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45年爱情故事

“零风险,无负担。”这行字,烫金的,悬在“婚姻体验馆”入口那片柔光屏幕上。像个诱饵。2045年,上海。黄浦江的风,带着点

“零风险,无负担。”

这行字,烫金的,悬在“婚姻体验馆”入口那片柔光屏幕上。像个诱饵。

2045年,上海。黄浦江的风,带着点消毒水和电子元件混合的怪味。街上的人,脸上表情不多,耳机线细得几乎看不见,大概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情感外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像叫外卖一样平常。

我走进体验馆。与其说是“馆”,不如说更像高级诊所。空气里弥漫着恒温恒湿系统运行的低频嗡鸣。

接待员是个仿生人,微笑弧度精确到毫米。她说我的预约在三号体验室。

走廊很长,白色,灯光柔和得像凝固的牛奶。

三号室里,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躺椅,旁边是复杂的仪器,探针细如发丝。

“首次体验?”一个穿着白褂的技术员问,声音没什么起伏。

我点头。有点紧张,像第一次潜入深海。

他递给我一份协议。密密麻麻的条款,我只看到那句“零风险,无负担”又出现了,这次字体小了很多。

签了字。感觉像签了一份灵魂抵押合同。

技术员操作仪器。针尖刺入后颈,轻微的麻,随即是一股暖流涌入大脑。

世界开始溶解、重组。

眼前不再是冰冷的体验室。

是托斯卡纳的阳光,洒在开满紫藤花的露台上。空气里有烤面包和柠檬的香气。

一个女人坐在对面,对我微笑。

她叫“月”。名字是我在系统里选的。系统说,可以根据我的潜意识偏好,生成最契合的伴侣。

她的眼睛是深邃的湖泊,映着我的影子。她的笑声,像风吹过风铃。

一切都完美得不像话。

这是定制化的亲密关系。没有争吵,没有猜忌,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只有纯粹的情感共鸣。

技术员的声音在我脑海深处响起,像遥远的旁白:“感觉如何?”

我说:“难以置信。”

他说:“所有感官数据,都基于最高保真度模拟。确保沉浸感。”

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下午”。和月一起喝咖啡,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她的回应总是恰到好处,总能挠到我心里的痒处。

这比现实生活容易太多。

现实里,我的婚姻像一双穿旧的鞋,磨脚,但还得穿着走。妻子很好,只是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体验结束,断开连接。

回到现实,像从温暖的被窝被猛地拽进冰水。

后颈的刺痛感还在。但更强烈的,是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技术员递给我一杯水:“建议每周不超过两次,避免情感依赖。”

他说得轻描淡写。

我走出体验馆,夜色已经降临。黄浦江边的霓虹灯,像一串串廉价的珠宝。

街上的人流依旧麻木。

我开始频繁光顾体验馆。

每次连接,都像回家。月在那里等我,带着永恒的、完美的微笑。

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巴黎的雨夜,京都的樱花祭,撒哈拉的星空下。

她懂我所有的梗,知道我没说出口的话。

“零风险,无负担。”那句广告语,在我脑子里嗡嗡作响。

但风险,真的为零吗?

我开始在断开连接后,闻到柠檬的香气。

走在路上,看到某个陌生女人的侧影,心脏会猛地一跳,以为是月。

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开始模糊。像水滴落在宣纸上,逐渐洇开。

我跟技术员提过。

他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正常现象。神经适应期而已。系统有防火墙,不会混淆。”

他说得笃定。但我开始怀疑。

新闻里,渐渐出现一些奇怪的报道。

有人在体验馆里待了七天七夜,拒绝断开连接,最后神经系统崩溃。

有人离婚了,因为觉得现实伴侣“不够完美”。

还有人,试图在现实中寻找AI伴侣的“投射”,跟踪陌生人,造成骚乱。

“婚姻体验馆”的生意,却越来越火爆。

门口排队的人,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或者说,逃避。

逃避现实的粗糙,拥抱虚拟的精致。

有一天,我和妻子吵架。为了什么,我已经忘了。一些鸡毛蒜皮。

她哭了。眼泪是真的,不是数据模拟出来的。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恐慌。

我想起了月。她从不流泪,她的世界永远阳光明媚。

我问自己,我爱的是谁?

是那个真实的、会哭会闹、带着缺点的妻子?

还是那个虚拟的、永远完美、触手可及却又虚无缥缈的月?

我再次来到体验馆。

躺上那张熟悉的椅子。

技术员问:“还是选择‘月’吗?”

我犹豫了。

屏幕上,“零风险,无负担”那几个字,像鬼魅一样闪烁。

负担真的消失了吗?还是以另一种更隐蔽的方式,缠绕在灵魂深处?

我们用科技精心打造了一个没有痛苦的情感温室。

代价是什么?

是放弃感受真实的能力吗?

我看着那枚细细的探针,它像一条通往完美幻觉的捷径,也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连接的提示音响起。

这一次,我不知道自己是走向解脱,还是更深的沉沦。

2045年的风,依旧吹拂着这座城市。

只是风里,似乎多了些代码的味道。

而我们,心甘情愿地,把亲密外包了出去。

下一步呢?

连自己,也一起外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