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1年7月9日凌晨,波音客机上,基辛格秘密与中国4位对接人碰面,气氛冷场。基

1971年7月9日凌晨,波音客机上,基辛格秘密与中国4位对接人碰面,气氛冷场。基辛格却突然说:“见到南希唐我很开心。” 听到这句话,在场人员都有些懵了:我们中间没有人叫南希唐。 秘密会面的四个人,分别是时任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礼宾司副处长唐龙彬和翻译唐闻生。 那么,基辛格口中的“南希唐”是谁?他这次的神秘出行又是为何? 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两国都有缓和关系的意愿。 于是,在同年12月18日,在中南海的丰泽园书房中,毛主席又一次接见斯诺,在会谈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我看我不会同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 尼克松得知消息后,立刻制定了访华计划。 同时,双方还同意在尼克松在启程之前,由美国派出特使前往北京进行绝密的预备性会谈。 这次预备性会谈关乎着中美关系的未来,尼克松在办公室思来想去,最后灵光一闪,拿起电话给基辛格打了过去。 1969年,尼克松成为总统后,基辛格被任命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并于1973年被任命为美国国务卿。 因此,尼克松最相信的就是莫过于他了。 虽然尼克松和基辛格对此次行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战战兢兢地为此次行动命名为“波罗行动”。 尼克松认为基辛格的这次旅程,就像马可·波罗一样,是去中国探险的。 事实上,基辛格到达中国后一切安全,而去的路上,才是真正的探险。 此次基辛格的行程,是由中国、美国和巴基斯坦三国绞尽脑汁才完成的。 基辛格于1971年7月1日晚上由华盛顿出发,次日到西贡,5日从西贡出发,途经曼谷、新德里,8日抵达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 在巴基斯坦停留4天再飞回巴黎。 而对外宣称在巴基斯坦停留的4天中,有三天两夜是在中国度过。 7月8日,叶海亚·汗总统在基辛格到达的宾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宴。 但是,晚宴进行到一半,基辛格突然说肚子疼,叶海亚·汗赶紧派人把基辛格扶到休息室休息。 随后,“基辛格”就进到总统车里,身边伴随着一众特工和警卫赶往纳蒂亚加利休养。 在“基辛格”到达纳蒂亚加利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国防部长及其他二十来名官员陆续赶到琪休养的客厅里探望,在“基辛格”休息的房间前面排成了长队。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护送和探望中,没有人注意,一架前往中国的波音707客机,悄悄起飞了。 随后在这架飞机上,基辛格就与来自中国的4位对接人碰面。由于此次会面意义重大,没人敢轻易开口说第一句话。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基辛格说出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名字——南希唐。 事实上,南希唐就是唐闻生,因为她出生在纽约,南希是她的英文名字。 这说明基辛格在登上飞机之前,就把在场所有人的资料都熟记于心了,也体现出他对于此次会面的重视。 基辛格开口,桌面上的气氛就好了起来,章文晋立刻补充道:“尊敬的基辛格博士,周恩来总理让我代表他欢迎你们来中国。” 随后,基辛格又复述了一遍在巴基斯坦“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引起中方人员的一阵阵笑声,彻底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基辛格的这个能力,并不是在当时迫切的氛围中被激发的。 在美国期间,基辛格就被称为“尼克松政府中唯一有趣的人”。 1971年7月9日中午12点15分,搭载着基辛格一行的专机在北京南苑机场顺利降落。叶剑英元帅前往迎接,并把基辛格等人送往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 周总理热情地接待了基辛格,并与其畅聊了17个小时。 随后,在48小时紧张的时间里,周总理带基辛格吃了北京烤鸭,游览了故宫。 在游览过程中,周总理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外交原则,并就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等问题展开了会谈。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停留在北京机场。 尼克松走下舷梯,与周总理握手致意,标志着两国关系走入一个新阶段。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