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喝醉了,王皇后准备服侍他就寝。赵匡胤对她说:“你知道为何我不杀周世宗的孤儿寡母吗?别人都说我厚道,可他们不知道,若我杀了前朝遗孤,来日他人篡位,会让你们母子血 溅这殿前台阶!” 这话也是赵匡胤的真心话,他在心里一直都很害怕,无法保护自己的家人。所以从他登基那天起,他就一直在寻找避免重蹈覆辙的办法。 赵匡胤本是周世宗的大臣,周世宗去世后,他年仅七岁的儿子即位,史称周恭帝,赵匡胤联合联合几个心腹合谋设计了一出戏,他假装此时有大军进犯,要调兵权去镇压敌军。 周恭帝把兵权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趁机发动陈桥兵变,继而黄袍加身,他顺利夺取了皇位,成为了宋太祖。 处在当时的五代十国的情况下,朝代更替就是常事,但是对于周朝来说,赵匡胤就是负了周恭帝。 有一天,赵匡胤在后宫中,他还看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赵匡胤问宫女,这个孩子是谁?宫女也不敢隐瞒,她就说婴儿就是周世宗的幼子。 对于这个孩子如何处置,赵匡胤问他身边的大臣赵普和范质。两个人都建议直接将这个孩子处死,毕竟“斩草除根,免留后患”。可是赵匡胤却没有这样做,他就问大将潘美,他会怎么办呢? 潘美之前和赵匡胤一起在周世宗手下任职,他也不忍心杀掉这个孩子,他就对赵匡胤说:“请您放过这个孩子吧!” 赵匡胤之所以来问潘美,就是因为他也不忍心。他已经夺取了天下,要是再对周世宗的后人斩尽杀绝,不仅会留人口实,而且也会给他留下一个恶名。想好了之后,赵匡胤就把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了潘美抚养。 赵匡胤嘱咐潘美,为了不引人注意,不要把这个孩子当作儿子,当作侄子就好。潘美说他明白了,他给孩子改名潘唯吉,用心抚养他。赵匡胤此后就没有再关注这个孩子的消息了,任由他自由生长。 潘唯吉长大后,他成为了宋真宗时期一个很好的大臣。对于周世宗的其他后人,赵匡胤对他们都给予了善待,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其实,只要他们不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动不动就流露出复国的意象,那么就不会受到伤害。 赵匡胤之所以跟王皇后说了开头的那番话,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像他这般黄袍加身,随即就成立新的王朝的事情,屡见不鲜,他善待周世宗的后人,就是希望将来若是被人夺走了他的皇位,也可以善待他的后人。 不管争斗如何,都不祸及家人。所有人自己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但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赵匡胤成为了皇帝,但是他也深知皇位摇晃,为了能够不让其他人效仿他成为皇帝之路,所以他遇到事情,总是自己去做,尤其遇到战事,他都是御驾亲征,他要把权利牢牢控制到自己的手中。 淮南王李重进叛乱,赵匡胤带兵杀敌,将士们看到他亲自上阵,很快就打败了淮南王。 但是事事都让自己去做,赵匡胤的精力确实不允许,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朝廷的事情他留下处理,打仗的事情他就交给了他最为信任的十个兄弟(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这些人都是曾经跟他一起打仗有过命交情的人。 这十个人被称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把兵权分散给他们十个人,他们也没有让赵匡胤失望,帮着他平定了天下。但是兵权在他们手中,赵匡胤心中也很害怕,人心难测,指不定他们联合起来想要造反呢? 作为皇帝,或许就很难不产生怀疑之心吧,皇帝就是孤家寡人,因为他们很难再去信任别人了,所以就只有他们自己了。 公元961年,赵匡胤就留下叫上这十个兄弟一起去喝酒,赵匡胤对他们叹息了一声:“要不是你们,我当不上皇帝,但是当上了皇帝之后,我常常彻夜难眠。”石守信他们听了,都着急的问道:“陛下为什么会这样,是有什么心事吗?” 赵匡胤也对众人直言了:“我的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会不想要呢?” 赵匡胤的话,大家这下可都是明白了,他们手中拿着兵权,赵匡胤日夜担心。因为大家是兄弟,所以赵匡胤不愿意杀了大家,但是众人要是不交兵权的话,那么就逼赵匡胤动手了。大家为了保命,第二天,都主动上交了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他的心机和手段,真是一般人不可比的。 赵匡胤收回了兵权,他还想要架空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因为当时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就对等于一个地方“王中王”,他们享有各种权利。赵匡胤采取空降县令制度,让下边的人直接不听节度使的话,然后把一个地方的权利收回自己的手中。 赵匡胤因为担心武将的权利过大,会对皇权产生影响,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全国“重文轻武”,武将的官职远远低于文官,而且他还设计了一套制度:调兵权与练兵权分开,带兵的人不能调动军队,有权调动军队的人不能带兵。 这有导致了,要是真的有战事发生,实际调兵的人不是武将,而是文官,所以会打仗的人反而没有指挥权,这虽然保证了江山稳固,但是却让军队实力大幅度减弱,打仗想要赢就比较困难。 但是每个政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都是有特定的意义的,宋朝的皇帝就没有特别嗜杀的。不过,宋朝“重文轻武”,真的让宋朝出了很多丢脸的事情,到了后来,宋真宗和宋钦宗都被金军掳走,宋高宗却没有的胆子去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