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两汉时期的道德政治 道德政治在秦汉时期的政治学中,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探讨的重要问题。 笔者将对新朝至后汉的伦理学和政治演化进行论述,并对这一阶段的伦理学和政治融合方式进行梳理,进而展现出它的历史特点。 在西汉哀、平两个时代,王朝衰败,一百多年的礼教制度形同虚设,岌岌可危,那时候的政局混乱,人心惶惶,悲皇专制,大臣们“贪污成化”,社会上的冲突越来越大。 王莽他不但“折节力行”,在辅政的时候“礼贤好士”,施展出许多仁慈的政策,结果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儒家的支持。 王莽的政绩有了越来越大的名声,王氏在朝堂上积累了几十年的力量,他的势力越来越强,从一个大臣,变成了一个宰相,最终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将自己的权力拱手相让,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 在中世纪,以褒政德,提倡名节,士风昂扬刚毅为特点的东汉王朝,最终形成了这个时代的道德统治。 在汉章帝时期,特别举行了“百花宫”大会,这是孔子道德建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虎通义》是一部具有法律和宪法性质的儒学著作,是此次大会所归纳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关于“君、臣、子、妻”等“纲”“常”,既有“法”的思想,也有“汉”思想,又有“纪”思想,是与“纪”相结合的产物,是“宪”的结合,是“礼”的统一。 大约是在两汉之际,孔子的“纲”与“礼”才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后汉王朝在思想上的先见之明,以及其接近于科学发展的规则,富有建构性的介入模式,为后人所重视,并为后人所称颂。 在两汉时期,道德政治主要表现为:一是文人对儒学道德的坚持,二是对皇权专制的蔑视。 若将汉代早期对于君主权力进行道德制约,通过朝议、上书、进谏等比较温和的方式能够达成,并且这种制约也不乏成功者。 然而,在东汉晚期,由于道德的衰败,甚至是堕落,道德制约就转变成了强烈的矛盾,比如朝议、入阙请愿、清议等一系列道德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对昏庸君王,戚宦专政的压制和反抗,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阉党的干涉。 东汉推崇“以儒家君道为基础”的“以礼治国,以法治国、以刑治国,最终达成“以德治国”的目的。 范晔对后汉王朝的延续问题,指出:“自桓、林以后,君道秕僻,而朝纲日陵,国家裂痕又多,从仲尼开始,莫不察其瓦解;有权柄的大臣,忍其偷窃之心,有气概的男子,忍其轻蔑之心,人念其君,则惧其君。”认为它主要归功于儒学道德观念。 宋朝的司马光在这一点上,曾经提出过,“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皇族倾轧”,“然州郡有军力、土地,虽然彼此争斗,却都以对汉人的约束为借口”。从曹操的权势和战功来看,他对君主已经憋了很长时间,怎么可能没有野心?而这只是一种对虚名的敬畏。 而顾炎武对此也感同身受,但他曾总结道:“故天下不乱,乃大丈夫之心所致。”他对大丈夫的个人意愿,对改变世界的命运,充满了敬意。 因为他们自身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他们对于东汉延禧的前因后果,有着不同的主观理解。 但是,综合来看,可以更多维地展示出,东汉政治文化的的运行机制,也就是:以朝廷尊儒,和推行教化之伦理控制策略作为其政治基础,以政策导向所创造的道德风气作为其根基,文人精英之道德为抗争,因此,才能对东汉历史产生一定影响,甚至是重写历史。 通过对上述历史事实的鉴别,可以充分显示出,以忠君、践道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政治道德,在维护、矫正和支撑王朝的道德制度,有着较好的运转,并且有着独特功能。#历史开讲#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庞洧传》注引皇甫谧《烈女传》《后汉书·循吏列传》 【2】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3】《资治通鉴》卷68。 【4】《汉书·王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