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上大学,魏女士将户口迁至北京的大伯家中,并在大伯家整整住了4年,在此期间,从未向大伯交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后大伯家拆迁,魏女士竟将大伯告上法庭,并要求大伯支付给自己120万元的赔偿金。 魏女士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小镇,相信山东人都知道,山东的高考压力几乎位于全国之首,为了能考上一个好大学,魏女士的父亲将其户口转移到北京的大伯家中。 2000年时魏女士凭借着户口优势,成功的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为了生活方便,魏女士还搬到了大伯家中居住,大伯和魏女士的父亲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比较深厚,自从魏女士来到大伯家中后,大伯几乎将其视为亲生孩子。 不仅为其安排了一间干净的房间,还经常为其改善伙食,用大伯的话来说“我弟弟的孩子就是我的亲闺女”。 多年以来,魏女士从未向大伯交过一分钱的生活费,虽然父亲多次提出要给大伯交钱,但是却都遭到大伯的拒绝。 转眼间魏女士四年的大学生涯就要结束,毕业后,魏女士还在同学的介绍下应聘至北京的一家房产公司工作,那个月都领取着不菲的薪资。 工作后,魏女士搬离了大伯的家中,并租住在离公司不远的一处单身公寓。 对于常年漂泊在异乡的游子们来说,能在北京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相信是所有异乡人的梦想。 魏女士也不例外,上班后李女士省吃俭用,多年下来也攒下不少的存款,即便如此,在高昂的北京房价面前,魏女士的存款也买不到一间完整的住房。 为此魏女士一家人也是苦恼不已,父亲甚至想过将家中的老房子卖掉,以此来为魏女士筹集北京购房的款项。 可是如果将位于老家的房子卖掉,父母住在何处,在魏女士的劝说下,父母最终还是决定打消卖房的念想。 看到魏女士一人独自在北京打拼居无定所,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大伯见状还提出允许魏女士继续居住在自家的房屋中,此时的魏女士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如果继续居住在大伯家中难免会有些不妥,于是便拒绝了大伯的邀请。 原本以为两家人会这样继续相处下去,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大伯极为恼怒。 2007年时,大伯家居住地的居委会向外发出告示,声称:这一片区域即将要改建成居民楼,会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即将入户丈量面积,作为将来分房子的依据。 这一公告一经张贴,立刻引起周围群众的热议,有人说“这可是好事啊,咱们的老房子拆了,开发商还能给我们分一套新房,住新房可比住旧房好多了”。 还有人说“将来按照哪种方式拆迁?家家户户的分房方案是怎样的?”。 面对着居民们的热议,不久之后相关部门便再次贴出告示,内容显示:此次分房主要是依据户口本上人员数量。 恰巧魏女士的户口还在大伯家,按照拆迁方案,大伯家能够分到一套面积在120平米左右的住房。 这可高兴坏了大伯,很快大伯一家人就住进了开发商分配的新房子,这让魏女士的心中极其不平衡。 她对父亲说“我大伯一家人之所以能住上这么大的新房子,和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的户口不在他家,开发商不可能给他这么大的房子”。 随后魏女士找到大伯,要求大伯支付自己120万元的补偿费用。 面对着侄女的要求,大伯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自己疼爱的侄女竟然因为分房子的问题来向自己索赔,当即拒绝了侄女的要求。 大伯说“你要是来家里住,随时都给你安排房间,我们家获得的赔偿款在装修后也所剩无几,你让我赔你损失 我实在拿不出钱”。 恼羞成怒的侄女随后一纸诉状将大伯告上法庭,要求大伯承担此次诉讼的所有费用,并赔偿自己120万元。 接到法院的传票后,大伯一家人聘请了当地一位权威的律师。 在法庭上,律师为大伯据理力争,最终法庭认为:魏女士并非大伯的直系亲属,无论是从拆迁方案还是法律法规来看,魏女士都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 魏女士不服,紧接着向中级人民法院继续上诉,经过审理,中级人民法院依旧维持原判。 面对着这个结果,魏女士只得灰溜溜的离开法庭。 经过这一番闹腾,两家人的关系也就此破裂,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魏女士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还将大伯告上法庭,真是令人感到唏嘘,为了金钱利益,宁愿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真可谓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