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时期,有一个超级吝啬的张员外,一毛不拔,人送外号“禁魂张”。“禁魂张”就是说到他手里的钱,连鬼魂也抠不出来。 有一天,一个乞丐从“禁魂张”的当铺门口经过,希望他可以施舍点钱。后来,“禁魂张”将乞丐赶跑,而且还将乞丐在别处要的钱给倒了出来。这被一个小老头看见了,就给了乞丐二两银子,让乞丐当本钱去干些营生。这个小老头就是江湖上喜欢劫富济贫的神偷,江湖人称“宋四公”。到了晚上,宋四公去夜市上买了两只“酸馅儿”,拌上一些毒药,又准备迷香,翻墙进入“禁魂张”的当铺。他用拌了毒药的酸馅儿毒晕了两条看门狗,顺利地进入了库房,偷了钱。 这是宋代话本中的一段,其中我们看到一种特殊的吃食“酸馅儿”,那这是什么东西呢?现在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东西。 在南宋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酸馅也。”由此推论,“酸馅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厚皮包子。宋朝人加工馅料,喜欢让馅料初步发酵,形成特有的酸味,然后再包成一种形态狭长的包子。这样的“酸馅儿”在寺庙里面很常见,苏东坡曾评价和尚的诗歌大多“有酸馅气”。 参考文献:李开周:《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