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的何东旧居
为了避开人群,特意在工作日的时候去看何东旧居。
重整并且开放何东旧居,可以看作最近几年上海新一代“城市更新“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不再拘泥于成规模的地块性的限制,而是专注于独立建筑或者微型社区的保护和焕新;曾经接近完全封闭的历史建筑重新打开,在拥挤的城市中心破出一个更为透气的空间,并且完成与相邻社区的流动和循环。至少是在现今阶段,整个社区也没有陷入曾经的无差别商户进驻的老路。流水席式的中小型展览,创意品牌以及小型的艺术工作室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位于正中的何东旧居,是邬达克当年在上海独立设计的第二栋建筑,依然是他设计初期,盘旋在新式古典主义和仿文艺复兴风格之间的设计思路。那些典型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对称的立面构图,典型的弧形阳台……都是那一时期邬达克设计私宅的时候善用的元素。在何东家族迁回香港之后,这栋建筑以及附带的花园归属于上海辞书出版社,所以得以完整保存。
很妙的是,何东旧居本身与环绕在四周的,更带有明显包豪斯风格的,高低不一的裙楼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和对比。如果只有何东旧居本身辟为展览和活动空间,那整个区域依然显得孤立,甚至有一些僵硬和呆板。但整个社区的构思显然不是这样。拿最近正在举行的国际影像展举例,群展并不拘泥在单一的建筑内,而是在裙楼之间有流畅的动线。那些更适合独立工作室的空间反而更适合绵密而且有连续性的展览,同时又能让游览的路线尽可能地布满整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