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5年,红军行至乌江边,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木桥渡船全被焚毁。一19岁战士心生

1935年,红军行至乌江边,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木桥渡船全被焚毁。一19岁战士心生一计,让主席感叹道:红军里有高人呀! 1934年12月1日,红军结束了湘江惨烈的战斗,而作为湘江之战主力部队的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的8.6万余人,锐减至3.5万人左右,当地至今都在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这是血染红的湘江,也是血染红的红军。 而时隔不足一月,红军再次面对堪称“第二个湘江”的乌江。 湘江一役,红军人员伤亡惨重,长征之行刚刚开始,若面对“乌江天险”时无法做出正确抉择,最大限度减少伤亡,怕是重现“湘江血”。 “乌江天险”,被当地人说,除非“天好,船好,渔夫好”否则绝不渡江的乌江,到底“险”在哪里? 险在江水急,暗礁密,两岸峻。乌江两岸最窄处甚至不到二十米! 不仅如此,乌江上原有的木桥也被当时负责阻拦的黔军侯之担摧毁,连平日过江的渡船也被收集起来,连同附近的木材一同烧毁。 不仅如此,还在江对岸设下重重封锁,试图阻拦红军前进的步伐。同样,红军身后还有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追赶,留给红军的时间不多了! 如此险境!这乌江,到底渡不渡? 渡,必须渡!乌江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渡过了乌江,我们才可以取得主动权…… 这是红军的最终决定。 会议上任命刘伯承为总指挥,接到命令后,刘伯承马上准备强渡乌江的计划,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让红军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往日渡江,无非是泅渡、搭桥、行船,可敌人没有留下任何木料可以用来搭桥行船。要不试试泅渡? 可就算是红军尖刀部队红4团,26名勇士在薄雾笼罩的暗夜里的两次试验,不仅没有音信传回,反而被对岸的敌人火力压制的现状,让刘伯承放弃了泅渡的想法。 又能怎么办呢? 1月2日,工兵到达乌江岸,渡江的方案也被彻底敲定,那就是搭桥。 工兵连的专家王耀南看着任务时间和难度,也犯起了愁,时间只有一天,而且也找不到搭桥的木料…… 工兵连里,有一位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年轻战士,19岁的石长阶。 他对王耀南说,可以利用竹子搭桥,没有捆绑用的绳子,也可以用竹篾替代,而且经过水浸泡的竹篾,会更有韧劲。 王耀南眼睛一亮,看了看乌江周围茂密的竹林,当即拍板,好!就这么干! 一排竹子不够,就三排;没有重心固定,就用竹篾编成筐,装上石块,沉到湍急的乌江里,和桥面用十字形链接;人手不够,就寻求百姓帮忙。 用的竹子多,刘伯承就下令,砍竹子要给百姓10铜钱…… 就这样,伴随着对岸试图阻拦的枪声,乌江的竹桥零件制作完成,差的是水里组装成桥了。 红4团和炮兵掩护着战友们,一点一点地连上竹桥,有人倒下,有人的血喷洒在了竹桥上,乌江的水再次炸开红色的涟漪,但大家依旧没有回头,没有停歇。 战士们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停下了,就是对不起牺牲的战友,无论如何也要把桥建成! 炮兵的火力压制,让搭桥进程不断推进。这时,4团团长耿飙在望远镜中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是那晚尝试泅渡但失去联络的勇士们! 原来他们成功到达江对岸,暂时埋伏在敌军阵营下方的老虎洞里,等待进攻时机,而有了他们的帮助,红军完成了史上又一壮举——强渡乌江天险! 乌江的水红了,19岁的石长阶牺牲了。 他牺牲前,还在坚持着撑住那块竹板,让战友可以离成功再近一点。 湘江千难,乌江万险,可正是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让红军成功把敌人阻隔在了乌江对岸,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道路。 江水拥抱了勇士,而勇士的精神万古长青! 文|季青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