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1年, “九·一三”事件爆发之后的一天,心情沉郁的毛主席一字一顿地吟诵杜甫

1971年, “九·一三”事件爆发之后的一天,心情沉郁的毛主席一字一顿地吟诵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只读了前四句,毛主席停顿下来,若有所思,之后他将第二句中的“明妃”二字改为“林彪”,又吟诵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林彪出生在湖北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山脚下的林家大湾,与王昭君故里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同在长江之滨,距离不是很远。因此,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来形容林彪的出生地,可谓天衣无缝。 “紫台”,即紫宫。在王昭君,是指她离开的汉朝宫殿;而在林彪,则指的是他位于中南海内的住所。 王昭君的陵墓“青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而林彪及其妻子、儿子的合葬的坟墓,则位于蒙古国东部的温都尔汗附近约60公里的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噶盆地。 王昭君和林彪,都出生于南方的湖北,都来自长江之滨,而他们的葬身之地,都是北方的蒙古高原上的广阔无垠的荒漠。 因此,毛主席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形象生动地概括林彪叛国逃离北京中南海、摔死在蒙古大漠深处的温都尔汗这一惊天大事变,真可谓巧合无间,妙不可言! 毛主席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前半首中的“明妃”改为“林彪”,显然是嘲讽阴谋分裂、叛逃异国的林彪,其气节不如一位奉行“和亲”使命远嫁、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而葬身异域的古代弱女子。 明代唐诗研究大家胡震亨在《杜诗通》中,对杜甫这首吟王昭君的诗的首联,颇有微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在胡氏看来,“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应当用于摹状英雄豪杰的出生之地;而杜甫却用于描写出生红颜薄命的王昭君的小村庄,则显得不合适、不协调。胡氏的这一说法,不能说全无道理。 而在毛主席点石成金的改动下,首联成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用“群山万壑赴荆门”来形容林彪的出生之湖北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下的林家大湾,则是非常贴切合适的。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林彪,如果不叛逃,他完全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英雄豪杰,他的出生之地也足以体现地灵人杰的传统风水观。 因此,毛主席将“明妃”改为“林彪”,在嘲讽林彪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林彪晚节不保的惋惜和遗憾,其所传达的心境和思想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