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成员之一,世界首位且迄今唯一被授予冯·卡门奖(誉为“宇航科学诺贝尔奖”)的女航天科技专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原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创始人之一、首任理事长、高级顾问吴美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28日5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她是常州中学1952届校友
吴美蓉同志1936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曾就读于江苏常州高级中学。记者从常州中学获悉,在该校建校110周年庆典上,吴美蓉院士曾深情地回忆:“我的初、高中都是在省常中度过的,是母校让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是母校奠定了我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母校给了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勤奋开创的精神,使我一辈子受益。”
1952年,她考入西北工学院(现为西北工业大学);1953年去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年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就读;1960年获得硕士学位归国,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一支队(后改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从事导弹控制研究;1961年担任东风导弹横向制导方案讨论组负责人,出色完成任务;1962年至1964年,担任坐标转换课题组组长,解决了系列关键问题,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的全惯性制导型号;至1977年,参加过20多次大型试验,16次担任试验队副队长,多次排除重大故障。
20世纪80年代初,吴美蓉同志承担长征火箭测控发射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任务。1982年参与组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从副处长到总经理始终负责技术工作,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有效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与控制技术(CAMAC),使我国航天测控发射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85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承办的大型综合国际运动会——第11届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亚运会),吴美蓉同志勇挑重担,担任亚运会电子服务系统总设计师;经过5年多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地完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分系统建设并经受住运行考验,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支撑,形成航天科技的民用典范,也为我国后续举办系列重大国际运动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紧跟国际推进自主的传输式陆地遥感卫星研制。为加强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建设,吴美蓉同志1990年6月受命组建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并担任主任;面对当时压缩编制、精简机构的国家大环境,经过艰苦努力,在1991年10月5日成功完成创建。在此基础上,就各界对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普遍缺乏重视的严峻形势,吴美蓉同志担任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组织形成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材料,向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到相关部委、各领域事企业单位等进行了数百次汇报和沟通协调,为我国陆地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获得国际宇航科学界最高奖
北京时间2014年1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被授予冯·卡门奖,以表彰她50多年来对航天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为国际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吴美蓉院士出席了颁奖仪式。
冯·卡门奖创立于1982年,是国际宇航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宇航科学诺贝尔奖”,每年授予一次一人,表彰在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
吴美蓉院士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吴美蓉是国际宇航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盛赞吴美蓉院士,称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葛灵丹
部分内容综合自中国遥感应用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