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号是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在国家文物局倡导下,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72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 拿苏州来说,就有 " 山中寻古迹 · 采茶享非遗 " 主题一日营活动、碧螺春主题周活动。前两天还在留园举行了苏州园林书条石文化交流活动。 作为百馆之城的苏州文化历史资源丰富,昆曲更是江苏省第一个世界非遗。大家都说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成果的转化。 如何实现这一点,可以简单概括为 " 见人 · 见物 · 见生活 "。 所谓见人,就是孟子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历史是人创造的,了解文化遗产,首先要了解它的创造者,通过了解人来了解文化。 所谓见物,就是通过研究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理解它的历史意义和今天的价值。 所谓见生活,就是不但要理解文化遗产在古代生活中的价值意义,还要尽可能的把这些文化在今天利用起来,活化起来。 古宅可以变成民宿,在使用中保护,要比孤零零的空置要强。 昆曲评弹,可以称为身边触手可得的艺术产品。 桃花坞木刻年画,可以称为课堂上孩子们亲自参与的手工传承。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苏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一定可以做到高质量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