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杭州市政府同意了,在双峰插云风景区批给金庸两亩地建别墅,命名“云松书舍”,是金庸请汪道涵所提。别墅于1996年11月5日落成。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一位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武侠小说家。 生于浙江海宁的他,不仅以其笔下的江湖仗剑英雄闻名,更以深厚的故乡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受尊崇,金庸的一生是对其文学理想和个人信仰的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而他与故乡浙江的深情厚谊,则贯穿其生平。 1936年,年仅十二岁的他考入了浙江省立二中,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迫使他与师生们踏上南迁之路,最终抵达丽水碧湖。 这一段经历不仅锤炼了金庸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写作生涯埋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 他的作品中那些流离失所却依然坚持正义的英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1940年代,金庸移居香港,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香港这个文化大熔炉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金庸创作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武侠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读者喜爱,更被誉为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庸通过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美学,使其文学成就跨越国界,影响了无数读者。 尽管金庸在香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名声,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远在大陆的故乡浙江。 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当机会来临,他便会搭乘飞机跨过山海,回到那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他的归乡之旅并非简单的访问,而是一次次情感的洗礼和灵魂的回归。 当金庸踏上海宁的土地,他总会驻足于那条熟悉的小巷,这里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 街道两旁的老屋虽已斑驳,但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他会轻轻触摸那些老墙壁,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童年伙伴们的欢笑声,感受到年少时的悠闲和纯真。 在嘉兴,他必访的是那所旧中学的废墟,尽管学校已经不复存在,被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所取代,但金庸依然能在那废墟的每一砖一石中找到过去的影子。 站在那里,他会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南迁经历,怀念那些与他共同历经风雨的师生们。 在丽水,他经常独自一人沿着碧湖散步。 湖边的风景依旧美丽,但在金庸的心中,这里更多的是一段青春的避风港。 湖水波光粼粼,每一次波纹的荡漾都像是在述说着逃离战火的岁月,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时光。 每到衢州,金庸总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漫步于那些曾经的学府旧址。 在这里,他的求学之路曾被战争无情打断,使他不得不踏上西去重庆的流亡路。 站在这片曾经书声琅琅的土地上,金庸感慨万千,那些关于生离死别、关于坚持与奋斗的记忆,成为了他笔下武侠故事中侠士们不屈不挠的灵魂。 每一次归乡之旅,金庸都会留下深深的足迹和长久的回味。 在1990年代,金庸的文学成就已经声名显赫,他的武侠小说遍及华人世界,成为许多人心中不朽的经典。在这样的辉煌背后,金庸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故乡浙江的深深眷恋。 这份情感驱使他回到风景如画的杭州,投资建设了一处名为“云松书舍”的雅致庄园,旨在为自己的晚年提供一个静谧的藏书与写作之所。 云松书舍位于杭州风光旖旎的双峰插云地区,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远离城市的喧嚣,自然景观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金庸对这片土地有着特别的情感,他不仅投入巨资,还亲自参与了书舍的设计工作,力求将其建成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舒适于一体的理想居所。 书舍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典雅的两层楼房,外墙用浅灰色的石材砌成,屋顶覆盖着青瓦,显得古朴而大气。 建筑的四周种满了松树和竹子,每当风起时,松涛与竹韵交织成一曲自然的和弦,令人心旷神怡。 书舍的内部装修同样精致,传统的木质书架整齐地排列在墙边,上面摆满了金庸多年收集的珍贵书籍,从古籍到现代文学,种类繁多。 金庸特别设计的一处是书舍的中心——“松风明月楼”,这是一个供书写与冥想的空间。 楼内摆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窗外正对的是一片竹林,每当月圆之夜,月光透过窗棂,斑驳陆离地投射在书桌上,为写作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灵感。 尽管书舍建成后美不胜收,金庸却仅在此住过一晚。 他曾感叹道:“这里的美,不应只属于我一人。”出于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金庸决定将云松书舍无偿捐赠给杭州市,希望这个美丽的地方能成为更多文人墨客和普通市民的精神家园。 他的这一慷慨举措,不仅展示了个人的高尚品格,更体现了他对于文化和美的自由分享的坚定信念。 如今,云松书舍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空间,不仅保存着金庸的书籍和手稿,也定期举办文学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了杭州乃至整个浙江文化生活中的一处亮点,延续着金庸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厚情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