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北京城。 紫禁城的大殿上,一个个大臣们无精打采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北京城。 紫禁城的大殿上,一个个大臣们无精打采,都耷拉着脑袋,今天也许是他们最后一天站在正大光明匾下面了。 就在大臣们面面相觑之时,隆裕太后带着刚满六岁的溥仪走进大殿,并端坐在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上。 然而,今日的龙椅却没了往日的雄风,没有一丝精气神。 大臣们并没有像往常一般,对溥仪三跪九叩,而是象征性地鞠了三下躬,他们心里明镜似的,大清要亡了。 曾经无比喜欢窗帘的隆裕太后,也没有让太监放下龙椅后面的窗帘,而是直视着大臣们,今天她不需要在遮遮掩掩了,她要看看在这最后的一天。 外面的天渐渐暗了下来,阴沉沉的,大殿变得更暗了。 隆裕太后,出身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从辈分上算是光绪皇帝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静芬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皇帝成婚,并住进了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第二年便被立为皇后。 隆裕在光绪驾崩,溥仪登基之后,成为太后,抚养宣统皇帝溥仪,同时也开启垂帘听政,并与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一起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因为不善于巴结于人,身边的亲信并不多,直到成为太后,需要秉裁军国大政时,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宝座,必须保住溥仪帝位,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 辛亥革命爆发,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也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一个太监双手捧着状元拟好的《退位诏书》,颤颤巍巍地走向隆裕太后,隆裕太后看见诏书就开始哭,起初是抽泣,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嚎啕大哭。 按照祖宗规矩,谁要是丢失国家一寸土地就不能进祖坟,如今在隆裕和溥仪手中,却将整个江山拱让人。 想起这些,隆裕太后哭的声音更大了,溥仪见隆裕大哭,自己也依偎在隆裕怀里哭起来。 众大臣见太后如此伤心,有的也抹着眼泪,不知道是真心为清王朝哭,还是为自己的以后发愁哭。 殿里的气氛因为哭声,变得更加沉闷,更加压抑。 胡惟德和赵秉钧见众人没有止哭,心急着拿诏书跟袁世凯交差,就提醒道:“诏书如果在正午之前不下来的话,原来协议中优待清室后宫的条件就要作废了。” 隆裕太后听后,急忙用玉玺盖章,让胡惟德宣读:“......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 在饿肚子面前,什么祖宗规矩都是浮云,既然大势已去,能够留住优待条件,也是苍天保佑了。 就这样,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结束,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隆裕是最后一个太后,从此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 对于溥仪来说兴许也是一种解脱。 溥仪是在光绪绝后的情况下,被慈禧太后选中的。 登基时溥仪年仅2岁,正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在深宫的政治斗争中,不过一枚棋子罢了。 经历了一场场的宫廷斗争,溥仪的心理早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以至于溥仪回忆起刚进宫时的经历时,就总感觉慈禧枯瘦的双手正向他伸过来,每次都会惊得他直冒冷汗。 作为皇帝,溥仪并不愿意成为亡国之君,然而时代的浪潮浩浩荡荡,封建王朝覆灭是大势所趋,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改变不了。 事实上,在他执政的几年里,他也一直在想办法挽救清王朝,但大厦将倾,为之奈何!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毕竟心中难以释怀,郁郁寡欢,终至染病。 一年之后,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并与光绪帝合葬崇陵。 溥仪则在“和平”退位后,享受了几年的优待清室后宫条件,直到被冯玉祥将军赶出紫禁城。 接踵而至的变故,让溥仪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曾经的无所谓到产生了当皇帝的执念,他开始对做亡国之君不甘心,他想重新登基为皇帝。 时局之下,日本人看出了溥仪的用处,于是便在日本入侵中国后,又当起了日本侵华的帮凶,并在东北重新“继承大统”,做上了伪满洲国的君主。 然而,让溥仪没有想到的是,邪压不了正,日本人最终在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 溥仪也四处逃命,然而就在他逃跑的途中,被苏联红军抓获,并成为俘虏,之后又被转移到苏联集中营关押,在集中营里他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反而过得很滋润。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便派人前往苏联,希望将溥仪引渡回国。 可溥仪得知自己要被引渡回国时,非常紧张,他知道自己就是封建阶级的标志,新中国既然要推翻封建主义,必定也会灭了自己。 于是,他便想到加入苏共,这样一来,就有了免死的希望。 可苏共并没有接纳他,被拒绝之后,他奇怪地问道:“难道苏共之中连一个皇帝都没有吗?” 他不知道的是,苏联自己的末代皇帝(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全部在1918年被处决。 1950年,溥仪被作为“伪满洲国”战犯引渡回国,最终在新中国的庇护下生活。 1967年,身患尿毒症的溥仪在首都医院去世,享年61岁,并葬在清西陵附近。