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育老师是奥运裁判!”从巴黎回到泗洪,施平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偶像。
新学期开学,泗洪中学体育馆里,记者见到了该校体育老师施平。白T恤、黑运动裤,头发简单在脑后挽个马尾,邻家大姐般的爽利谦和,让人很难和一个月前那个在巴黎奥运场馆里执裁一丝不苟、被运动员们称为“鹰眼判官”的形象叠合在一起。
从苏北小城去往巴黎,有多远?施平笑意盈盈地说,“从当上裁判那天起,这条路,我走了14年!”
首次参加奥运,赛场上变身“鹰眼判官”
7月27日,来自全球的26名裁判员和80名司线员登上奥运会羽毛球赛场。其中,代表中国的有两位——裁判员刘云和司线员施平。
执裁奥运会,也是施平人生中的首次。去年7月13日,她收到一封邮件,是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技术官员的任命书。“谁会拒绝这种机会呢?”接到邮件后,她连续三四个晚上没睡好,“我国的羽毛球裁判之前很少能执裁奥运会的!”她既憧憬,又感觉肩上担子很沉的。在此后的一年里,认真备战。
“裁判员大家都知道,司线员又是干什么的呢?”记者好奇地问。施平介绍说,奥运会比赛每场会安排10名司线员,对应场地上10条线,每人看一条线,看球的落点在界内还是界外。
比赛中就盯一条线,很难吗?“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球类运动是什么?羽毛球!”施平给记者耐心科普:奥运会上,高手对决,来回频率很快,尤其是杀球时速高达300—500公里,“就像一辆超级跑车从你面前一闪而过!”司线员既要有一双锐眼,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大赛经验,“一次走神或误判,就能让你在全世界面前出糗!”
不光要和飞球“较量”,还要直面运动员的“挑战”。当对司线员的判断不认可时,球员可举手挑战,要求即时回放进行判决。每局比赛可挑战两次。施平记得非常清楚,奥运会男单铜牌决赛,她一共被挑战了4次,有一球的第一落点就距界线几毫米,“4次都是我赢了!”
对这位“鹰眼判官”,运动员们都心服口服。“和运动员一样,我们也是代表中国去比赛的。”施平说,她和另一位裁判员同事的每一次出色表现,都是为中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加上一点点砝码。
没有赛事任务的时候,施平会和普通球迷一起,为中国队加油。让她最难忘的是混双决赛开打前,她在运动员通道里遇到了郑思维和黄雅琼。施平给他俩送上了祝福,当时郑思维都已经走过去了,专门回头跟她比了一个握拳“加油”的手势,黄雅琼也回了一个笑容,“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给他们加油打气,我感觉这一举动很好缓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施平说。
最终,“雅思组合”一举斩获奥运会混双冠军。黄雅琼夺冠后被求婚的浪漫插曲,更让这段故事喜上加喜、暖上加暖。
中长跑选手跨界,一路奔跑无怨无悔
偌大的泗洪中学体育馆里,设置了3块标准羽毛球场。看得出,在这个校园里,羽毛球很受师生欢迎。
“练两拍?”施平现场向一位球友发出挑战。几拍打下来,记者在一旁观察发现,施平和对手有来有往、比分胶着,并没有那股子坐在裁判椅上时的“绝对统治力”。
“我的专业是田径,练中长跑的!”施平为记者揭开谜底。
她走上专业裁判之路,纯属机缘巧合。1999年,从苏州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到母校泗洪中学任教。为方便教学,施平考了一个二级裁判证。2010年,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职工部羽毛球比赛安排在泗洪中学体育馆,就地招募了一些辅助裁判员,“帮专业裁判看看线、打打杂!”施平被选上了,一周的比赛,她从省里派来的裁判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也萌生了当裁判员的念头。
那一年,施平已步入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刚上小学,裁判还要懂英语……道道难关如鸿沟一般,拦在眼前。很多亲朋好友都劝她:好好过日子,别瞎折腾了。
施平是个倔性子。2010年夏天,她顺利通过一级裁判员考试。2014年,她参加了国家级裁判员考试,外语考试整张试卷是全英文的,很多人连题目都看不懂,“全国130多人考试,最后通过37人。”施平觉得,那是自己裁判路上很关键的一次“突围”。
是骡子是马,还要上场遛一遛。2015年4月,施平第一次出现亚锦赛的赛场上。再后来,是央视五套第一次全程直播她执裁的比赛,“我当时拿着选手名单,手抖个不停,紧张死了!”她有些不好意思。
第一次当裁判长、第一次亚运会、第一次苏迪曼杯……施平翻过了人生中一座又一座高山,把梦想地图上一个又一个地标“点亮”。据她估算,自己已先后执裁了全国比赛几百场,国际赛事上百场。
从一个苏北中学体育老师成长为世界级,一朵小城“梦之花”开到巴黎,施平一路走得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就拿新近发生的事来说,她从巴黎回到泗洪后的第一站是当地的一家医院。原来,她在巴黎执裁期间,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髌骨粉碎性骨折住院,“全家人一起瞒着我,怕影响我在巴黎为国争光!”施平感动于一路走来,“任性”都有人兜底,梦想始终被大家小心呵护着。
上好“阳光”体育课,培养更多走向世界的孩子
从巴黎归来后,施平精心制作了一份课件。她暑期先给全校老师们讲了一课。开学后,打算用上体育课、课间休息的机会,给学生们讲一讲奥运会上自己亲历的那些温暖瞬间。
尤其是中国队夺金时一次次升国旗、奏国歌,“那份民族自豪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施平想把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分享给学生们,“人有了精神和信仰,未来的路上才能一往无前!”
早在执裁奥运会前,施平就已是这所中学里最受孩子们心仪的“励志偶像”。她的羽毛球选修课,一直是学校最热门的体育课程,“我们是5个老师开5门选修课,300个孩子来选,差不多会有100个孩子选我!”时不时还有孩子跑来问她:“怎么才能像您一样,成为一名走向世界的羽毛球裁判?”
高中阶段的羽毛球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施平说,既要教给他们一些羽毛球基本技术动作,更要教会他们一些基础运动技能以及终身运动的意识,这会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再就是,很多苏北孩子比较缺乏自信心。为此,她在体育课上,就常拿自己开涮:“很多人说,国际级裁判有多难考?我一练长跑的,不也跑出来了嘛!”“还有人总吐槽英语难学,我的英语也很一般。学好英语的第一秘诀就是要敢于开口、开口、开口!迈出了第一步,就会越说越流畅,越说越自信。”这也成了学生们现成的一个梗,“我的英语,确实是体育老师教的!”
“不出汗的体育课,不是合格的体育课”。除了羽毛球课,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时间,施平还会带着学生们开展跑步、跳操、曳步舞、五禽戏、跳绳等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
施平就是泗洪中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如何培育出更多的“施平老师”,培养出更多能走向世界的学生?泗洪中学副校长李健表示,重视体育活动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只是学校注重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学校成立了3个省级课程基地、1个占地220亩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基地,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班歌比赛、曳步舞比赛等特色文体项目,倡导摄影社、观鸟社、考古社等62个学生社团常态化开展活动,引导每个学生挖掘潜力、多面锻炼,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文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聂伟葛灵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评]
培养更多的“施平”造就更强的青少年
苏北县城中学老师执裁奥运会,在过去,是突破想象力的事情。但这无疑正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在普通人身上的成功投射。有梦人生如此精彩,砥砺前行,从苏北到巴黎并不遥远。
在施平背后,是国家“造梦工厂”的赋能。近年来,我国为广大体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构建了一支完备专业的裁判员梯队。每一个施平身后,都有成百上千的“施平”在时刻准备、蓄势待发。她的成功,还是我国青少年体教融合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奥运四年才有一次,当裁判也只是施平的业余爱好,她从没忘记本职工作是一名体育老师。从奥运周期回归日常教学,新的学期,她将把奥运会上的见闻和奥运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教会孩子们胜不骄、败不馁,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近日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希望大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带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
奥运余热中,2024年秋季学期,江苏宣布全面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度,并优化体育师资保障,加大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新、改、扩建力度,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新设置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升体育课授课质量。无疑,这些举措需要更多的“施平”,打造更有趣的体育课,为民族的未来锻造更强的青少年。(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