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花了千亿美金,打造了一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阿富汗军队,结果面对塔利班时却不堪一击。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千亿打造的坚固长城”真的就这么脆弱? 巨资本是用来增强战斗力的,可惜,阿富汗内部的腐败实在太严重了。虚报士兵人数、克扣军饷这些套路是家常便饭,许多“纸上士兵”根本不存在,士兵待遇低得可怜,想有士气都难。整个军队成了一个空壳子,战斗力成了摆设。腐败让资源被蚕食殆尽,再先进的装备和再高的投入也成了“打水漂”。 美国给了阿富汗军队一堆顶尖装备,可在复杂的阿富汗地形上,这些装备成了麻烦。先进武器需要高昂维护成本,操作还复杂得让士兵一头雾水。面对崇山峻岭的阿富汗战场,这些装备不仅没有加分,反而拖了后腿。武器装备本应是优势,没想到在阿富汗战场却成了难以承担的累赘。 美军教官注重正规化的军事训练,但阿富汗军队面对的是塔利班的游击战,完全是另一回事。美式训练偏重正规战术,却忽视了阿富汗实际需要的山地战和游击战技能。再加上教官短期轮换,对当地战场环境了解有限,训练效果自然也打折扣。缺乏本土化的训练,战斗力自然没法与塔利班抗衡。 美国试图把自己的军事文化灌输给阿富汗士兵,却忽视了阿富汗的部落文化。许多阿富汗士兵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反而对部落和族群更忠诚。这样一来,军队内部缺乏凝聚力,战斗力自然也就难以形成。部落观念根深蒂固,士兵不愿意为了一个抽象的国家去冒生命危险,军队很难拧成一股绳。 阿富汗政府的腐败和低效,让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反观塔利班,利用这些漏洞提供基本服务,赢得了一部分民心。许多民众发现塔利班的行动似乎比政府更靠谱,于是对塔利班的支持逐渐增加。这种民心倒向不仅让政府的公信力受损,也让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动机被削弱。 阿富汗士兵因为看不到战争的希望,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为国家而战的动力。相比之下,塔利班士兵目标明确,战斗意志强烈,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很多阿富汗士兵面对塔利班选择投降或逃跑,毫无斗志。士兵们缺乏未来和信念支撑,而塔利班的坚定信仰反而让他们在战场上占据了心理优势。 美国在阿富汗投入的千亿美金带来的不是稳固的防线,而是迅速的崩溃。文化差异、装备不适应、军队士气涣散等问题深深刺痛了外界,成为了美国对外军援模式的教训。简单的军事投入无法掩盖结构性问题,阿富汗的教训警示着外部力量想在他国建立军队必须真正深入理解当地社会。 真实信息来源:参考消息(“没有发生任何战斗就沦陷了” 阿富汗政府军为何不堪一击 -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