还信心不足,需要强拉明室装裱自己以赢取中原汉族的支持。那么十八年后的康熙元年(1662年),随着南明末帝永历逃入缅甸,满人应该已不再将朱明放在眼里了。

但是历史有时又让人难以置信,这一年逃到缅甸的南明末帝朱由榔(明昭宗)被缅人卖给吴三桂后,满清正蓝旗的满人居然打算造反营救他,并计划护送朱由榔北上至汉中重建明朝。

上自蒙尘 ...... 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 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南明史·昭宗本纪》钱海岳

正是因为这么一场闹腾,原本打算将朱由榔押送回北京的吴三桂,感觉难以顺利送达。请示朝廷后,将朱由榔就地处死(绞死于昆明篦子坡),以免再生事端。

注:永历之死一些人认为是清廷自己下不了手而逼迫吴三桂交的投名状,这其实想得太复杂了。南明弘光政权无论是号召力还是影响力都远高于永历政权,清廷就公开地处死了弘光帝,也没觉得有什么下不去手的。路途遥远怕押送期间出变故,才是主要原因。

这件事并不是钱海岳先生杜撰的,他应该是多方考据后将其辑录为信史。因为明末清初很多书籍中都提到了这件事,例如《广阳杂记》、《罪惟录》、《行在阳秋》、《庭闻录》、《云南备征志》等等。

此事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要救明朝皇帝的人不是明朝的臣属,也不是汉人,而是正儿八经的满人。而且他们为救明帝不惜谋反,为什么会这样呢?

《南明史》里记录的原因是,兀儿特等人被永历的帝王气度所折服“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

帝王气度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说,毕竟现今也还有很多人对什么什么大帝顶礼膜拜着。只不过让人费解的是昭宗的帝王气度为什么折服不了缅人,折服不了吴三桂以及他麾下的关宁旧人?

真实的原因,笔者觉得藏在后面一段话中 –“(兀儿特)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可奉之为百世功”才是真正的原因,也是兀儿特们真实的目的。了解一下正蓝旗的历史或者说后金的内斗史,就能理解这一点。

努尔哈赤接手建州女真创建八旗制度之初,女真其实只有两旗,努尔哈赤统领的红旗和他弟弟舒尔哈齐统领的黑旗。后随着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将红、黑两旗改为正黄旗和正蓝旗,并在正黄旗的基础上扩增了正白旗。

注:八旗制度,每300丁(初期没这么多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满语“旗”),即一旗7500丁,编制上相当于明朝1.5个卫。旗丁日常为民,战时为兵,并且战后有权瓜分俘获的财物、土地、人口等等,因此旗兵初期战斗力非常高。

“同甘苦易,共富贵难”,随着建州女真势力的壮大,这兄弟俩很快就因权力瓜分的问题斗得不可开交。后斗争失败的舒尔哈齐被幽禁致死,他的正蓝旗以及他的属从也不可避免地被各种针对和打压。

努尔哈赤直接将正蓝旗一分为二,一半交由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另一半努尔哈赤则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代善并扩充为正红旗。在努尔哈赤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后,又将阿敏调到一穷二白的镶蓝旗,把正蓝旗给了自己的儿子莽古尔泰。上位的莽古尔泰自然会带着自己的属从对正蓝旗再次进行清洗和掠夺。

这个过程中原正蓝旗旧人即便没有被治罪、清洗,所属的土地、奴仆也损失了大半。不过对于正蓝旗来说,斗争远远没有结束。

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皇太极很快也感到难以和自己的哥哥“共富贵”了,于是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莽古尔泰被针对排挤,在他离奇死亡后,正蓝旗也被皇太极分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清洗、打压、盘剥正蓝旗里的旧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皇太极死后,上位的摄政王多尔衮也一样看自己的侄子不顺眼。多尔衮不但以谋逆等罪名将豪格幽禁致死,也对正蓝旗展开了新一轮的清洗和打压。豪格的同党们不但被处死、治罪,他们麾下的兵马、财产也被多尔衮掠夺到他掌控的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

正蓝旗也被多尔衮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盟友多铎(多尔衮的同母弟)。正蓝旗在惨遭盘剥的同时也被打上了“多尔衮”的标签。

多尔衮死后,隐忍多年的清世祖(顺治皇帝),也没有放下斗争这个老传统,对多尔衮一党展开了清理。正蓝旗作为多尔衮一派的“旗”,也再次被整治。除此之外,正蓝旗还被特殊对待。

顺治将正蓝旗旗主授予了多铎的儿子多尼,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多尔衮一党,以便于自己各个击破。为什么顺治不怕多尔衮余党利用正蓝旗搞事,一是多尼当时只有十四岁,能力有限;二是他有消耗正蓝旗的方法。

多尔衮死时,满清已经控制了明朝的大部分疆域,八旗子弟们也开始驻扎于各大城市圈地夺产、享受人生了。而正蓝旗则被派往西南前线和吴三桂们清剿南明的残余势力,进行着持续性的放血。

顺治十六年,正蓝旗在磨盘山血战中损失惨重,参战部队近乎全灭。旗主多尼也被世祖严厉处分,两年后抑郁而死。多尼的死也让正蓝旗跌倒了谷底,因为世宗任命多尼的儿子鄂扎为旗主,鄂扎只有六岁。

注:磨盘山血战是南明与满清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李定国原计划伏击吴三桂,但因叛徒告密伏击战变成了短兵相接的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南明此后再也组织不起有效力量了。

旗主少不更事,正蓝旗还被迫顶着多尔衮一党的帽子。正蓝旗的众将士在前线的日子可想而知,不但被吴三桂们处处压制,还常常被当作炮灰来使用。

正是这种持续几十年的排挤和打压的生活,让很多正蓝旗的官兵觉得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心生反意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在我们看来挺荒唐的谋反,在这些正蓝旗官兵眼中却不是那么荒唐。首先此时八岁的康熙刚登基,朝廷内部各派斗争让朝局并不稳定;天下虽然已经基本被满清攻占,但是各地仍有大小不一的反清势力;同时明朝辽东籍降将组成的三藩势力正在快速壮大。

所以说此时的满清仍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鹿死谁手起码在当时不少人看来还未可知。而且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就敢起兵,正蓝旗好歹还有数千兵马,谋起反来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且朱由榔虽然没什么能力和实力,但作为一面旗帜还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他在海内还有着一定的号召力,通过拥立他短时间内集聚出一股势力并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也是现在不少人难以理解的一个地方,满族人参合什么“反清复明”的大业?就算他们成功竖起了反旗,会有人投奔他们么?

明末清初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我们现在的国家、民族观念,在当时很多人眼里实际上只有家族没有国家,更别提现代明确的民族观了。更多的是根据利益去选择自己所要依附的势力。

所以这些满人如果真的通过朱由榔竖起了大旗,很多希望通过“反清复明”实现目的的人或者团体自然也会聚集到他们周围。

因为维护家族和自己,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就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明末时那么多人抛弃朱明朝廷投奔李闯、张献忠、满清的原因。如果说他们是乱臣贼子,怎么解释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明太祖们是在吊民伐罪呢?

这实际上也是为什么面对朱明皇朝即将覆灭的威胁,人们的反抗远远没有面对剃发令那么激烈的原因。或者说多尔衮不强推什么剃发令,朱由榔八成没机会成为南明末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