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梅雨季,宿迁市宿豫城区周边不同于前几年,基本见不到积水点。作为宿迁市海绵城市重点示范区,在全面推进海绵理念下的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工程上,宿豫取得了多项成果,会“呼吸”能“喝水”的道路和公园,如今就在人们身边。
01、水生态修复成就“最美河道”
宿豫区先后投资21.3亿元,完成六塘河、世纪河、中运河、泰山河、宿泗路河、马河、江山河等16条河道生态修复,清淤疏浚土方325.34万立方米,砌块护坡180.8公里,栽植水生植物110万平方米、坡岸植绿630.2万平方米、建设截污管道121公里,污水管网133公里,排污口151个。通过实施污染源生态拦截、底泥锁定、水生植物修复、水体高效复氧、生物流化床、土著微生物修复等综合措施,让河道重新焕发生机,一条条碧波荡漾、花红柳绿的河道风景,为宿豫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基础。
02、水安全保障诗画“雨中看景”
洪泽湖东路改造提升工程,是宿豫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之一,侧重内涝水患整治,将原来800毫米管径的雨水管网扩大至2000毫米,在道路南侧开挖人工河流,总调蓄水量约6000立方米,通过路缘石开口收集道路面雨水,经沉沙井内进行沉淀、截污,再通过雨水管将沉沙井内干净的雨水排放至雨水湿地(水泡)内进行调蓄利用,既缓解了该路段的排涝压力,也净化了雨水。
宿豫城区每至大雨,外围河道水位比城区还高,排水困难,多点内涝,在设计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在城区外河新建了1座泵站,解决排水难题,总计投资1.02亿元,设计流量46立方米每秒,安装全贯流泵机组2组6台套,新建连通桥1座,扩建牡丹江河节制闸1座,新建泰山河节制闸1座。
在海绵理念下的汛期水安全保障,主要通过扩径雨水排水管网、扩容提水泵站、积水点治理等措施,提升排水能力。我们在两年间先后完成雨水管网扩容改造51千米、新建排水泵站9座、大型雨水箱涵3座,根治城区32个积水点,汛期“雨天看海”现象有了很大程度改善。
03、水环境治理铺展“绿波千顷”
“海绵+”到“+海绵”,宿豫区在海绵理念下强化水环境治理,铺展了城市一片水波潋滟,绿波荡漾的大美景致。
宿豫区西楚大道——牡丹江河海绵城市重点工程,先后完成了4600平方米雨水花园、2700平方米下凹式绿地、1800平方米植草沟、1.7万平方米水生态环境治理,综合实现6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面源污染消减率指标,以高显示度的公共海绵空间和“园林+海绵”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条“林水相映,绿茎繁花”生态长廊,并荣获全省100处“乐享园林”桂冠。
海绵理念下水环境治理,给书香园、樱花园、千鸟园广场、运河体育公园、宿豫生态公园等公园绿地,带来满目葱茏;1155公顷绿化面积,42.68%的绿地率,让宿豫城区铺展“绿波千顷”。水绿交融的美景,提升了海绵城市的价值效应,也提升了市民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宜居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