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古的发掘,本来还存疑的中国上古历史上的夏朝已经得到确定。启是夏朝第一位“后”,因为那时称帝王为后。夏朝的建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许多专家认为就是从夏朝开始,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权力的更迭也由“公天下”转入“家天下”。启是“家天下”的开创者,我们对启可能不是十分熟悉,不过说到他的父亲大家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他就是治水的大禹。严格说起来,正是因为大禹治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权力,家族声望空前,为启打下坚实的人脉和权力基础,才能使其“家天下”成功。
大禹治水,我们可谓耳熟能详,大意是他的父亲鲧受尧帝委派,整治天下的泛滥的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开展工作,结果九年不成,被后来即位的舜问罪杀死。后来听说他的儿子大禹治水很有一套,舜不实行行牵连政策,于是又重用大禹来治水。结果大禹采取“疏”的办法,治理很有成效。不过工程太过庞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大禹不得不争分夺秒工作,以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艰苦卓绝的治理,终于把泛滥的洪水控制住了……舜见大禹很有才能,就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他。
可见古人是多么的高尚!真正是天下为公,胸怀坦荡,毫无私心。有句话叫“人心不古”,说的就是今人比不上古人道德高尚。事实果真如此吗?那都是童话!我们来较真分析一下。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杀死,尧接着又重用他的儿子大禹……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其实最有可能责令大禹治水,戴罪立功,否则杀无赦。因为头上悬着一把随时都会落下的屠刀,大禹才会不顾一切地工作。
看到这里大家会说探花小哥想当然,人家流传了五千多年的传说怎么会是杜撰。实际上我们还真可能接受了一个假传说。晋代因为盗墓贼盗墓而发现了上古文字资料,史称“汲冢纪年”,后来被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整理成为《竹书纪年》。它有许多地方不同于正统传说,比如对尧、舜的记载就有: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发生还是比较符合“人性”的,“禅让”太理想。舜可以对当初的天子如此对待,怎么就不可能以命令大禹戴罪立功的手段处罚他呢?但大禹也不是省油的灯,父亲被杀,他就同舜结下了杀父之仇,而且自己性命也旦夕不保。他在治水过程中,暗地串联,发展自己的势力,十三年过去,他的羽翼渐丰,舜已经失去控制。而且大禹应该对舜采取了“逼宫”。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资料记载,舜病逝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要知道,那时的苍梧,可以说是莽荒之地,而舜已经百岁,他会主动不远几千里到那地方去?探花小哥觉得,他是遭到大禹的流放更合乎逻辑。
再一个,有古书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舜崩,两位妃子悲痛哭泣可以理解,但能令“竹尽斑”就明显过分了,毕竟舜已经一百岁了。如此悲痛,显然暗示舜属于“冤死”。
关于这件公案,探花小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佐证。三国时期,曹丕代汉,逼迫汉献帝禅让。实现之时,曹丕不无感慨地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显然,曹丕也认为所谓“禅让”,纯粹就是后人编造的瞎话,舜代尧,禹代舜,都是强制夺权的结果!好,这就是探花小哥今天的揭秘:大禹治水,舜禅让天下?那都是童话!真相其实很残忍。各位亲,你们以为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