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俄谈判遇定时炸弹,乌克兰故意搅局?停火谈判为时尚早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正如克里姆林宫也从不相信巧合,在普京与美国特使落座的谈判桌下,藏着一颗看不见的定时炸弹,不是什么电子装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正如克里姆林宫也从不相信巧合,在普京与美国特使落座的谈判桌下,藏着一颗看不见的定时炸弹,不是什么电子装置,而是大国博弈中随时可能引爆的算计与猜疑。当一辆汽车在城郊外的公路上化作熊熊燃烧的火球,这场精心筹备的美俄谈判还未开始,便已注定走向失败。

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在克里姆林宫谈了三个小时,主要议题是俄乌两国之间的停火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场会谈开始前,俄罗斯武装部队参谋部作战总局副局长莫斯卡利克所乘坐的汽车发生了爆炸,导致他当场身亡。对此,俄罗斯专家认为,幕后主使是为了破坏美俄谈判,才策划这起刺杀事件。

俄罗斯高级指挥官遇刺,谁会是凶手?克里姆林宫迅速将矛头指向乌克兰情报部门,说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蓄意行动,目的是破坏谈判,而部分军事专家更是发出暗示,美国军方可能为此提供了技术或情报支持。无论真相是否如此,可以确定的是,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更揭示了美国在斡旋过程中难以弥合的内部分歧,停火协议最终必然会陷入僵局。

首先不得不说,俄罗斯的怀疑其实不无道理,从事件本身来看,刺杀莫斯卡利克的手法,令人觉得似曾相识。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12月,俄辐射、化学和生物防护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中将同样遇袭,彼时,俄方指控乌克兰情报部门通过境外招募人员实施遥控爆炸,并提供了资金和逃亡承诺,巧合的是,这一次的爆炸,同样使用了遥控装置,且目标直指俄军指挥层核心人物,莫斯卡利克长期负责俄乌前线作战协调,其身亡可能对俄军战术部署造成短期混乱,这正是乌克兰在战场劣势下亟需的喘息机会。

乌克兰的动机显而易见,通过制造混乱破坏美俄谈判进程。自2025年3月利雅得会谈以来,美国持续施压乌克兰,要求他们接受一些停火条件,包括承认俄占四州、放弃加入北约等等,而泽连斯基政府对此非常排斥,他们拒绝割让领土,导致美乌关系日趋紧张。

就在刺杀事件发生前夕,美国副总统万斯还对基辅发出威胁,他声称,若乌克兰拒绝妥协,美国将会退出斡旋,谁都能听得出来,他后面还有一句话,虽然没说出口,但已经足够让乌克兰感受到无尽的凉意,美国可能会切断一切形式的援助,到时候,面对俄罗斯的猛攻,乌军将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毫无疑问,美国这种极限施压的调停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基辅的孤立感,在此背景下,乌克兰选择以极端手段打断谈判进程,刺杀俄罗斯高级指挥官,既可向国内强硬派展示抵抗决心,又能破坏美俄两国的谈判,显然是一种绝望中的战术冒险。

在这场事件中,美国的角色堪称耐人寻味。尽管白宫公开谴责袭击,但俄方专家指出,爆炸中使用的电子干扰技术和引爆装置的精密程度远超乌克兰自主能力,这就是在暗示,北约的情报支持可能参与其中,美国也脱不了干系。

这一指控虽无确凿证据,却折射出美国内部的对乌政策分裂,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急于通过停火兑现选举承诺,并攫取乌克兰矿产与能源控制权;另一方面,军方和情报系统中的鹰派担忧过快撤出,将损害美国地缘影响力,因而默许甚至鼓励乌克兰搅局,以维持冲突的可控升温。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战略模糊的策略,将使得美国既无法有效约束乌克兰,也难以取信于俄罗斯,最终陷入两难。

对俄罗斯而言,刺杀事件本可作为谈判筹码,强化特别军事行动的正义性,争取国际同情,然而,普京政府却可能因内外压力陷入被动。对内,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要求对乌克兰采取更强硬报复措施,此前,俄军已恢复对基辅的大规模空袭,战略轰炸机与自杀式无人机昼夜不息,若此时签署停火协议,必然被解读为“向恐怖主义低头”,动摇普京的权威。

对外,俄方在利雅得会谈中提出的条件本就被乌克兰拒绝,刺杀事件发生后,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乌克兰是最值得怀疑的主谋,美国大概率就是帮凶,如果普京此时还能与华盛顿达成协议,俄罗斯在国际上就不用混了。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俄罗斯的战场优势并未转化为外交主动权。尽管俄军已经控制了乌东四州86%的区域,还在持续扩大库尔斯克的战果,但美欧对乌援助仍未完全切断,乌克兰的消耗战术很聪明,使俄罗斯难以快速终结冲突。此外,美国在黑海粮食协议和能源设施停火等议题上的暂时妥协,实为拖延战术,旨在为乌克兰重整军备争取时间,俄罗斯看似强势的以战逼和策略,反而使其陷入“打不垮、谈不成”的泥潭。

总而言之,对于美俄双方而言,这场刺杀事件都是不和谐的插曲,像一个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此次美俄谈判必然走向破裂,乌克兰不会在短期内迎来和平。

要想打破僵局,各方必须重新审视核心诉求,乌克兰需在领土完整与生存现实二者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美国应摒弃既要停火又要控乌的矛盾策略,明确安全承诺的边界;俄罗斯则需在战略冒进与持久消耗间找到平衡点。无论任何一方,如果继续依赖刺杀、空袭等战术性搅局手段,冲突的终结将遥遥无期,而各方最后付出的代价,恐怕会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