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将现在的法定婚龄下调到18周岁来挽救生育率。 这个问题,得拆成两部分看: 一,法定婚龄能不能调?二,下调之后有没有用? 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可以下调。 毕竟,下调只是放宽婚姻的年龄限制,给大家更多选择,不是说到了18岁必须结婚。婚姻作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自治为前提,不想结,谁逼都没用。 而从历史上看,建国之初,我们的法定婚龄是男20周岁,女18周岁。 后来之所以调整,是因为人口大爆炸,1960年到80年,短短20年时间,我国人口净增长3.2亿,相当于生出了现在12个澳洲的人口。 照此发展下去,将远超社会承载能力,经济和环境都得崩盘。 于是1980年,我们就把“晚婚晚育”写入婚姻法,并将法定婚龄上调两岁,也就是今天的,男22周岁,女20周岁。 所以说,法定婚龄其实是跟人口数量和结构挂钩的,上调或者下降,应该服务于生育目标。 现在的人口国情是什么呢? 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于是下调法定婚龄,就是必然之策。 横向对比来看,男女性成熟年龄,别是16周岁和14周岁。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都将18岁作为成年标准,法定婚龄也围绕这一年龄上下浮动。 联合国曾有统计,世界上84%的国家,女性法定婚龄小于18周岁,男性小于18周岁的,也占80%。 我国男性22岁的法定婚龄,是世界最高;而男女均在20周岁以上的,有且仅有我国。 所以,降低法定婚龄也是和世界主流保持一致的做法,没啥大不了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下调法定婚龄,能拯救生育率吗? 我的答案是:可能性不大。 为啥呢?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是24.89岁,2020年,是28.67岁,安徽省甚至突破30大关,达到惊人的男31.89岁和女30.73岁。 现在的法定婚龄,都远低于大家愿意结婚的年龄,再降低,有啥用呢? 要“治本”,就要搞清楚,为啥现在的初婚年龄这么高。 首先,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结婚成本问题。 比如房价。 有学者做过研究——“房价对婚龄人口的初婚决策有显著的推迟效应,房价每上升1%,个体初婚年龄平均增加1.108岁。”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讨论房价的帖子下面,都有网友评论:“无所谓,生育率会出手。” 再比如,高彩礼。 这背后,是婚龄性别比严重失衡。 人口普查显示,我国2020年未婚青年性别比为135.39.也就是说,每100个未婚女青年,对应135.39个未婚男青年。其中,农村地区高达158.30。35岁以上的,更是达到惊人的243.20。 婚龄女性是稀缺资源,男性为了抢夺,只能通过彩礼来彰显自身竞争力。 越穷的地方,失衡越严重;于是,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高。 除了结婚成本,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学制冲突。 根据现行学制,18岁的孩子刚高中毕业,未来还有4年本科和3年研究生等着。 虽说法律不禁止高校生结婚,但求学中的孩子普遍没有稳定独立的收入,还要找爸妈伸手要钱,根本无力负担婚后的共同居住、抚养孩子等重任。 就算结了婚,也是有名无实。 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很多人口专家提倡要缩短小学和初中的学制,这两天还有委员建议,要增设1年学制的研究生——这才是说到点子上的话。 不过,再往深看一层,现在的孩子为啥要猛卷学历呢? 主要还是就业问题。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考研人数年年暴涨,考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越来越卷的就业市场,造就了越来越长的求学生涯,结婚这事儿当然也是一推再推。 所以,婚育率低是多因一果,房价、彩礼、学制等,才是关键影响因素。 靠降低法定婚龄救生育率,就像让心脏病人多喝热水,倒也不是不行,就是没啥用。 从法经济学角度讲,要想实现一个政策目的,应当使制度规则,符合每个个体的自利需求与个人主义的决策动机。 说白了,你得让年轻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下调结婚年龄到18岁可行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