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浅论被误读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的陵墓发掘于西安咸阳机场的一次常规考古。这件事情,当时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然而有关上官婉儿的生平,因文献资料缺乏,学术界也很少有人涉猎,她生平的若干重要问题,至今仍无定论。笔者根据现有资料,浅论一下被误读上官婉儿,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学者指正。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因为拟了罢免武则天的后宫诏书,武则天便让许敬忠诬告他有大罪,并于同年十二月,让他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入牢。那时候,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因此,上官婉儿被接入宫中,从此开始笼中鸟的生活。 上官婉儿自幼入宫,虽然其爷爷上官仪是一位有名的诗词作家,但她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教。根据历史记载,上官婉儿自幼聪慧,十四岁便被武则天看中,之所以有这样的天赋,也是跟她在宫中的教育有关。 唐代的宫学体系较为完善,对宫人的教育是由掖庭来管理。除了宫女之外,还有掖庭中其他诸多下人组成的服务人员。由此可见,唐代的宫廷教育对于宫人的教育非常全面。 上官婉儿的聪明才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代的教育制度。 上官婉儿被武则天看中时,年仅十四岁。正如之前所说,她的爷爷和她的父亲,都是在麟德元年十二月被人杀死,那时候,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而后上官婉儿被武则天看中,所以武则天并没有给她太大的官职或是任务。 唐中宗登基后,上官婉儿的权力处于鼎盛时期。上官婉儿在武则天还在位的时候,虽然很有权势,但是,她只是一个宫中的女官,没有登记在册。 而我们通过上官婉儿墓志的发掘看,在武则天时代,为上官婉儿能当上的最高职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婕妤是皇上的妃子,位居三品,而武则天是皇后,所以她虽然对上官婉儿很好,但并不是真正的妃子,而是一名女官。 上官婉儿博涉经史,精通古风,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女子。在唐朝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比如她喜欢文学,与她交往的人大都是文人。唐代初期,在门下省设弘文堂,既负责校勘,又负责教书。武皇后时,曾任宰相,领事馆,人称馆主。 中宗时改为昭文堂,后改为文史馆,上官婉儿建议中宗扩充书院,设四名学士、八名直学士、十二名学士,以选拔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充任。在那个时代,朝中众人对这一切都赞不绝口。 其次,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上官婉儿提倡扩建文库,不是想把它改成文库,而是想让它成为一座藏书楼。这是在文学上的贡献。 上官婉儿在政事上也颇有建树。她自武周起就参与了中央之事,虽然谈不上尽心尽力,却也算勤勉。比如她提议,庶母死后,要三年丧,这对提倡孝德很有好处。 她还提出,五品以上官员的生母、妻号,非因丈夫或儿子而赐,故死后可享受吹奏之乐,这对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上官婉儿的这番话,被后世的史学家们认为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这是一种偏见,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体制,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又何必去指责她?这是对她的误解之一。 上官婉儿虽然是武周时期的大人物,但并没有什么实权的记录。中宗登基后,她的一些政事,触怒了李唐宗室和大臣,因此才招致了杀身之祸。 上官婉儿的墓碑上写得清清楚楚,她的下葬时间是景云一年八月份,也就是上官婉儿去世两个月后,她的身份又回到了昭容的位置。 景云元年八月,她才恢复了昭容的身份,但到了七月,她的爵位就被改了。史书记载,开元之初,玄宗派人编纂上官婉儿的诗集。 而根据《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道高帝妹妹,镇国平王妃。他才华横溢,曾与他同游东城,同饮北渚,来去匆匆,物是人非。怜玉龟之残言,哀伤扇子之空,上闻皇帝,寻椒掖之事;有命叙兰台新集。有几卷,按左边的顺序列比。” 这本书的编撰,是太平公主提出来的,太平公主在公元713年(公元713年)7月去世,这一年,是改为开元初年。而玄宗登基于正月初三,初七则改为先天,所以这本书的编纂时间,应该是玄宗登基之前编撰的。因此,历史对上官婉儿存在一些误读。 参考文献: [1]《秘书政治》.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秘书与领导相处的原则艺术》.办公室业务,2010 [3]《女权人生一-武则天》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4]《武则天一-攻心之人》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5]《唐-武则天》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