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几何时,预制菜被包装成未来餐饮行业的希望,一度成为资本和消费者争相追捧的宠儿。
可现在,人人对它的态度又爱又恨,一边在家里用预制菜做饭,一边对餐厅用它取代现炒菜嗤之以鼻。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曾经火爆的预制菜市场,是否真的要走向崩盘?

预制菜的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的美国,那时冷冻技术刚刚起步,速冻食品成为家庭的救命稻草。
到了中国,预制菜的普及离不开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尤其是在居家隔离期间,预制菜提供了一种既快捷又方便的饮食选择,让许多人第一次尝到了“懒人厨房”的甜头。
从那以后,预制菜的热潮便一发不可收拾。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的预制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2021年就新增超过6万家。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表明,资本对这个市场的期待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
最初,预制菜的市场发展是健康而稳定的。

那时候,老娘舅、西贝等餐饮品牌的进入,标志着这个行业的黄金时代。
以老娘舅为例,其鱼香肉丝等经典菜品,依靠严格的品质控制和先进的加工技术,销量一路飙升。2021年,仅鱼香肉丝一项销量就达到840万份,成为行业的标杆。
这种成绩让许多人相信,预制菜将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下一个核心动力。
在日本,日冷集团更是依靠炒饭产品在市场上保持了21年的热销,这进一步证明,预制菜只要品质过硬,就能获得长久的市场认可。
不过,问题从行业的快速扩张开始出现。

2020年以后,随着大量小型工厂和无序竞争者的涌入,行业集中度急剧下降,市场逐渐陷入混乱。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们开启了一场价格战,而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却是产品的品质。
一些企业开始使用廉价的劣质原料,用过量的添加剂掩盖食品本身的缺陷,甚至连食品卫生的基本底线都被无情突破。
比如,“蚯蚓饺子”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这家企业在号称手工制作饺子的工厂里,食品生产环境却脏乱不堪,甚至被曝光饺子馅中混入了异物。
这种事件一旦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的涟漪让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声誉受到严重打击。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劣质槽头肉”事件。
央视曝光,一些企业用原本该用来炼油的低品质槽头肉,经过简单处理后包装成餐桌上的所谓美味佳肴。这种欺骗行为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了信任。
更糟糕的是,这些劣质食品的生产环境大多是卫生条件极差的“黑作坊”,没有任何监管可言。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地被曝光,让原本繁荣的预制菜市场陷入了“至暗时刻”。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开始分裂。在家里,预制菜因其便利性受到青睐。
很多人愿意用三级净菜和即烹型预制菜来缩短做饭时间,尤其是在忙碌的工作日。

不过,当预制菜出现在餐厅,情况却截然不同。许多消费者认为,餐厅用预制菜冒充现炒菜是在欺骗消费者。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餐厅往往以现炒菜的价格出售预制菜,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激起了消费者的愤怒。
中餐文化注重新鲜度和手工制作,预制菜在口感和风味上与现炒菜相比总显得差强人意。这种文化冲突成为消费者抵触预制菜的一个原因。
即使在这种信任危机下,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使用却在不断扩大。这种矛盾的现象背后,有一套现实逻辑。

对餐厅来说,预制菜既方便又实惠,因为是预制的,餐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可以很快出餐,省去了不少人工的费用。
同时,预制菜种类繁多,解决了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让顾客能够吃到样式更多的菜品,这对餐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另外,预制菜品可以统一把控口感、用料等,尤其是一些连锁品牌,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控制,确保了预制菜的卫生安全。这样既能保证统一的出品质量,也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然而,预制菜的这种便利性无法掩盖其发展中的缺陷。

行业监管的缺位让问题不断累积。许多小型工厂为了追求短期利润,不仅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还缺乏透明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情权被严重忽视,这直接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加剧。
预制菜在中餐市场上的文化适配性仍然存在问题。中餐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现炒菜品,而预制菜工业化的加工方式难以完全还原这种体验。即便是通过高端技术改良的预制菜,也常常被消费者评价为“死板”“缺少灵魂”。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技术升级。
企业必须增强自律,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冷链运输等环节需要全面透明化,让消费者对产品信息一目了然。
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行业的监控,对违规使用劣质原料和不合规生产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才能让预制菜行业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除此之外,技术创新可以为预制菜行业提供新的突破口。
例如,超高压技术能够在不破坏食材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延长保质期,而细胞培养技术则能通过人工培育肉类细胞来生产更安全的“人造肉”。
这些新技术不仅能提高产品的质量,还能降低对添加剂的依赖,改变消费者对预制菜“不健康”的刻板印象。
此外,预制菜企业还可以通过与知名餐饮品牌或厨师合作,开发高端预制菜产品,让预制菜不再仅仅是“方便菜”,而成为兼具口感和品质的“品质菜”。

如今的预制菜市场充满争议,但它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消费者来说,关键在于拥有更多选择权。餐饮行业如果能明确标识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并提供不同菜品的选择,消费者的接受度将会大大提升。
同时,企业也需要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在满足效率的同时尽可能提升菜品的口感和新鲜度。
只要监管、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预制菜就有可能在中国餐桌上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真正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三只松鼠进军预制菜领域,但行业已集体入冬——蓝鲸财经2025-01-09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